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细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022-04-23 14:32:01吴丽梅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4期

吴丽梅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主动的、反思性的思维,是避免学生盲从轻信、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思维方式。文本细读是立足文本内部逻辑关系和深层次文化内涵,针对具体问题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质疑的阅读方法。该方法通过细析关键词句、细品留白、细读矛盾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文本细读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在引导学生明辨文体特征、关注文本独特价值、培养质疑与反思意识方面作用明显。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文本细读实践策略应用价值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有明确阐述:“能够辨识、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提出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从以上文字来看,批判性思维是语文课程目标基本构成,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思维品质。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主动的、反思性思维。它有两个特征:一是善于对通常已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结论;

二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和判断,不是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

文本细读最初是由英美新批评派应用于欧美诗歌研究文学批评的一种基本方式,但随着陈思和、孙绍振等专家的相关著作出版,文本细读渐渐走入中学语文教学。孙绍振主张文本细读要深人挖掘钻研文本的内部逻辑关系和深层的文化内涵,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此改变语文课堂上缺乏微观基础的空话、套话、大话、胡话乃至黑话现状。由此可知,文本细读要与思维结合起来,在具体语境中引领学生学会质疑与批判,避免因文本细读而产生过度解读、随意解读、刻板解读等问题。

下面笔者就结合《鸿门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文本细读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点思考。

一、在文本细读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一篇史传类文言文。本篇文章被编入统编本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从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本文无论是词语释义、情节安排,还是人物形象都极具思辨性。因此,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领学生细析关键词句、细品留白、细读矛盾等学习任务,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1.细析关键词句,培养学生结合语境解释判断的能力

关键词句蕴意丰富,是准确解读文本、揣摩作者情感、领悟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而文言文的关键词句除蕴意丰富外,更是在社会性、时代性、历史性方面特色鲜明。因此,结合语境细读关键词句就显得更为重要。如《鸿门宴》文中的“道芷阳间行”中“间”的解释,书下注释是“秘密地”,而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间”解释为“秘密地”,“间行”解释为“抄小路”。到底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我们不妨看看“间”这个字所处的具体语境。“间”在《鸿门宴》所处语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而在文章开头也有关于霸上和鸿门两地距离的语言信息,“当是时,项王在鸿门下,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从这两处语言表述中可知,“间”在文中翻译为“抄小路”更好一些。一方面是因为“道芷阳间行”路程有所缩短,一方面“抄小路”也隐含刘邦秘密归营这一情状。再如《鸿门宴》中关于“义”字的理解。项伯从沛公处归来,言于项羽日:“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这个“义”字从此处语境来看,可以理解为项羽要感念刘邦先行入关之恩。但是如果联系樊哙闯帐时的言辞,我们会发现这个“义”字还有另一重意思,即楚怀王的“先入关者为王”的道义之约。一个“义”字,看似简单,但对把握项羽重情重义性格这一作用不可小觑。

2.细品文中留白,联系资源,培养合理推断的能力

留白本是我国国画和书法艺术的一种手法,借鉴到文学创作中,可以达到“言已尽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诗句作为音乐描写的结语,既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又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技;再如在《项链》中莫泊桑用“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五百金法郎!……”作者用出人意料的情节作为小说结尾,激发了读者对玛蒂尔德未来生活的丰富联想,让故事结局充满了不确定性。在《鸿门宴》中,类似这样的留白有很多,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没有缘由地就将刘邦“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财宝尽有之”这样重要的军事情报使人言于项羽,而项羽又出乎意料地将曹无伤告密一事随口告诉了前来谢罪的刘邦;再如项羽的季父伯,听说项羽要攻打刘邦,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夜访张良,将项羽的军事计划和盘托出。项伯此行,不但没有勸走张良,反而成为刘邦使者,替刘邦在项羽面前表功。项羽面对项伯的教导,不但不追究,反而许诺项伯放弃攻打刘邦的想法。针对这些留白,可谓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背后到底隐含着怎样的内情,我们不妨组织学生寻找文中不合常理的情节,并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出合理解释,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合理推断的能力。

针对《鸿门宴》曹无伤告密一事,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相关记载:

十二月中,(项羽军)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曹无伤告密的动机是欲以求封,并非是项羽有意安插在刘邦身边的奸细。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项羽为何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告诉刘邦了。项羽楚国贵族,重情尚义,对于曹无伤这样的卑劣小人是不能容忍的,借刘邦之手杀掉这样的不义之人才是项羽的真实想法,并非如《鸿门宴》中呈现出的那个“简单粗爆、政治幼稚”的项羽。细读留白不仅是细读语言,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查阅文献,在引导学生理解留白背后丰富意蕴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避免贴标签式的人物评价,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3.细读矛盾,质疑思辨,辨伪存真

矛盾是文学创作中较为普遍的创作手法,运用矛盾,可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展现人物命运,凸显文章主题,传达作者意图。在《鸿门宴》中项羽这个人物就是一个充满矛盾色彩的形象。项羽听闻刘邦“欲王关中”,于是号令三军“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又听项伯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时,决定收回号令。如何理解项羽的矛盾言行,成为正确解读项羽人物形象的关键。针对项羽“杀刘”还是“保刘”这个问题,前人先贤有过许多看法,其中典型的观点有“优柔寡断说”和“妇人之仁说”,这两种观点到底孰是孰非呢?我们不妨引导学生细读项羽矛盾的言行,通过质疑思辨,辨伪存真。

其一,关于优柔寡断说。所谓优柔寡断是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项羽在鸿门宴上真的是因为优柔寡断才不杀刘邦吗?我们看一下项羽在鸿门宴上面对范增多次举玦示意杀掉刘邦的暗示时,其态度是“默然不应”;面对樊哙持盾闯帐,他赐酒赐肉;面对樊哙斥责,他“未有以应”,并留樊哙坐在帐内。这一系列举动不仅不能体现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反而体现出项羽在“保刘”问题上的坚定态度。由此可知,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并非因为优柔寡断的性格。

其二,关于妇人之仁说。所谓妇人之仁是指妇女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形容处事和认识事物时缺乏理性思维。那么项羽是否因为妇人之仁的性格而不杀刘邦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细读一下项羽许诺项伯不杀刘邦的背景。项伯夜访张良后,带着刘邦的使命回报项羽:“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由此得之,项羽为追求一个“义”字,已然决定不杀刘邦。另外,文章又借樊哙之口说出怀王与诸将的约定,即“先破秦入咸阳者为王”。由此可知,刘邦称王合情合理,更何况刘邦此行是为消除误会谢罪而来,此时杀掉刘邦当属“不义”。通过细读项羽矛盾言行的背景可知,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并非因为他的妇人之仁。

综上所述,细读矛盾不仅是引导学生有理有据阐述自己的观点,更是鼓励学生敢于向已有结论提出质疑,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析问题,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

二、基于文本细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价值

1.引导学生树立明辨文体特征意识

文体特征是文本细读的基础和前提,它指引着学生的阅读方向,是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读出自己的关键。如《鸿门宴》是一篇史传类文章,在细读文本时,我们要关注言与文。细读言,即关注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不迷信已有结论,能够有理有据解释文言词语;细读文,即关注传记的基本特征和人物形象。既然是传记,就要细读传主的基本信息,教师通过设置“鸿门宴故事发生地、鸿门宴的东道主、围绕杀刘还是保刘核心问题发生的主要事件、事件结果等问题引领学生准确把握本文的基本信息。通过细读项羽的典型动作,引领学生思考项羽不杀刘邦的真正原因,帮助学生理解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并非是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典型性格。总之,引领学生在明辨文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细读,在具体语境中引导学生释疑、质疑,假想推论,帮助学生找到阅读路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能用批判性思维反观文章结构、反思现实生活,提升学生生活感悟力。

2.引导教师树立关注文本独特价值的意识

文本的独特价值是细读文本的关键,它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思维与发展的基础。细读不等于细读细枝末节,细读要为准确理解文本服务。如《鸿门宴》一文“杀刘”还是“保刘”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项氏集团矛盾重重,这里既有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又有项羽自身决策的前后矛盾,还有项羽与范增之间的矛盾。通过矛盾,展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因此,细读《鸿门宴》要抓住矛盾这一关键点,引领学生深入思考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不全是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的性格,而是因为项羽所处的时代与自身处境。关于项羽自身处境在《史纪·项羽本纪》中有记载:

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在上面文中,司马迁用了一个“恐”字,注释了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的原因。其实也就点明了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的根本原因。可谓杀刘邦事小,招致诸侯反叛事大。因此,关注文本独特价值是细读文本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3.引导师生建立质疑与反思意识

大胆质疑和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典型特征,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而现实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质疑反思方面都存有一定问题。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拘泥于已有结论,缺少独特见解。学生则一味接受教师的观点,缺少思辨性,缺少课堂交锋。因此,基于文本细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师生大胆质疑与反思的一种有效途径。如《鸿门宴冲项伯夜访张良的真实原因、刘邦谢罪前是否已知曹无伤向项羽泄露了自己的军事秘密等,这些问题都极具探究价值。因此,通过细读文本引领师生大胆质疑与反思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学习活动。

[作者通联:北京昌平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