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秋”字,两种情愫

2022-04-23 19:31尹鑫黄汝英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3期
关键词:北国郁达夫北海

尹鑫 黄汝英

★ 尹   鑫(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 黄汝英(湖北省麻城市宋埠中学)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章的标题往往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蕴含着思想主旨等重要信息,把握了标题的含义,就如同搭起了一座思维的桥梁,不仅能使教师有效切入教学,更能让学生迅速找到解读文本的钥匙。秋天是一个暗含生命成熟与凋零的季节,古往今来,其独有的魅力总是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故都的秋》和《秋天的怀念》两篇散文都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同样写北京,同样是秋天,前者抒情,后者叙事,郁达夫和史铁生向读者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愫。

精 彩 段 落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经 典 解 读

《故都的秋》文题明确而深沉,不禁引人好奇,故都的秋是怎样的?作者不远千里只为饱尝那故都的秋味,其笔下故都的秋与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笔下的秋相比又有何特别之处?

虽然文章通篇写景,但作者避开了名胜古迹,着眼之处皆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秋花、秋槐、落蕊、秋蝉和果树等看似散乱的景物,把这些带有孤寂、落寞味道的景物有机地整合起来,营造出文章开篇所说的“清、静、悲凉”的况味。作为写景抒情的名篇,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把情景交融描写得韵味十足,不仅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审美理解,也与时局动荡下他颠沛流离的个人经历有关。《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正值白色恐怖时期,日本对北平虎视眈眈,身为一个被五四运动洗礼过的有着高度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艰苦生活,郁达夫所表达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文人的悲秋,更是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然而,他不因孤寂落寞的秋景而悲戚,反而平静从容地享受这份悲凉,极力从穷苦的生活中寻求惬意,甚至愿意折去寿命的三分之二来留住这北国的秋天,留住皇城这血肉交融的生活气息。

文章中多次提到“北国”“北平”,题目却取“故都的秋”,这其中大有深意。北平是具象的城市名,北国所包含的内容又过于宽泛,两者的想象空间均有限。纵观郁达夫的曲折经历,在为数不多身居北平的日子里,他享受过生活的幸福,却也经历了考试失意的落魄和丧子的伤痛。于国家危难之时,郁达夫在离开北平十年后又不远千里从杭州重回北平,一个“故”字,既有一种繁华褪去的无奈与悲凉,也有对故乡、故人的感慨和怀念;再者,北平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都,精通中国古典文学的郁达夫以“故都的秋”为题,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附着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上,文笔优美,才情毕现。

精 彩 段 落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兒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经 典 解 读

《秋天的怀念》的文题为文章奠定了遗憾忧伤的感情基调。初读此文,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不难从“怀念”里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愧疚和感恩等情感,但这怀念为何缘起秋天?细读文本会发现题中之秋不仅是作者的人生困顿之秋,同样是作者读懂生命奥义的成熟之秋。

生长于秋天的菊花是一种耐严寒霜冻、适应性强的植物,文章通过三次“看花”展开脉络,菊花也从一开始的赏玩之物变成了见证作者精神成长的象征物。初提菊花时,作者暴怒无常,任何宽慰都缓解不了双腿瘫痪所带来的痛楚和伤感,此时的作者无暇顾及母亲的感受,排斥与外界的任何联系。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逐渐放下对命运的抱怨,这时候母亲进来挡住了窗外“唰唰啦啦”飘落的树叶,再次邀请作者去北海看菊花。作者留心到母亲 “挡”的动作,他开始体会到母亲的不易,并接受了母亲的邀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次看菊花的约定并没有实现,因为母亲病故了。母亲走后的一个秋天,作者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菊花。此时,菊花终于以蓬勃绽放的姿态出现了,“淡雅”“高洁”和“热烈而深沉”不仅是菊花绽放的风貌,也暗含着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对“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的最好诠释。

比 较 阅 读

《故都的秋》将个人经历、民族文化与自然秋景熔为一炉,《秋天的怀念》则让母亲的伟大和儿子的成长跃然纸上,两者都能很快让读者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准确地把握住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章的题目虽寥寥数字,却蕴含着大智慧,帮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抓住一个“秋”字,读出两种情愫,同时给我们以启示:在阅读文章之前,要养成读文先读题的良好习惯,题目中的关键词往往可以提纲挈领,使我们快速获取有效信息,从关键词入手也可以快速捕捉到课文重点,直接切入课文核心内容。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结合课题,揭示文章中心思想,以此培养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北国郁达夫北海
白桦生北国
贵人
我不想让离别拧出泪水
北海四季
北海之魅
最忆是北海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谁的雪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