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伟,张 昕
(1.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4; 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 100084)
张家口赛区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区域,包含云顶滑雪公园、太子城冰雪小镇以及古杨树场馆群(图1)。规划范围约960公顷,位居2022年冬奥会三个赛区面积之首。云顶滑雪公园承办自由式滑雪与单板滑雪比赛,包括3个比赛场地以及山地新闻中心、媒体酒店;古杨树场馆群承办跳台、越野、冬季两项、北欧两项比赛,包括3个场馆以及山地转播中心、技术官员酒店;太子城冰雪小镇包括张家口冬奥村、冬残奥村、颁奖广场、太子城高铁站、延崇高速棋盘梁服务区以及文创商街、会展酒店、国宾山庄等其他功能配套[1,2]。受河北张家口崇礼太子城国际冰雪小镇管理委员会委托,本次规划统筹重点探讨在充分尊重崇礼独特的自然风貌下如何打造适度、生态、协调、创新的冰雪旅游胜地夜景。
在“绿色办奥”的方针指引下,展现“冬奥小镇,滑雪胜地”整体夜景风貌,充分尊重崇礼独特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营造适度、生态、协调、创新的光环境氛围,助力夜间活动,推动夜经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冰雪旅游胜地夜景。
照明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以功能照明为基础,最大化地将功能照明兼做景观照明之用,避免过度照明,节约成本,降低能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重视照明方案的可持续性、灵活性以及照明设备设施的易维护性,以应对不同载体在赛前、赛时和赛后的功能转换(图2)。
引入先进的照明理念和技术手段,注重区域整体性控制。采用点、面结合的照明方式,实现既突出整体性,又具备多个焦点的光环境架构,促进夜景品质提升。
倡导生态文明夜景建设,坚持“适度”原则,将自然的山、林、雪作为夜景底色,呈现自然、人文与现代建筑和谐共生的夜景画卷。
契合冬奥会发展机遇,以文化、人员、自然、场所四个层面为基础,充分利用冬夏两季相结合的优势,塑造赛区夜间形象、增强滑雪胜地的魅力及吸引力,拉动度假经济、丰富度假夜生活。提炼16字照明方针:光色适宜、保护生态、两季特色、文化夜游(图3)。
(1) 光色适宜。从全局尺度,夜景呈现为“冰火辉映”的主题。最具表现力的分别是光色最冷(5 500 K)的雪道与光色最暖(2 400 K)的长城遗迹。从近人尺度,光色较暖(2 700 K)的是与居住相关的空间,包括奥运村、国宾山庄、滑雪小镇等。文化空间如文创商街、太子城遗址等设置为3 000 K。办公与交通设施为4 000 K,如高铁站、会展中心、媒体转播中心等。
(2)保护生态。禁止对山体和森林的过度亮化,使其保持暗夜控制下的“底”的作用[3],夜景的“图”主要依托人工建造的建筑和景致,并实施分时控制模式。
(3)两季特色。冬季,通过屋面的仿雪照明,体现冬奥和滑雪主题。各组团的建筑屋顶坡度相近,且均与排雪有关,存在共同逻辑,因此各建筑屋顶的仿雪照明可形成统一的秩序,与远山和雪道遥相呼应。夏季,高色温屋面照明凉爽宜人,紧扣避暑圣地主题。
图2 赛前、赛时、赛后三个阶段的照明载体功能Fig.2 Analysis of individual buildings’ function in three stage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competition
图3 照明策略推演图示Fig.3 Illustration of illumination strategy deduction
(4)文化夜游。太子城遗址的历史轴线,通过相同的暖色光(3 000 K),在视觉上向两侧及远处延伸,用文化统领各地块。山体灯光秀宜选址于太子城遗址西侧山体,可利用远距离投影的方式,定时开启展现历史文化、奥运主题以及大国风范的灯光表演,聚集人气的同时最小化对生态的影响。比赛及转播用的赛事照明系统,可结合智能调光控制,对赛场本身进行动态演绎,为航拍或开幕式提供呈现素材。夏季水面及冬季冰面亦可用于呈现湖面灯光秀、冰灯展示等季节性户外活动,增加夜游吸引力。
张家口赛区的交通方式主要以高铁、机动车为主,夜景焦点需兼顾各视角的画面呈现,统筹考虑建筑单体和山、水、路及雪道等背景环境,依照“兼顾冬夏季节特点鲜明,利用赛时赛后显著反差”的原则,设定10处夜景焦点(图4):
(1)云顶雪道与山形路态(视角位于滑雪小镇);
(2)核心区山形路态(视角位于遗址广场);
(3)高铁站与国宾山庄(视角位于颁奖广场);
(4)龙形步道(视角位于湖边区域);
(5)太子城遗址夜景肌理和远山灯光秀(视角位于冬奥村/遗址广场);
(6)五环桥与山形路态(视角位于高速出入口);
(7)古杨树赛区与长城遗址(视角位于跳台顶部);
(8)太舞雪道(视角位于跳台顶部);
(9)长城遗迹(视角位于山地直播间);
(10)近处赛道与远处雪道(视角位于国家冬季两项中心)。
图4 冬奥核心区整体鸟瞰效果(绘制:乔艳莎、殷玉连)Fig.4 A bird’s eye view of the core area of the Winter Olympics (Drawing: Qiao Yansha,Yin Yulian)
利用雪道和道路照明刻画雪道和山形路态,形成巧夺天工的夜景画卷。
酒店及滑雪小镇依靠建筑内透和近人尺度的景观灯光营造舒适安静的宜人光环境。
冰雪小镇的建筑功能和业态丰富,既有文化空间如文创商街、太子城遗址等,亦有居住空间如冬奥村、国宾山庄等,还有办公与交通设施如高铁站、会展中心、媒体转播中心等,分别对应3 000 K、2 700 K和4 000 K色温。亮度和照明手法上分别满足商业氛围的烘托、人员聚集区的安全性、居住区域的舒适性以及遗址区域的庄重性。此外,该区域最利于聚拢人气,在活动或节日模式时,选取适宜地点增加彩光或光表演。
以位于区域高点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为视觉焦点,统领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和越野滑雪中心,高色温的雪道照明与低色温的古长城照明交相辉映,冰火共存的夜景图景产生空间张力。可利用“雪如意”赛事照明灯具、景观照明灯具以及临时或永久设置的投影设备打造此区域的灯光演绎,以应对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的氛围营造。
冬奥村(冬残奥村)。冬季,屋面仿雪照明开启,各组团的倾斜屋面在视觉上连成一体。冬奥村的温暖(2 700 K)光色,通过屋面的仿雪照明,与远山和雪道遥相呼应。夏季,高色温屋面照明提供了凉爽宜人的视觉感受,紧扣避暑胜地主题。
太子城遗址公园。横纵历史轴线以及相邻地块的内部轴线,通过3 000 K暖色光联系起来,营造一种从中心向两侧及远处延伸的视觉形象,隐喻太子城遗址的文化脉络统领各地块。中轴线前端广场照明、远处矮墙照明及交通路径照明构成整体区域的夜景脉络。屋面仿雪照明与冬奥冰雪相呼应,灯具隐蔽安装,避免破坏白天整体视觉效果。
体育公园。园内道路及活动平台的夜间照明为3 000 K,作为太子城遗址公园南北主轴线的视觉延续。户外景观点状灯具提示冰面边界,营造园内温馨氛围。湖边乔木照明提供垂直视觉界面,丰富视觉感受。
古杨树场馆群。注重冰玉环所连接的各场地和设施,强调与太子城区域的延续性。根据赛时赛后的差异统筹多种照明模式,如深夜模式,应保障雪如意顶部亮度,成为连接太子城、古杨树区域的夜景地标;灯光表演模式下,以雪如意为主要载体,其顶部的内透部分与雪道灯光秀联动控制,冬夏呈现不同夜景效果。
云顶滑雪公园建筑群。建筑临街山墙面顶端照亮,与道路照明共同构成丰富的夜间视觉形象,光色为营造温馨居住氛围的3 000 K暖光,与雪道赛事照明的5 500 K冷白光形成对比。
国宾山庄。一系列独栋建筑通过一致的3 000 K暖光串连在一起,亮度适度,营造静谧氛围,并与云顶滑雪公园的居住建筑形成对比。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赛时模式,顺应城墙坍塌散落的自然状态铺设LED灯网。赛后模式,面向古杨树区域的一侧城墙补充投光灯呈现轮廓。
目前,北京冬奥会崇礼赛区已陆续完工验收。各夜景照明工程基本贯彻了“光色适宜、保护生态、两季特色、文化夜游”的规划统筹,尽可能地将功能照明做景观照明之用,重视自然、人文与现代建筑的和谐共生,符合节俭办奥运的统一部署。
致谢:1.张家口崇礼太子城国际冰雪小镇管理委员会。
2.照明设计团队人员:赵晓波、周轩宇、乔艳莎、殷玉连、张桢宏、吴兆峰、王丹、牛本田、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