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农 为乡村振兴赋能
——全国“两会”代表为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2022-04-24 13:03
中国农村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两会种业耕地

三月的北京,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和煦的春风催促着新希望的前进脚步。2022 年3月4—12日,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们齐聚北京,反映民意,事关民生,谋划未来。两会期间,农业始终是代表们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之根本。早在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对农业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农业和乡村振兴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农业相关工作受到了高度关注,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到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们的建言献策,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仍是重中之重。

保障粮食安全 实现种业自强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中国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对此他表示:“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中国人民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

自古以来,粮食安全都是关系国家经济的大账本,关乎国家安全的大战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习近平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中国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对此他表示:“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中国人民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

种优则粮丰,粮安则民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从源头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种业振兴近年来也被摆在了粮食安全的重要位置。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习近平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表示,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要严格执行种子法,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通

过知识产权保护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实现企业的整合,实现种业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王娟玲认为,提高产能首先要保护好耕地这个根本,18亿亩红线一定要守住。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虽没有突破红线,但10年间减少1.13亿亩,减幅较大。红线也是生命线,要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耕地,这是一个大国吃饱饭的底线要求。

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去年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创历史新高。在部署今年工作时,作出以下指示:

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粮食结构,针对小麦晚播强化夏粮田间管理,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

低收购价。保障化肥等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给种粮农民再次发放农资补贴,加大对主产区支持力度,让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主产区抓粮有内在动力。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实永久基本农田,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加大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支持黄河流域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控和动植物疫病防治能力。加强生猪产能调控,抓好畜禽、水产、蔬菜等生产供应,加快发展现代化设施种养业。支持棉花、甘蔗等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各地区都有责任,粮食调入地区更要稳定粮食生产。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去年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创历史新高。

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强化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措施,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大力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开展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深化供销社、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等改革。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强化规划引领,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建设。强化农民工工资拖欠治理,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一定要让广大农民有更多务工增收的渠道。

发展智慧农业 加大农机装备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这种智能机械代替人的农业劳作,不仅解决了农业劳动力日益紧缺的问题,而且实现了农业生产高度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也将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中,智能农机装备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全国人大代表、北大荒集团董事长王守聪表示,目前我国农机产品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重要零部件、重大装备等与发达国家比还有较大差距,建议加快推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制造与应用先导区建设。

他建议对于开展高端智能农机产品适应性研究

设计和测试实验给予支持,促进农机技术攻关;政策层面,建议充分发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引导作用,加快农机购置“优机优补”工作落实,试点先行;应用层面,建议对农民购置和应用国产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给予一定的专项政策支持,建立农机国产化示范基地,加快国产高端智能农机替代进程。

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会主委张大方表示,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涌现出

不少智慧型农业企业,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提升农业产能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不过,总的来看,目前大部分涉农企业利用数据指导生产、预测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弱,提高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

能化水平的需求较为迫切。”张大方委员说。

来自黑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建议国家加速研究适合黑土地规模经营的高效大型农机设备,将市场急需的专业进口农业机械纳入农业补贴目录。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鹧鸪园村党支部书记余必丽带来“加大对西部山地农业机械装备应用”的议案,她说,贵州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必须跟上。“产业振兴,离不开山地农机装备。山地农机装备在精品果业、茶叶、蔬菜等产业的种源繁育、基地肥水药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地农业机械化及装备的推广与应用,能大幅降低农业生产及产业建设投入成本。”余必丽说。

猜你喜欢
两会种业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