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委政研室
思想决定行动,目标引领方向,奋斗目标清晰明确,行动才能坚定有力。2月23日至26日,中共宁波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隆重举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会对加快“港产城文”融合发展,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奋力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描绘了宁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既是对历届市委提出的“以港兴市、以市促港”以及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际港口名城等目标举措的赓续传承、深化拓展,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宁波路径和宁波实践。“现代化”体现了城市品质、发展质量,“滨海”体现了城市特色、发展格局,“大都市”体现了城市规模、发展能级。宁波所要建设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未来是什么样的?“六个之都”是它的全景画像: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国际开放枢纽之都、东方滨海时尚之都、全国文明典范之都、城乡幸福共富之都、一流智慧善治之都。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目标宏大,内涵丰富,如何做到行稳致远?推进功能布局、发展动能、要素配置、城乡品质、治理模式、干部能力等“六大变革”是答好这张时代考卷的方法路径。
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发展动能变革”“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制造强市,根本上是要依靠创新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在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科技、场景、产业“三大变革”同步推进,现有的产业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面临深刻变化。尤其是近些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关键技术和产业脱钩等做法,借去“全球化”名义实现去“中国化”。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方面,比如半导体芯片、新能源汽车等,我们受到美国技术封锁。为了应对这些局部领域脱钩的风险挑战,国家正在加快推动“卡脖子”替代备份和技术攻关。宁波作为国内制造强市,去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297.5亿元,居全国城市第7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居全国城市第1位和第3位,我们有責任有义务在维护国家产业链安全方面担当作为、走在前列,为服务全国全省大局贡献更多力量。今后,我们要坚持将发展制造业的基点放在创新驱动上,以数字技术为引领,以绿色低碳为方向,以打造甬江科创区和三大科创高地为重点,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强创新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构筑科技创新动力源和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全国领先。
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
港口的独特资源,开放的先发优势,带来了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宁波舟山港、宁波外贸都成为这座城市最耀眼的金名片。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三。去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国第六座“外贸万亿之城”。但是当前,受极端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入世之初的全球化红利急剧衰减,全球贸易摩擦不断,贸易小循环甚至贸易割裂的态势愈发严峻。在新发展格局下,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双向开放战略逐步明晰,国家政策走向也在发生重大调整。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把港口最大资源、开放最大优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宁波直面这个问题的解法。要持续放大港口的优势,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一流”要求,持续做大港口规模,精准做强“船货人商”一体推进的港航服务业,加快打造国家大宗商品战略储运基地和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要持续放大开放的优势,联动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两区”建设,不断扩大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影响力,全面对接RCEP经贸新规则,在制度型开放上探索一批首创性、突破性成果。要持续放大区位优势,以宁波西综合枢纽为牵引打造一流综合交通体系,协同推进沪甬合作、甬舟一体化,巩固提升宁波都市区集聚力、辐射力,当好融入国内大循环排头兵。
打造东方滨海时尚之都
当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下半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正在从工业化转向城市化。科技昌明、开放包容的创业环境,精致美丽、宜居舒适的人居环境,是城市“C位出道”的关键所在。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各个城市通过做大做强高端服务、科创、宜居等功能,吸引更多优质人才,进而带动更多优质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口集聚趋势也印证了这一态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约42%的人口分布在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和成渝地区,像深圳、广州、杭州、长沙等城市,近几年年均净流入人口均超20万,这些城市都成为让人来了不想走的地方。宁波枕山拥江揽湖滨海,海洋资源丰富、自然本底优越,这样的资源禀赋放在国内城市都不多见。但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相比,宁波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少欠账,城市综合功能有待完善。比如:“大海港小空港”问题突出,相比同类城市,空港国际航线、通达口岸和航班较少,去年机场旅客吞吐量国内排名第32位;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入学难就医难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改善;城市规划建设品质较为粗放,城乡风貌特色不鲜明,滨海元素不够突出,滨海通达性不强、滨海空间品质感不佳,存在滨海不见海、近水不亲水的问题。针对这方面问题,党代会报告不破不立、大破大立,以变革性的理念、变革性的实践提出“推进功能布局变革”“打造东方滨海时尚之都”,部署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全方位推进资源重组、功能重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加快形成“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的空间格局,展现“大美宁波”的高颜值、新图景。
打造全国文明典范之都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活力的源泉,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表现为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内在的创造力和外在的竞争力。近年来,各大城市打造本土特色文化、以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势头非常明显,通过建设一批文化地标、举办一批文体赛事活动、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等,增加城市曝光度、提升城市影响力、推广城市好形象,让城市能吸引人、留住人。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浪漫之城”巴黎,“音乐之城”维也纳,“电影节之城”釜山,“网红城市”重庆、长沙等。宁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明创建成果丰硕,拥有阳明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等文化资源,是古海丝之路的“活化石”,井头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高分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但客观地说,尽管宁波有着丰厚的文化本底,与先进城市相比,“文化软实力不强”的短板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很多人眼中,宁波的城市气质还是过于传统和保守,且先后提出过“东方大港”“休闲旅游之都”“会展之都”“历史文化名城”等多个城市形象定位,频繁变换宣传主题,也造成了宁波城市形象的模糊。城市建设方面缺乏像上海“东方明珠”、广州“小蛮腰”、“天津之眼”等具有國际水准、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标性建筑。党代会报告站在夯实城市根脉的高度,提出“大力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擦亮‘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城市名片”“打造百里三江文化长廊、千里滨海生态走廊”等任务举措,力求让港城文化的魅力得到充分绽放。
打造城乡幸福共富之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去年,在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定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央出台文件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重任。宁波提出要坚决扛起示范先行、探索开路的光荣使命,为全省建设示范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宁波范例。这既是因为宁波有基础有优势,更是体现了宁波在服务全国全省大局中的责任担当。2021年,全市人均GDP约为2.4万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城乡发展均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1.72,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围绕打造“浙里甬有”七张民生金名片,宁波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12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党代会提出“打造城乡幸福共富之都”战略目标,新的征程上,我们将围绕提升民生福祉,聚焦缩小“三大差距”,尽快在共富先行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标志性成果、创造普遍性经验。一方面要探索与共富先行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实施“扩中”“提低”行动,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创新再分配调节机制,织密多层次社会保障网络,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另一方面要构建与共富先行相适应的民生供给机制,增加群众身边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特别是农村、海岛山区和困难群众倾斜。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弱项,大力实施“医学高峰”计划,建设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持续将“浙里甬有”幸福民生品牌擦得更亮。
打造一流智慧善治之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大量累积的信息、数据可以作为城市治理的根据,也为解决大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病”提供了“机遇之窗”。世界各国纷纷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治理变革,解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各种难题,也开启了“由下而上”的现代治理模式。可以说,城市发展已经进入“算力就是竞争力,网络就是承载力”的全新阶段。特别是从这次各大城市应对疫情表现情况来看,人口密度不再成为城市化的上限,城市的治理水平才是上限的态势愈发突显。宁波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具有复杂系统的特征,城市建设、发展、运行、治理各方面情形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必须充分运用数字化方式探索城市治理的新路子,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但是目前,我们的治理方式在从刚性化粗放型向数字化精细型转变过程中还存在不少挑战:数据“孤岛”、数据“烟囱”还普遍存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放利用不够;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管理事项统筹力度不够,还未形成常态化、高效化协同共治管理机制;一些工作还是“政府负责、财政拿钱”的传统模式,市场准入开放度、社会组织参与度等与现代化管理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党代会报告从“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全局高度出发,提出“推进治理模式变革”“构建完善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推动治理方式、手段、机制系统性重塑”,通过数字赋能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力求解决大城市治理和发展难题,建设更加智慧安全的韧性城市。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吹响了宁波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号角。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实现这一目标,干部是关键因素、是中坚力量。为此,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干部能力变革”“锻造勇于革故鼎新、敢于斗争亮剑、善于担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可谓是抓住了重点、抓住了关键。要建设好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答好新时代赶考之路上的这道必答题,需要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带头主动把自己摆进争先创优的时代大潮中,投入到这个干事创业、激情燃烧的火热年代中,凝聚起推动宁波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要进一步强化绝对忠诚的政治力。没有政治忠诚,一切工作都是空谈。每名党员干部要增强守好“红色根脉”的高度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头脑清醒,争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切实将党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市委要求落地落实落细。要进一步强化善作善成的执行力。每名党员干部要发扬好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宁波帮”精神,把新征程当作“新考场”,把新任务作为“新擂台”,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拿出“分秒必争”的拼劲韧劲,对于党代会指引的方向、明确的目标,做到敬终如始、绵绵用力,确保抓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要进一步强化拒腐防变的免疫力。每名党员干部要增强不想腐的自觉,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在“聚光灯”下工作、在“显微镜”下生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持续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共同打造清廉宁波建设高地。
目标如炬,昭示发展方向;实践无言,迸发磅礴力量。宁波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壮美画卷已经徐徐展开,时和势都在这里风云际会。让我们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实干担当、主动作为的精气神,奏响新时代的最强音,干出新时代的新辉煌!
责任编辑:谢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