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强
发展蓝图:
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样板区,深化“十大系列”,实施“创新、创意、创质”三创驱动,“沿江、沿路、沿山”三沿开发,“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化互融,打响“海曙·创造美好品质”品牌,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
主要任务:
◎ 海曙创造,是卓越城区最澎湃的音符。我们要大力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成为富有张力、充满活力的创造之城
◎ 海曙品质,是卓越城区最闪亮的名片。我们要以匠心理念提升品质品位,成为弘扬城市美学、引领时代风尚的魅力之城
◎ 海曙美好,是卓越城区最幸福的底色。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成为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的共富之城
未来五年,是海曙融合红利加速释放的关键期。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扛起新发展阶段宁波历史使命,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样板区,实施“创新、创意、创质”三创驱动,“沿江、沿路、沿山”三沿开发,“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化互融,推进十大行动计划、十大重点区块、十大项目前期、十大改革项目,打响“海曙·创造美好品质”品牌,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
聚焦海曙创造,推进“创新、创意、创质”三创驱动。大力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成为富有张力、充满活力的创造之城。强化创新驱动。深化“科创中国”试点区建设,打造翠柏里创新街区、城西创新走廊,构筑工业互联网、新材料、时尚产业科创高地。实施“海纳归曙”行动,升级“百创汇海”系列政策,大力建设工程师友好区。加快数字转型,深化“种植大脑+未来农场”模式,推广“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建成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领先区。强化创意带动。建设时尚产业园区,壮大创意企业集群,培养创意策划、设计制作、新媒体应用等专业人才,发展时尚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智能设计等产业,全力打造时尚之都、创意之区。强化创质推动。以争夺“中国质量奖”、争当“品字标浙江制造”样板为目标,实施名品打造、名企培育、质量创优、服务创誉行动,形成具有国际领先度、美誉度的海曙品牌矩阵。
聚焦海曙品质,推进“沿江、沿路、沿山”三沿开发。以匠心理念提升品质品位,成为弘扬城市美学、引领时代风尚的魅力之城。加快沿江开发。沿奉化江打造高端时尚的城市新封面,从江厦街到石碶南、洞桥北,以三市里、丁家湾为突破,推进片区化、组团式开发。依托宁波西枢纽,高标准建设空铁新城,打造宁波城市第一地标,形成海曙发展第一引擎。沿姚江打造品质卓越的城市新客厅,从和义路到大西坝,以五江口滨水活力区、长乐社区、梁祝文化园为突破,以重大教育、卫生、文化公共设施布局为驱动,把姚江新城打造成人本生态、宜居宜业的现代都市典范。加快沿路西进。沿中山路、联丰路、鄞县大道和轨道交通整体谋划、滚动开发,加大城乡整治力度,推进近1000万平方米新村建设,实现绕城高速以内城中村动态清零,推动集士港、古林、横街实现精彩蝶变,成为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沿山发展。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构筑四明山“1+4+6”环线路网布局,投资191亿元实施治水攻坚行动,完成山区大水网主管建设,布局与人口密度相匹配的公共设施,让群众走上通达路、喝上放心水、住上安全屋。推进一镇一品,实施鄞江“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打造章水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标杆区,建设龙观国家级零碳乡镇,形成四明山城市大花园、宁波绿客厅。
聚焦海曙美好,推进“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化互融。努力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成为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的共富之城。突出人本化。推进共同富裕机制创新和改革探索,深化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物质+服务”社会救助等试点,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打造“浙里甬有专曙”系列民生名片,高质量推进“甬有优学”基础教育先行试验区建设,抓实抓严常态化疫情防控,推进“院居融合”、智慧养老,争创国家级健康促进区、省体育现代化区。擦亮千年海曙品牌,守好红色根脉,实施千年罗城复兴计划,打造“大西坝—西塘河—望京门”“它山堰—南塘河—月湖”“横街头—中塘河—望春桥”等文化带,高水准打造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地标,建设“行走城市·寻找記忆”的博物馆之区。完善风险闭环管控的大平安机制,以平安建设“攻坚提质”行动为主抓手,努力夺取“三星平安金鼎”,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突出生态化。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统筹山水林田湖保护治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创建省无废城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全省最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基地,开展碳汇交易、全域屋顶光伏开发等试点,创建一批低碳、零碳镇乡(街道)、村(社)。探索“两山”转化有效路径,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重点,创新价值增值机制、保护补偿机制、生态资源交易机制,推行GEP核算,推进抽水蓄能等项目,让良好生态成为海曙人民的“幸福不动产”。突出数字化。推动组织结构顺应变革,重造流程、重塑业务、重构机制,贯通“152”“141”体系,把“千年一遇”的事情变成“千篇一律”,实现党委政府权力运行全过程标准化、规范化。推动经济管理更加精准,优化治理策略,实施区镇乡(街道)财权事权体制调整、企业贡献综合评价、工业用地管理、产业供地、国资国企等系列改革,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推动社会治理富有成效,将城市治理经验向农村延伸拓展。坚持需求导向、发展导向,深化防汛协同指挥系统等改革攻坚项目,推动数字化改革走在省市前列。
责任编辑:胡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