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
2022年2月8日,天降瑞雪。小山村还沉浸在喜悦祥和的节日气氛里,晶莹的雪花又纷然而至。青瓦白墙的房子,老树上安然的鸟窝,素朴宁静的田野,高低起伏的山峦,在纯白里美好而安详,此情此景,让我陶醉。
在新建的灶房里,我往刚砌好的锅灶里添一把干柴,郑重点燃,红色的小火苗跳动着,一股浓烟冒出,呛出了眼泪。我一边擦泪,一边笑着添柴。很快,劈柴燃起,火焰欢快腾空,炊烟满屋缭绕,寻找窗口,缓缓飘出,伴着雪花氤氲飞舞……我久久凝视着摇曳的火焰,任凭泪流满面,曾经漂泊无依的感觉,跟着炊烟飘走……
家乡柴火灶烧出的饭菜,曾经是记忆里最难忘的味道。母亲勤劳好客,是我们村里远近闻名的乡村厨师,谁家有大事,都请母亲上门主厨。农闲时节或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们都喜欢来我家聚集,打牌、喝酒、聊家常。然后,美美地吃着母亲做的饭菜,那可是莫大的享受。后来,每每和他们谈起老家,都会提起母亲做的饭菜和在我家聚会的情景。母亲用自己种的有机果蔬和饲养的土禽、水产做菜,安全美味。比如,红辣椒炒土鸭,自家菜园里刚摘的鲜红辣椒切碎,把谷物喂养的土鸭剁成小块,柴火灶上大火炒熟,加生姜出锅,不再加任何调料。吃起来不肥不腻,又辣又香,生脆有嚼头,鲜美下饭。还有魔芋烧牛肉、水煮塘鱼、清炖土鸡、冬笋炒腊肉、雪花丸子……
灶膛里的红炭余烬,母亲还可以煨红薯、土豆、玉米,或者用湿纸煨鸡蛋,用荷叶煨瘦肉,那特别的香味,实在诱人。后来我在烤箱里模拟多次,终究没有柴火的味道。
这一切都跟老家的房子有关。十年前,房子被大火烧了,父母被我和弟弟接入城里居住,便很少回老家。偶尔回来,站在自家门前,满目断壁残垣,杂物横七竖八地堆砌着,院墙里外长满野草,那种无奈,那种凄凉,让无家可归、无门可进的心更加沉重。对于我们来说,老家的房子也许不全是用来居住的,而是用来寄托思乡情怀、追寻最初向往和安放归根灵魂的所在。
其实,每次回来,家乡都在改变,乡村公路修得越来越平坦宽敞,小汽车、农用车跑得越来越欢畅。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别墅式新房,在青山下安立,在绿水边秀美,错落有致。四业堂、步三庄是青砖砌的老四合院,被修缮完好,像老绅士般沉稳安详,端坐在旧时光里,成了村里的旅游胜地。
虽然离开了乡下,可是,我们仍对老家魂牵梦萦。父母更是耿耿于怀,每次跟我说起被火烧了的老房子和家乡的人事,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心底的心酸。那时候,坐落在青山顶上,翠树掩映,一览全村的红砖老房,是父母历尽千辛万苦,从石头山里一锄一锤、一砖一石、一木一瓦,历时两年多亲手建起来的,是当时村里第一户建起来的红砖瓦房。20世纪80年代,在村里众多低矮的土砖房中,我家首先建起来的红砖瓦房,惹起父老乡亲们羡慕的眼神。在我家新红砖房的引诱下,村民们相继从老院子里搬出,在我家附近的坡地上建起了新房,一排排红砖房陆续取代了老式土坯房。
我家的老房子,见证着父母艰苦奋斗的历史,是父母心底的自豪与安慰,让我们一家老小度过了一段相依为命、难以忘怀的时光。可是,自老房子火烧的那一天起,无家可归的漂泊感油然而生,心似浮萍,好多情感无处可栖。偶尔回老家,就暂住在堂叔家,虽然堂叔和婶子待我们很好,铺床做饭,热情周到,可是那种“客住”的感觉,跟无拘无束的自家感觉完全不一样啊。
一晃八年过去了,2020年暑假,经济条件有所好转后,我毅然决然卖掉城里的一套房子,回乡下修房。终于,2022年2月8日,吉日吉时,我們再一次点燃了新房子的灶火。炊烟袅袅,泪眼婆娑中,千言万语也无法形容的心绪,随着那股浓浓的炊烟,向天空弥漫……
“走在哪里,都不如走在回家的路上……”是啊,老家的房子,是我们扎根生长的地方,有了它,烟火可亲,美丽的乡愁才能找到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