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秀
父亲忙于诊所的事情,无暇顾及母亲,于是买了一条小狗与母亲做伴,同时看家护院。不久,小狗又被父亲卖掉,因为经常有陌生人上门寻医问药,狗见了陌生人吠得特别凶,它实在不适合养在我们这样的人家。
搬到新家后,母亲又在楼前的空地上开辟了一个菜园,春种菠菜和小葱,夏种玉米和黄豆,秋种白菜和豆角,每天难得空闲,但母亲还有一个漫长的冬季。母亲坐在客厅里,在落日余晖中,一台电视成了她最亲密的伙伴。然而,电视节目也有不合胃口的时候,母亲就在这样无法打发的闲散时光里开始写日记。
母亲写的日记,我从来不看。倒是老公经常会瞄上几眼,他告诉我,我才知道里面的内容:无非是生病了,没人陪在身边;饭做好了,父亲还没有回来;月落了,星稀了,夜太长,睡不着又起来看电视;今天骑电动车去磨玉米面,明天灌液化气;接到儿子从澳大利亚打来的电话就高兴,没有电话就牵挂。因此,她总是盼望我们回家,做一桌子菜累得脚后跟疼痛也乐意。但短暂的相聚之后,又是漫长的等待。
我是教师,妹妹也是教师,我们虽然离家不远,但是忙于各自的工作,不能天天回家。而弟弟十几年前移民澳大利亚,一年才回家一次。所以,我们都成了母亲的牵挂。父亲在一个小小的诊所任所长,经常帮助同事值班,所以每天回家很晚。我们几个就像母亲种的藤上的瓜,每天都要念叨,每天都要仔细巡视一番。
孤独能加速一个人的衰老。看母亲的面孔日渐苍老和瘦削,我开始牵挂她的饮食起居,也会在某一个夜晚回家一趟,而不单单是周六和周日。母亲成了我牵挂的孩子,一个饱经风霜的孩子。早上,牵挂她是否按时服药;中午,惦记她可曾出来晒晒太阳;晚上,担心她是否裹好被褥。
对于我的牵挂,母亲像个孩子似的在日记中一一写清楚:早上,我按时服用了双呱片降低血糖;中午,我自己出来晒了太阳,还把被子晒了晒……
对于母亲的日记,我已经从过去的不看到现在定时检查。日记,已经成了母亲的一份特殊作业。现在看着母亲的十几本厚厚的日记本,我告訴她:“以后,我会将你所有的日记用电脑打印出来,连同原件一直保存起来。”母亲满口答应,说:“等我走了以后,你们就看我写的日记,就好像我还存在。”
母亲的话忽然让我一阵心酸。百年后,母亲会化作一片树叶飘然而去。没有了棉衣的御寒,我的冬天很快就到了。母亲是盛满爱的容器,孩子需要多少,她会倒出多少。当容器化为了泥土,缺少滋润的孩子也会像土地一样龟裂。母亲是照亮天地的火焰,她给孩子以力量和勇气,在母亲诗意的臂弯里,我们才拥有了天使般的光泽和智慧。在温暖中进取,在进取中收获。母亲,是我在世间唯一珍贵的盛满爱的瓷器。
惦记着母亲,周日我便推开所有的事务,回家。厨房里,抽油烟机呼呼地吹着,油炸萝卜丸子的清香扑鼻,火炉上高压锅里炖着的排骨正突突地冒着热气。而母亲新的日记本就放在茶几上。
几次大的腿部手术让她的双腿脆得像巧克力,也格外怕冷,站立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床,成了她最依恋的地方。为了做这顿饭,母亲要养精蓄锐多少天?
记得龙应台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年老的女人,身子愈来愈瘦,脚步愈来愈轻,声音愈来愈弱,神情愈来愈退缩,然后化为影子转身而去。母亲即使化为影子而去,我们所记得的母亲,还有她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本本凝聚她心血和无限牵挂的日记。
那些日记本都是我用草稿纸为她订起来的,不花哨,也不光鲜,可能保存不了几年就成了碎屑,甚至那纸上的笔迹也在日渐淡去。因为母亲有什么笔用什么笔,家里也不是常有碳素笔。母亲的要求也不高,记下几行文字,觉得一天很充实,就连烦恼也跑到九霄云外了。就像一个农人挖个坑将自己的烦恼埋掉,剩下的光阴都会快快乐乐。母亲写日记大约始于她60岁的时候,如今她已经70岁了,积攒的日记本已经厚厚的一摞了。那是她珍爱的时光,也是她过往岁月的记录,我得好好保存。
吃过饭,在夕阳中,她忽然悠悠地跟我说:“你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就是70岁。”而母亲今年恰好70岁。她已经感到人生的转瞬即逝,她对人生的珍爱,以及对一辈子的感悟都点点滴滴呈现在她的日记本中。她希望岁月可以慢点再慢点,但是她终究拽不住日头每天东升西落。
我跟母亲说,写字的人延年益寿,冰心老人活了99岁,巴金也活了101岁。将郁闷通过书写宣泄出来,保持心情舒畅,人就会越活越年轻。母亲“嗯”了一声,然后埋头又开始写她的日记。母亲是成功的,她有三个孩子,每一个都开花、结果—我出了自己的专著,妹妹开了自己的画展,弟弟在国外也是一名受人欢迎的医生。母亲是幸福的,她和父亲辛劳一生,将剩余的岁月打造得诗情画意。
我是母亲树下的花草,背靠着一棵行将老去的大树,温暖依然从心底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