摘 要:古人云:“山管人丁,水管财禄。”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及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当下,不合理的滨水景观开发使得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基于城市发展和国家城市建设政策的重心倾向,市民对于开发建设澧水河“一江两岸”景观极为迫切。通过探讨澧水河河岸景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对张家界市澧水河滨水景观建设的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旅游文化;建设规划;滨水景观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规划中城市经济、政治和旅游文化的发展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从20世纪开始我国各省有河流经过的地级市甚至是县城都开始先后建设以“一江两岸”为代表的城市江景來提升城市的魅力。一份好的城市发展规划能够让一座旧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散发出新的魅力与生机。“一江两岸”的环境和岸线资源是得天独厚的,开发建设“一江两岸”需要一个城市在政治、经济、旅游、文化等方面集中投入。“一江两岸”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是当今诸多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内容,其特色景观建造是否能够成功、是否生机勃勃的重点在于能否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麦克哈格告诉后代设计师怎样充分利用和发掘自然资源内在潜力以胜过轻率硬性的设计和简单粗暴的改造。
城市滨水区(滨海、滨江、滨湖、滨河)是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自然要素较为密集、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区域,因此滨水区成为城市建设与打造特色景观的重点区域。古往今来,滨水地区大都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伟大的城市大多依江而建、依水而兴,滨江两岸是城市文明兴盛的起点,更是打造城市巅峰之作的原点。澧水河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是理想的生活休闲景观带,是张家界城市经济最具活力、城市形象最为独特、城市文化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城市中心的不二选择。
一、澧水河河岸景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基本诉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更注重环保,从在意“生存”到现在更追求“生活”和“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国家民族的未来。能否把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落实到实处,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城市建设并不是经济发展的独角戏,只有绿地、青山、碧水、蓝天交相辉映,一座城市才能够真正走上高品质、有价值、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江两岸”开发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张家界旅游文化新城区。
(二)重视城市外观
精致城市理念是对新时代城市发展导向的高度概括,推动精致城市建设,必须精雕细琢,既保证城市的干净整洁,又要做到和谐美观。为了让城市既具有美观性又具有功能性,相应地要对规划设计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需要涉及建筑学、经济学、交通学、地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不同方面的内容,既保证城市的多功能性,又使得人们能够欣赏美丽的城市风光。如今,由于大部分城市都在兴建“一江两岸”的滨水景观,设计同质化的现象愈发严重,千篇一律的风光难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还会令人们感到不快。针对这一情况,相关部门和规划设计院应提高对城市外观的重视程度,注重城市风貌塑造,力图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让人们对地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对山体和滨水区域周围展开设计时需要做到“控制尺度,显山露水”。要对建筑的尺度加以严格限制,以免造成对城市山水景观的遮蔽。在城市规划布局上需做到“疏密有致,层次分明”。部分区域内准许合理修建高层建筑。在老旧城区的改造设计中需做到“有机更新,提升品质”。整体的规划建设需逐步向现代化更新,使其与城市发展保持一致,形成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城市服务区域。要充分利用张家界市山地城市的区域特点——依山就势、起伏变化,在适宜的区域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布局可以依据地形地势的变化而形成带有起伏特色、有层次感的景观。“滨河临溪,生态宜居”。要合理规划澧水河两岸滨河区域的设计,逐步恢复区域内原有的生态系统,打造亲水空间,将景观融入城市,使其更加灵动,成为生态宜居的城市。因此,设计师要以打造美观大方的城市滨河景观为出发点,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新意的城市景观。
(三)展示地域特色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与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各地方城市的地域特色文化与风貌难以成为亮点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城市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元素渐而式微。然而一个城市的中心必定凝聚着这座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底蕴,因此这也是地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其给人带来的感受和体验也是各不相同。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依据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张家界市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风光,而且其地方特色与人文风情更是令人陶醉。这片土地上有着土家族、苗族、白族等3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聚居。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而言,张家界秀丽的山峰碧水与悠久的文化底蕴对于当地艺术家的成长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养分和优势,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对于张家界市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而言,人民对于城区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保证美观的同时,也要充分展示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针对这种情况,在“一江两岸”的建设上要重视文化的交融,将地域文化融入两岸江景的改造设计,让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能够收获不同的视觉体验,而且还可以增加城市两岸景观的艺术性,展现出城市的特点与魅力。
二、城市定位及澧水河景观设计
(一)城市文化及风貌定位
张家界是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而建立的一座地级市,其丰富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闻名遐迩。作为一个国际山水风景旅游名城,张家界拥有丰富的自然山水景观资源,其风貌特征可以概括为:山水名城、湘西风情、旅游胜地、人间仙境。张家界以宜人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明确自身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位,但需要合理开发与建设才能使张家界形成独一无二的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特色风貌。因此,在规划建设环节需要着力打造具有湘西文化底蕴和张家界自身特色的城市整体风貌形态,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相关部门可以依据张家界市的性质与规模,以其自然的生态地理环境为基础,规划设计好总的城市建设空间格局,对自然景观风貌分区、景观轴线与景观节点等拟定规划,并提出规划的不同策略与要求。对同类型的特色区域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设计方案,还应注意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践可操作性。不同区域内的建筑风貌应当与城市整体风格相互协调,融入自然环境。设计者可以充分挖掘张家界的地方传统特色文化,运用地方建筑文化符号与就地取材。
建筑重点以保护修缮和风貌改造为主,涉及多层商业建筑、旅游业建筑和住宅建筑。在建设规划时应当预留空间,使其和周边的公共开放式空间共同形成系统性的区域景观系统。部分空间景观设计应强调人性化,特别要讲究建设尺度,集观光、游玩、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并设置明晰的识别和指引系统;在重要的节点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善于利用装置艺术品、景观雕塑、生态景观等元素,建设景观聚焦点,并且在功能延伸上充分结合室内外公共空间的设计特点;要保证澧水河一江两岸观赏一线江景的视线通畅无阻;规划建设多条通往澧水河沿岸的游览观光道路,塑造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品位的景观节点,以便于市民和游客进行休闲活动。在建筑规划设计上需综合考虑建筑的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遮光系数、绿地和休憩空间的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建筑的式样可以根据当地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和生活习惯采用地域建筑风格,凸显湘西建筑特色,色彩应以具有湘西少数民族风情的颜色为主,建筑的形式应当不作太大改变。建筑的元素符号可以从吊脚楼建筑样式及湘西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建筑中提炼出来,通过对细节的处理凸显当地传统建筑的特色风貌并与城市文化形成对话,还要充分考虑两岸观景的需求,重视人的近距离视觉观赏感受,注重与澧水河景的融合与联系。
(二)景观生态保护性改造
吴良镛在《北京宪章》中说:“如今,生命支持资源——空气、水和土地——日益退化,环境祸患正在威胁人类。而我们的所作所为仍然与基本的共识相悖,人类正走在与自然相抵触的道路上。”如今,很多城市对于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与改造采取了一些不可持续的、带着严重的功利性取向的开发,例如对滨水区域的景观任意地人为加减,填河筑路,修改河道,甚至部分城市为了进一步建设大规模的人造景观,采取了大规模开挖土方等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的不良做法,导致城市滨水区域生态系统被破坏、水污染等严重后果。为正确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生态设计最优先的原则是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对一些无法保留的自然景观元素则需要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性改造。改造是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和优化,一定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遵循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的设计原则。根据对当下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存在问题的调研与分析,结合区域内现有的自然资源,针对滨水区的功能需求,澧水河两岸形成了生态公园游玩区、滨江漫步休闲景观区、生态恢复保护区、滨江居住休闲区、城市历史文化体验区五大区域。
(三)景观的生态系统构架
景观生态系统的构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地区的地理与环境特征、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状况。张家界中心城区的总体景观结构可以概括为“澧水绕群山,七溪皆归源,绿廊通山水,一城帶九岸”。澧水为城区主要景观风貌带,其七条主要支流为次级景观廊道,构成景观风貌的骨架。设计者需要重点关注建筑形式与山体形态的相互协调呼应,重点突出对城市山水景观的生态保护,形成优美的城市景观轮廓线。
通过对张家界城区范围内的地理形态规划设计和城区建成区域的整理归纳分析,提出建设“生态澧水河”的理念,对张家界城区已成形的澧水河水系展开保护和利用,以及对山体的保护性开发。对于水系的生态保护与利用的重点在于与山水形态格局中的生态廊道结合,使城市的生态廊道完美地保留出来。以澧水河为城区最低点分别向两岸形成多条生态廊道,与水体纵横交贯,形成张家界山、水、城相互交织交融在一起的生态景观格局。通过对原有的地理形态与特征的保留和整合,明确划定澧水河两岸的生态绿楔范围——丘陵和山地,城市规划建设与开发禁止在绿契范围内开展,对于内部生态环境进行合理整治,有目的地保护和种植林木,如珙桐树林、银杏树林、香樟树林、松树林等,使得生态绿楔能够成为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城市和城郊森林生态观光休闲公园。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张家界市澧水河“一江两岸”景观概念的疏导与分析,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特色风貌而进行规划设计研究,提出了当前张家界城区滨水景观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应的策略,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彰显张家界的城市魅力、提高和更新城市景观品质、完善城市生态景观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的滨水景观区建设中,应当遵循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的法则来开展规划设计工作,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最终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湖南[N].湖南日报,2021-11-26(11).
[4]姚靓凯.初探城市江岸功能与美观的有效结合:以黑龙江宁安市沿江景观带为例[J].中国住宅设施,2018(11):32-34.
[5]丁尧,叶雁冰.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策略:以柳州市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为例[J].现代园艺,2021(20):40-42.
[6]宁多.缔造文化地区 走向文化城市[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7]王丽媛.基于可操作性的城市风貌控制研究初探:以宝鸡市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8]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9]杜华明.西秦岭地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格局优化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21(3):347-354.
作者简介:
周志永,吉首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与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