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中国政府的“技术间谍”,过去28个月里,富兰克林·陶和家人被逼到了破产边缘。2019年8月,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特工逮捕了这位堪萨斯大学的化学工程教授,原因是他“未及时透露与中国大学的联系”。陶失去了工作,还面临监禁20年的诉讼。
对他的起诉是美国司法部、FBI等机构2018年11月发起的“中国倡议”的一部分,旨在“清除渗透进美国的间谍,阻止各机构向中国转移信息和技术”。“中国倡议”实施以来,FBI已展开数千起调查,不过,与“技术泄露”相关的诉讼寥寥无几。
一
“(这些工作)遇到了挫折。2021年7月,6项诉讼被撤销;2021年9月,一名嫌疑人被无罪释放……这些揭示了(FBI)执法、指控的错误和过度热情。”美国彭博社写道。
亚裔维权组织称,“中国倡议”加剧了人们对亚裔美国人的偏见。2019年,美国针对亚裔的暴力事件增加了71%,司法部长加兰德承诺展开调查,但迟迟没有下文。加州民主党议员朱棣文直言,“中国倡议”成了美国“种族定性”的工具,“他们把它变成了恐吓华裔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手段。事情出了严重的问题”。
堪萨斯城的法庭里,瘦削、头发花白的律师彼得·扎登伯格越来越沮丧。他在努力说服法官驳回对陶的指控,这比他预想的艰难得多。“他们在寻找间谍,寻找间谍获取商业秘密的证据。”扎登伯格怒气冲冲地说,没人拿得出像样的证据证实陶有罪,因为罪行根本不存在。
“‘中国倡议’影响了美国人、美国永久居民、移民、国际学生和访问学者。根据该倡议,所有华裔科学家和与中国有联系的科学家都会被怀疑。”美国财经媒体CNBC援引人权组织“亚裔美国人正义促进会”的报告称,该倡议助长了种族歧视与不公。
美国西顿霍尔大学法学教授玛格丽特·刘易斯告诉彭博社,在“中国倡议”下提交的许多诉讼是商业竞争的结果,而非“政府主导的间谍调查”。“当你给某件事贴上‘中国倡议’的标签,我们的大脑就会将双方关联起来……将注意力转向那些和(中国)有关系的人。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不把(中国人)视为威胁的一部分?”
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发现,因“中国倡议”被起诉的148人中,近90%是华裔,种族色彩十分明显。对此,美国司法部不予置评,总检察长梅里克·加兰的解释值得玩味。他宣称,“司法部官员从不基于种族身份进行调查或起诉”,同时强调,“中国代表着严重威胁”。
CNBC称,美国曾经鼓励与中国进行学术合作,这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科学界的交流。2018年,美国政府突然“转向”,却没有明确地将政策变化传达给大学教授、科学家。
美国田纳西大学的纳米技术科学家胡安明(音)教授,因为没有公布自己曾收取中国一所大学的演讲费,被跟踪、监视了18个月。胡安明称,田纳西大学要求员工“公布1万美元以上收入的来源”,他在中国演讲的收入为3000美元,因此并未上报,却因此面临“欺诈”指控。
2021年9月,联邦法官宣布,对他的起诉不成立,但他因此失去的时间和声誉无法弥补。
陶的妻子彭红(音)是来自中国的放射科医生,由于丈夫被辞退,她不得不做3份超声波检测工作养家。有时,工作需要她24小时连轴转,累了只能在车里打个盹儿。
“我们一直担心这个家因为不公正的审判而破裂。”她告诉CNBC,他们的两个孩子受到了精神创伤。丈夫的辩护费用将近100万美元,她和丈夫抵押了房产,四处筹集了几十万美元,但离渡过难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
越来越多的团体、组织呼吁美国政府终止“以华裔为目标,给华裔家庭带来情感和经济双重伤害”的“中国倡议”。
2020年1月,麻省理工学院一名教授被控“资助欺诈”。他的170名同事签署公开信,谴责相关调查“存在严重缺陷和误导”。2021年底,纽约大学研究生会发起請愿活动,支持医学院的两名亚裔终身教授。他们也是“中国倡议”的“目标”。
非营利组织“亚太裔美国人促进会”执行董事阮图表示,“中国倡议”造成的恐惧可能导致美国学术界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的种族威胁下,一些科学家回到中国。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对83家研究机构的近2000名科学家的调查显示,51%的华裔科学家(其中包括美国公民)对美国的学术监控感到恐惧和焦虑。
“与‘间谍’相关的起诉在美国社会引起恐慌……可能导致亚洲人不再来了。”阮图说。
CNBC称,“中国倡议”不仅影响了在职教授和科学家,也影响了学生。许多学生害怕遭到怀疑,不敢选择与科技相关的专业。
陶在美国生活了近20年。这家人的朋友和同事认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不公正”。“我们不希望再有家庭有类似遭遇了。”彭红说。
(摘自《青年参考》贾晓静/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