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草木染色艺术美学研究
——蓝染

2022-04-24 12:53蒿亚楠
西部皮革 2022年6期
关键词:扎染染色工艺

蒿亚楠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011)

前言

在合成染料出现前,草木染色是我国织物染色最常用的方法,它具备环保及药用价值,独特的美学与文化价值,但也存在经济效益欠佳、染色重现性差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及工艺的重视,以及人们对艺术文化需求的提升,蓝染重回大众的关注视角,寂静流走的时光没有掩盖草木染色艺术的光芒,反而让其在当今时代下更加迷人,充满活力。

1 蓝染的历史发展与应用

1.1 蓝染的历史溯源

蓝染即用“蓝”染色。古籍记载说明秦汉时期,人们将制取植物靛蓝的植物统称为“蓝”(与今日“蓝”指颜色的概念不同)或泛称“蓝草”。

蓝草的种植历史悠久,其所制取的植物靛蓝价格低廉、健康环保且上色效果优良,在中国传统草木染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映照了我国古代社会独特的“尚青”文化[1]。关于蓝草最早记载可见于夏朝《大戴礼记·夏小正》的“五月,启灌蓝蓼”。蓝草上下每一处都有药用价值,蓝草的根可制成中药板蓝根,所结的果可成为中药蓝实,制取靛蓝时因还原发酵产生的浮沫就是中药青黛,对它的记载,也常见于各种本草古籍中,如唐代《新修本草》、宋代《本草图经》、明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

每部草本古籍中蓝草的种类和名称略有不同,通过研究学者对于《天工开物》、明至民国时期50 部地方志及70 多本蓝染植物古籍的分析整理,另外参考《中国植物志》提到的5 种可作为蓝色染料的植物,目前我国有文献记载的蓝草共10 种(包括变种),种类及分布范围见表1[2]。

表1 我国蓝草种类Tab.1 Species of bluegrass in our country

1.2 蓝染的应用

蓝染是自古以来使用最普遍的染布技术。文献记载,秦汉时期我国已出现染缬,六朝开始流行,到隋,贵族皇室特别偏爱这种手工艺品,匠人们为他们创作出许多特殊花样[3]。

用蓝草萃取出来的鲜汁给织物染出的蓝色温润雅致,又因取自天然健康环保,纵使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数千年,蓝染工艺在民间默默流传,以各民族地区的图腾文化为载体,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勤劳智慧[4]。蓝染多在我国蜡缬、绞缬、夹缬(古代三大印花工艺)中使用,此外也被大量应用在牛仔面料的染色中。

1.2.1 蜡染工艺

蜡染在唐代蓬勃发展,主要流行于民间,当时的染色技术成熟,有单色染和复色染,复色染的颜色可达四五种,染出的织物颜色层次丰富,艺术价值极高,由于唐代国策开明、外交活跃和艺术氛围自由,蜡染对国外尤其日本影响颇大。

宋代蜡染工艺开始衰退,但在南洋各地(爪哇、苏门答腊岛等)却异常流行,直到今天,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人平时的衣物仍几乎全用蜡染布料制造。

在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古老的蜡染工艺被世代流传。图案精致、色调古雅、独树一帜的蜡染,常被用于服饰和各式样的生活实用品,或用蜡染产品装饰房屋,2018 年,蜡染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名录。

蜡染是先将蜡、油等熬制,后用特制的蜡刀蘸取熔蜡在布面上绘出花纹,用植物靛蓝浸染后,去除面料的蜡,得到带有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精美花纹的面料。浸染过程中蜡在变干后会收缩,表面形成裂纹,染液少量浸入裂纹处,便可让布面呈现特殊的“冰裂纹”,如瓷釉“开片”的艺术效果,有很强的视觉美感魅力。

1.2.2 扎染工艺

在我国,扎染秦汉始有之,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出土于新疆地区。东晋时扎花技法成熟。当时的图案有蝴蝶、海棠等,非常丰富[5]。

南北朝时,妇女穿着的服装多用扎染技艺所做。到唐代,扎染纺织品普遍流行,这一时期,扎染技术也随着开放的外交传入日本等国。北宋时,扎染产品主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明清以后,云南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达很高水平,到处都是以家庭为独立单位的手工作坊,是当地扎染中心。白族扎染、四川自贡扎染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染包括“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通过线绳、夹板等对织物进行捆绑、扎缝,形成扎花,以便防染,后入染缸染色,被扎结和未扎结的地方形成颜色对比。扎花的技法有上百种,每个地区又各有特色和独门绝技。

扎染的花纹晕色丰富、变化自然,由于人工缝制总不免有偏差,因此每一朵扎花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艺术效果和情怀,恰好是刻板的机械印染不能做到的。

1.2.3 夹染工艺

夹缬,始于秦汉,盛行于唐宋,是中国最古老的印染艺术之一。尤其在唐朝,因其颜色丰富,极为盛行,曾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各国使节。唐代夹缬是在两块等大木版上雕刻相同的纹样,后将布料对折放入两块版间,染液浸入版的雕空处,形成对称花纹。明朝以后,这门工艺及木版的制作样式逐渐失传。用植物靛蓝染出的蓝夹缬在我国有千年历史,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

夹染工艺中,染液难以渗入夹板间的狭小缝隙,进而产生花纹,所以,花版的质量是夹染效果的关键。其特点是可以重复使用一套花版,能大批量生产同款花纹的布料,印染效率高,图案统一。

1.2.4 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也称“灰缬”,我国在北朝时期就已成熟掌握这种工艺。在宋朝,蓝印花布就是“药斑布”,明清时期,民间广泛使用药斑布,我们现在传承的蓝印花布,是宋代“药斑布”和明代“浇花布”结合影响下的产物[7]。上个世纪,随着大机器生产,这种工艺一度遭遇灭绝的危险,如今其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江苏南通的蓝印花布最具代表性。

印花一般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工艺流程为:先刻纸为版,将镂空的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的木板把防染物质(常用黄豆粉和石灰粉)刮入花纹镂空之处,等布面晾干后,放入植物靛蓝染液中,然后取出、氧化,这个过程一般重复6至8 次,才能保证染出的蓝色古朴幽雅。染后的布料晾干,刮掉表面的防染浆粉后再清洗一次,就会显现蓝白相间的花纹。蓝印花布的图案寓意吉祥,被平民百姓们喜闻乐见。

广义的蓝印花布包括蜡染、扎染、夹染和灰染,即它是上述四种蓝染技艺的统称,虽然防染方法不一,但都是用植物靛蓝染制出蓝白相间的花纹。狭义的蓝印花布就指上述一种[8]。

1.2.5 牛仔布

牛仔布是一种密度高、粗厚的斜纹棉布,颜色有深有浅,分靛蓝色和浅灰色,又名靛蓝劳动布。目前市面上的牛仔布多为合成靛蓝染色,但由于人们环保和健康的需求,许多牛仔布逐渐使用植物靛蓝进行染色。

2 蓝染的染色工艺及制靛原理

2.1 古法染色工艺及制靛原理

古法染色工艺主要为直接染色和还原染色。其中,直接染色法包括搓染和浸染,还原染色法包括天然发酵还原和人工发酵还原染色。

2.1.1 直接染色法(即浸搓染色法)

将纤维制品和蓝草叶一起在石板或其他牢固坚硬的介质上揉搓,让汁液均匀地浸透纤维,然后水洗、拧干、通风、晾晒,是最原始的搓染法。使用搓染法很容易擦伤纤维表面,导致染色质量低,不适合染制丝或毛。浸染法是将新鲜蓝草叶放在容器内碾压碎,入冷水浸泡,将漂浮的叶渣去除后,把纤维染色、水洗、晾晒,可获得较均匀的染色效果,逐渐取代了搓染法。

直接染色法的制靛原理在于:新鲜的蓝草叶中含有靛甙(一种吲哚酚和葡萄糖缩合形成的物质),蓝草入水后靛甙发生酶解,分离出吲哚酚和葡萄糖,吲哚酚能上色纤维,已染色的纤维在被拿出后,其表面与氧气接触,使吲哚酚发生双分子的缩合,又变成不溶于水的靛蓝。

2.1.2 还原染色法

(1)天然发酵还原染色

用过一次的蓝草染液,经长时间放置,底部会生成蓝色的沉淀物质,这种物质能被发酵进而上染纤维,古人通过长期观察这种现象,最终总结归纳出了通过天然发酵——制取靛蓝——进行染色的技术。文字记载最早可见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这种天然发酵还原制靛的操作,至今还在被云南、贵州等地沿用,区别在于浸泡蓝草的时间和石灰的用量。其实,早在文字记载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制靛技术,当时社会生产力提升,纺织业发展和染色需求增加,促进了这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荀子所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说明了当时制靛染色技术的进步,及直接染色和天然发酵还原染色交替使用的情况。

这种方法的制靛原理为:染液在发酵时变为碱性,不溶性靛蓝被还原成了可溶性靛白(一种隐色体钠盐,呈黄色),靛白比吲哚酚更容易直接上染棉、麻、丝、毛织物,也可以在织物氧化后,重新恢复成不溶性靛蓝得深蓝色,所以植物靛蓝染色的布料具有很强的耐水洗性,也不易掉色。

(2)人工发酵还原染色

天然发酵染色依靠的是蓝草叶子自身携带或随意捕捉空气中的微生物,为了还原充分,需要长时间等待,且有很强的不可控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智慧的劳动人民又发现了米酒或酒糟可以起到发酵还原染液的作用。

2.2 现代染色工艺及制靛原理

1850 年,西德的巴斯公司(BASF)首先发明创造了合成靛蓝,1880 年,德国的拜尔(Barer)个人合成了靛蓝,1901 年,德国波思发明的士林蓝染料非常适合对现代工业化坯布染色。合成靛蓝的发展与应用一泻千里,很快就以上色快、成本低、产量丰富等优越性取代了植物靛蓝,被大量应用在染色中。

现代蓝染工艺中使用最早、最多的便是通过烧碱保险粉法对植物靛蓝进行还原,不仅还原速度快,且操作简单。保险粉还原法原理为:在碱性溶液中,还原剂可以把靛蓝转变成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呈黄色,然后上染织物、清洗,经氧化又再次恢复为不溶性靛蓝吸附在织物上。过程中,起作用的是还原剂中的电子,它会产生还原电位,将染料分子还原成可溶性的隐色体。

植物靛蓝的还原需要一定条件:还原电位一般在-780~-750 mV,温度25~28 ℃,pH 值为11 左右,还原时间视情况而定,染液变为澄清黄绿色即可。

3 蓝染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3.1 艺术价值与市场开发

3.1.1 文化层面

植物蓝染作为一门古老又传统的工艺,曾遍布欧亚、美洲和非洲,是具有全球性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原生态的手工艺也是一代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蓝染过程繁琐、耗时耗力,蓝染之蓝是手艺人用日复一日的坚持、隐忍,收获的最纯粹、最宁静的蓝。蓝染中蕴含的多样文化与工匠技艺,既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也是一方人的集体记忆,心尖的那一抹蓝是人们对生活的认知与态度,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寄托。

3.1.2 美学层面

蓝染之美,美在颜色。植物靛蓝染出的颜色彩度不高,明度在紫和绿之间,既是一种铺垫色,也是一种最容易和其他色彩搭配的颜色。虽然只用一种蓝染色,却因温度、氧化程度等外在因素形成无穷变化,染出层次丰富、深浅各异的蓝,有不可预测之美,每一款染出的蓝都是独一无二的。

蓝染之美,美在人心。蓝染工匠每日收工之时,都会仔细根据当天的酸碱度、温度、湿度等给染水加入靛蓝,日复一日的悉心照料,配方、手法都已烂熟于心,代代传承留住了手艺,也留住了家族守护的根基。

蓝染之美,美在意境。蓝色在心理学具有沉稳、镇定的作用,质朴、原生态的蓝色织物带有染料的气味和醇香,不矫饰,不做作,让人心境沉醉,回味无穷。

以蓝染工艺为主的当代艺术创作并不多,代表性的是艺术家兼设计师林芳璐,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2014 年,她用白族扎染技艺创作了自己的毕业作品。之后,出于对扎染的热爱和痴迷,林芳璐多次往返大理搜集资料、进行实地调研。在与当地手工匠人学习的过程中,她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感受扎染,感受它美的姿态[9]。

林芳璐最感兴趣的是扎染未拆开时的肌理状态,她对白族扎染中的50 多种立体花纹做了大量研究,通过总结传统扎花缝法,创作出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抽象构成纹样,按照这些抽象构成纹样,再扎出立体形态,用于艺术装置创作。她的作品中有对默默坚守蓝染手艺的云南白族当地老婆婆们无奈又复杂的感情,通过不停的劳作,创作大体量的作品,她也想传达一种时间概念。林芳璐曾说“从板蓝根中制取的靛蓝染料在天然染料中固色最佳,即使在大理,现在做纯天然染料的都不多了。”

通过将艺术元素、艺术概念融入到产品设计中,林芳璐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实在的、艺术生活的可能性,在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中,蓝染艺术的原始生命力被完美诠释,艺术与设计被完美融合,这不仅从物质层面提高了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更从精神层面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之门。她的艺术装置浓缩了时间和匠心,其艺术作品的庞大体量与细密层叠的扎花形成对比,让人从中感受最纯粹的手作之美和最坚韧的女性力量。

3.1.3 环保层面

随着日常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健康、环保、绿色的消费需求反映在方方面面,天然染料正是因其对人体、对环境无公害的特点重新受到关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选择。而一些化学染料如苯胺染料,由于染色后会在织物上形成名为芳胺的致癌物质,成为世界上最早被禁用的染料。在活性染料中,个别品种也含有少量芳胺成分,一些硫化染料会在染色时释放毒性,污染环境的同时可致死亡。

3.1.4 经济层面

蓝染不仅环保性优越还很实用,渗入纤维中的染料可以让面料更结实耐磨,具有防虫除臭,抑制皮肤病,有效防止紫外线,清热消炎等保健功效,因此可以大量应用在婴幼儿服饰的染色、功能性内衣、防紫外线服、牛仔装的设计等多个与健康领域相关的方面,进而扩大其药用价值。另外,其与传统扎染、蜡染、蓝印花布等染色技法结合起来,通过多次套染与复染,可得到层次丰富的蓝色与独特、不可复制的艺术效果,因此,蓝染也可以大量应用于家纺产品、文创产品、装饰性用品等的设计中,及一些高级成衣定制、奢饰品的开发中。今天,一些热爱蓝染的青年艺术家们通过更当代视角的艺术创作将蓝染魅力展现给全世界,也为蓝染开拓了新的潜力市场。

3.1.5 社会层面

如今在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人们仍在坚持用纯手工染布的方式,对她们而言,蓝染融入生命,正是由于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蓝染艺术中蕴含着少数民族独特的人文情怀、思考方式、心理及价值导向,体现了族群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淳朴的品格和审美需求,这些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并悉心保护这些文化瑰宝,有利于新时代发展的民族平等、社会稳定、共同繁荣。

3.2 古法染色工艺的传承

目前,植物靛蓝染色工艺主要存在工艺繁琐,经验为先;口头相传,文字记载不详;封闭思想,家族传承的问题。古法靛蓝染色还原时间长,一次制靛量较多,对劳动力要求较高,多为成年男子主导操作。只有经验丰富的蓝染匠人才能练得一副好眼力,使染出织物成色均匀,古朴素雅。这些限制了蓝染传承人的培养,或使培养周期过长,不利于吸引年轻人驻留。蓝染匠人的宝贵经验多在日常交流谈话中传授,缺少具体的文字记录或整理,使得技艺传承鲜有具体参考凭证,容易发生根源性错误。

未来古法染色工艺可以利用当地政府颁布相关福利政策,吸引外来年轻人才返乡落户;建立蓝染艺术研究所、博物馆,对靛蓝染色方法进行古籍整理并出版;研发新型面料,研究蓝染在新型面料上的染色方法;走访蓝染作坊,将当地现有蓝染技法整理,建立数据库等创新方式,多方合力共同促进其传承发展。

3.3 现代染色工艺的创新

关于现代蓝染工艺的创新,一类是设备更新,一类是染色方法更新,染色方法的更新又分三种,一是植物靛蓝采用更清洁高效的现代还原方法;二是通过改变织物性质或研发新的纤维面料,使植物靛蓝更好上色;三是对增强合成靛蓝环保性、可降解性等的探索。

葡萄糖是一种多羟基醛,在水中呈开链结构,其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将靛蓝还原为隐色体,上染织物。相比传统的保险粉还原工艺,用葡萄糖还原植物靛蓝,上染棉织物的色牢度良好,也不会产生废水污染,是一种比较环保的还原工艺。

用阳离子对棉纤维改性后,植物靛蓝在棉纤维上的染色性能和色牢固度都有很大提升。改性后的棉织物上色效率提升,可节约染料用量,减少废水排放。

经研究人员研究,基因改造的细菌可以生产靛蓝,虽然这种方法目前还未应用于工业生产,但它提供了一种可替代当前化学生产靛蓝的可持续环保的方法。

结语

古语言:“万物静默无鸣,草木皆有心却无语。”对传统草木染色艺术的研究,尤其是对蓝染的深入研究,对传承发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对于探索新时代下传统与当代艺术的创新结合方式也具有实验和借鉴价值。随着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文化软实力的显著增强,未来将有更多基于中国传统技艺底蕴的、展现中国传统美学资源的优秀当代艺术创作在国际舞台绽放异彩。

猜你喜欢
扎染染色工艺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无限路及其笛卡尔积、直积的孪生α-距离边染色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扎染对对画
神奇的扎染
节水染色和非水介质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
△(G)=8且不含有三角形,4—圈的平面图的完备染色
两类图的b—染色数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