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剑
1868年落成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原来的主楼黎塞留馆,它在卢浮宫附近的黎塞留路上,直到1996年密特朗馆投入使用之前一直是主馆。
从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到20世纪初,欧洲和北美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这100年里欧美相继建起现代的巨型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从象牙塔中的学子、宫廷贵族、教士转向普罗大众。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主楼建成于1898年,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主楼建成于1895年,纽约公共图书馆主楼建成于1911年,不过,这几家图书馆建立的时间要早于其主楼。藏书方面,今天全世界藏书量前两大图书馆是大英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大约是1.7亿册到2亿册的规模。排在第3位到第5位的分别是上海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和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它们都是5000万卷的量级。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排第10位,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排名第16位。
大英图书馆原来一直坐落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内,它的大阅览室就是我们小学课本里说的马克思当年总坐在同一个位置看书、腳下蹭出了一条沟的地方,我每次去大英博物馆都能看到那个阅览室。上世纪70年代大英图书馆搬迁到国王十字街火车站和“欧洲之星”停靠的圣潘克拉斯火车站那里,是现代建筑群,笔者对现代建筑的兴趣不大,至今没有去参观过。
纽约公共图书馆背后的布莱恩特公园。
鉴于朋友推荐,笔者专门去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旧楼参观过。法国国家图书馆最早是中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的王室图书馆,在卢浮宫里面。按照现在的4000万卷藏书量来说,排名世界第9位,它在巴黎有好几处馆舍,目前主馆是密特朗馆,是一栋1996年才落成的现代建筑,引不起笔者的兴趣。另外,在巴黎先贤祠对门,跟索邦大学校舍相对的原来圣热纳维芙修道院遗址上,还有国家图书馆圣热纳维芙分馆,古则古矣,不够华丽,况且是以原来法国王家的圣热纳维芙修道院藏书为主,并非是曾经的主馆。我真正感兴趣的地方,是1868年落成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原来的主楼黎塞留馆,它在卢浮宫附近的黎塞留路上,直到1996年密特朗馆投入使用之前一直是主馆,今天也仍然开放接待读者。作为19世纪后半叶落成的建筑,它的宏伟和堂皇主要体现在中央椭圆形的阅览室,阅览室的顶部是一扇巨型的椭圆天窗,四周围绕着小圆天窗,还有墙壁上方的连续圆拱,看上去很像巴黎拉法叶百货店中庭的顶部设计。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中央阅览室,这里总是有很多人在读书,来来去去参观拍照的游客也不少。
天津滨海图书馆。
除了国会图书馆,我最早见识到的壮丽的图书馆,是纽约和波士顿的公共图书馆。20世纪90年代出国的我,一提起“公共图书馆”,总有种刻板印象:又小又破,没有几本书,一周开放不了两天。直到我看到坐落于曼哈顿最昂贵地段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才改变了对“公共图书馆”的印象。它在第五大道和42街交口,是体量巨大的灰色石头建筑,门口有非常气派的石狮子。电影《蜘蛛侠》系列有几次把此地作为背景,2004—2008年还有一套三部奇幻片《图书馆员》,是说纽约公共图书馆里面藏着圣杯、圣矛这些传说中的神奇宝物,情节像哈里森·福特的“印第安纳·琼斯”系列,很有意思。
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一楼中庭看上去很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四面都有出口,有两座大理石楼梯,从这里走上三楼,就到了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中央阅览室。这里是一个中间无支柱的全通空间,几乎贯通整个图书馆大楼,屋顶是木制平顶,有壁画,两侧高处是两排拱形窗户——当然,采光靠这些窗户还不够,还有枝形吊灯和一排排阅览桌上的台灯。这里总是有很多人在读书,来来去去参观拍照的游客也不少。每年进纽约公共图书馆主楼参观的就有400万人。
笔者住在波士顿地区,平常有更多机会去波士顿公共图书馆读书。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仅次于纽约公共图书馆,是美国第二大公共图书馆,和波士顿市中心著名的几个地标建筑——圣三一教堂、贝聿铭设计的蓝色玻璃建筑汉考克大厦、旧南区教堂,同在科普利广场上。我不得不佩服19、20世纪之交的这些美国城市规划者们:纽约和波士顿这两座公共图书馆都建在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地段,都占地广阔。整体来说,“新大陆”和旧欧洲相比,在宗教上并不是特别地虔诚,所以,他们不像15个世纪以来的欧洲人那样不遗余力地建造教堂。北美各个城市的公用建筑就成了花费资财和精力最多的地方,比如市政厅、邮局和公共图书馆。对他们来说,在19世纪建造公共图书馆的意义,接近于欧洲人建造教堂——它不是上帝的圣殿,而是知识和理性的庙堂,只有秉承着这种理念,才会在公共图书馆项目上不惜重金。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主楼的体量比纽约公共图书馆小一些,它的入口处也有点像纽约公共图书馆:大理石的楼梯和壁画将其装饰得古色古香。上楼穿过走廊进入中央阅览室,布局也类似于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中央阅览室,只是稍窄一些,而且只有一面墙上开窗,每扇窗户顶天立地,比纽约公共图书馆中央阅览室的高窗面积大一倍。屋顶呢,纽约公共图书馆中央阅览室是平的木制天顶画,而波士顿的则是高拱顶,这样一来,显得这间阅览室的空间也不逊色于纽约公共图书馆中央阅览室。
笔者最喜欢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后面那个小庭院,只要不是周末游客太多的时候,这里的人比中央阅览室少得多,很安静。作为一座北方城市,波士顿并不缺乏艳阳高照的天气。在阳光好的日子,坐在这里喝上一杯咖啡,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游够了泳,暂时上岸,在沙滩上小憩一会儿那样悠闲。纽约公共图书馆好像没有这样的地方,不过,纽约城的拥趸一定会反驳我:纽约公共图书馆背后有布莱恩特公园的整片绿地,难道不比波士顿图书馆中庭那一小片气派多了?的确,我不否认,也绝对无意厚此薄彼:世界上的好地方各有千秋,可以欣赏它们各自的好,干嘛非要比个高下呢?
说了那么多美丽恢宏的欧美古典图书馆建筑,其实,作为中国人也没必要妄自菲薄。国内图书馆建设在笔者留学的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起步不久,最近二三十年随着经济发展,各地的政府越来越有钱,在基建投资方面不吝巨额投入,近些年落成的天津滨海图书馆被誉为中国最美图书馆,其中庭设计充满了未来感,一时竟成了网红打卡地,的确令人印象深刻。
据报道,上海图书馆在世纪公园旁边的东馆2022年4月底正式开放,离我家只有四站地铁,以后再回国的时候,可以去那里泡上一天。像这样美轮美奂的现代图书馆,在全世界还有很多,台北的北投图书馆、德国斯图加特市立图书馆、天津滨海图书馆、新建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西雅图公共图书馆都是各种排名榜上的常客。此外,我还专门去过芬兰赫尔辛基跟荷兰鹿特丹的图书馆,设计新颖简约,跟周围的环境结合得特别好,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地方。
在我看来,这些新图书馆至少有一点完胜古典图书馆:里面有我能看懂的书!欧洲的古典图书馆里基本上只有拉丁文、古希腊文的著作,对我来说无异于天书。我也只能在图书馆里欣赏一下“美丽的皮囊”,接触不到图书馆里“有趣的灵魂”,所以,在欧洲各地漫游图书馆的旅行,无异于“买椟还珠之旅”。希望这些写图书馆的文字也能够附带一点文化历史方面的知识,不至于让那些古典图书馆美得太空洞,于愿足矣。
(责编:栗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