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江苏在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征程中,不断把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转化为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
增强战略主动,夯实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支点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三大高地在本质上是相统一的。其中,创新是发展之核,人才是发展之要,产业是发展之基。只有吸引、集聚和拥有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进入“十四五”,江苏经济发展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的阶段,江苏人才发展从厚积期进入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升维期。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江苏人才工作的优势和不足,把握战略主动,夯实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支点,赢得未来发展先机。
加快形成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江苏是科教大省、人才大省,科教资源丰富。仅南京就有53所高校、12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19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教力量雄厚,人才资源相对集中,但目前仍较少与之相匹配的产业高地。这说明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脱节现象,人才集聚的势能还没有充分释放。因此,如何将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先发先行优势,将人才中心转变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人才效能现代化,从而撬动产业高地建设,是一个重要问题。
大幅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江苏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二,省域内各地区发展相对均衡,县域经济发达。江苏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累积发展形成了一定优势,但自主创新力量相对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或引进困难,致使企业可能遭遇发展瓶颈;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尚在成长和布局之中,暂未能形成产业高地。因此,如何增强现有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集聚隐形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高地,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找准发展定位,系统谋划江苏产才高地建设
江苏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有基础、有条件争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人才平台,徐州、南通、常州、扬州等地要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建成有影响的高水平人才平台。以人才引领全域创新,服务全省一体化发展大局,还需要加强人才规划与产业、城市等各规划之间的协同,系统和深度推进产才、科教和产城融合,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加强产业规划与人才规划的协同。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制定和落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的实施方案,摸清各类相关人才的现状,对未来发展所需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人才需求,包括数量、结构、素质、效能等作出科学预判,详细编制江苏产业人才地图和人才目录,其中特别要关注高层次科创人才的占比这一发展指标。科学设计各类产业人才的集聚路径,精心打造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通过项目、资金等引导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以人才集聚效应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的统一。
加强高教规划与产才规划的协同。在苏高校应主动对接江苏区域的产才发展规划,增强学科专业布局与江苏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的契合度,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在人才培育中的主力军作用,提高服务和支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政府部门和企业也应主动加强与高校的协调与沟通,设计和制定有关鼓励政策,支持高校和龙头企业开展多形式的校企合作,针对重点产业和核心技术攻关,建立校企创新联盟,联合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协同承担江苏科技创新项目,共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加强产才高地与城市规划的协同。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的发展关键要靠人才支撑,产才融合发展是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引擎。当前以产业高地、人才高地为核心的新城市建设,不再是过去“圈地式”的简单建城模式,而是融合科技、产业、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城市功能维度全面提升的新城市空间塑造模式,有创新创业浓郁氛围的人文科技生态,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开放互动和高成长性,是近悦远来的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以城市规划引导产业科学布局、人才资源集聚,以产才高地促进城市功能提升、更高质量发展,都需要产业规划、人才规划与城市规划更好联动协同。
加强探索创新,全力打造产才高地建设新模式
产才融合是江苏人才工作的鲜明特色和重要经验。近年来,江苏始终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了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同频共振。未来我们要打造高水平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还需加大探索和实践人才汇聚模式机制,提升产才融合效能。
深度探索“在地”人才匯聚模式。即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平台等“强磁场”建设,使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资源向特定区域内如百川归海般地汇聚。在面向未来国家战略必争领域、产业前沿领域以及江苏重点领域,通过建立如国家实验室、企业新型研发平台等高水平创新策源机构,系统推进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高水平产业技术供给能力,带动和积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资源。“十四五”期间,江苏提出要重点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和太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并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研发平台等,就是这一典型模式的应用。
积极践行“隔空”人才汇聚模式。即高水平科创人才通过跨界合作、隔空协作等形成的人才汇聚模式。通过特定的联结装置,如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重大技术成果转化行动等,开展跨国、跨省、跨区合作,不同国家、省、区的高水平科创人才,隔空交流,智力碰撞,从而使人才隔空汇聚。“十四五”期间,江苏提出要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发展,推进宁镇、宁扬一体化产业创新协作,以及突破行政区域壁垒实施建设的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多家南北共建园区,都可以视为隔空人才与创新资源汇聚新模式,都是人才高地呈现的一种形式。
探索创新“飞地”人才汇聚模式。即总部在本地,跨出区域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和企业汇聚人才,或在本地设立基地,吸引海外人才离岸汇聚的模式。这种模式对解决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困局,提供了新思路。前者如2020年7月“江苏如东—上海金桥”两地合作建立的上海如东创新中心;后者如2020年10月建立的南京国家级海外人才离岸双创基地,为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此创新创业提供了可能空间。伴随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可藉此建立省级人才“飞地”,吸引域外企业及人才进驻,促进省域内外人才合作,打造人才创新共同体。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