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蕾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江苏淮安,223200)
配电网作业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供电质量,为了尽可能提高供电质量,组织配电网巡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巡检模式利用人力资源检测配电网设备作业状态,存在工作效率低、误差大、覆盖面不足等问题,缺少统一管理。从当前配电网巡检工作效果来看,获取巡检数据信息不足,未能及时发现设备问题。为了弥补传统巡检模式的不足,配电网领域研究学者提出了智能配电网巡检,该研究思路利用智能化操控技术,取代人工巡检。由于配电网设备分布区较大,数量较多,加大了配电网巡检系统开发难度,当前尚未形成完善的系统设计方案。本研究尝试选取物联网技术作为研究工具,提出配电网智能巡检系统研究。
物联网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在配电网作业现场各个设备处安装传感器设备,通过实时监测设备作业状态,对设备运行状态给出正确判断,从而为配电网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一般情况下,此项技术应用下智能电网具备功能如下:
(1)监测电气设备作业状态,包括气压、湿度、温度等指标。
(2)根据采集到的指标数据,判断当前主设备的作业状态,是否达到“健康”标准。
(3)设置监测节点,通过监测各个节点的电气量变化情况,判断电气设备工作状态。
(4)设备检修及人员工作状况跟踪。
(5)用户与电网的网络互动。
国家电网科技规划中,提及了配电网智能巡检系统研究,要求创新配电网巡检模式,以智能化操控代替传统人工巡检模式,实现自动化巡检并记录相关数据,通过无线模块传输现场设备作业数据。另外,对于采集到的设备作业状态信息,能够自动完成故障诊断。按照这些系统开发要求,本文选择物联网技术,按照输变电设备运行周期,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为设备配备传感器,监测各个阶段运行状态,并将这些信息集中到一起,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发送至配电网监控中心,自动生成设备管控命令。
2.2.1 智能巡检终端结构设计
配电网设备作业环境较为特殊,需要长期在外部环境中运行,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干扰,降低设备作业性能。例如,电气、机械等。除此之外,自然环境也会对其作业状态造成一定影响。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容易出现设备外观异常,导线温度过高,甚至发生断股现象。配网系统设备同样会受到较大影响,核心设备运行当中产生的电压和电流超出正常作业范围。所以,巡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的智能巡检系统终端,针对巡检期间故障多样化特点,设置异构状态信息,将其作为设备故障诊断参考依据,与现场采集信息进行比对,从人机交互模块输出诊断结果。如图1所示为配电网智能巡检结构框图。
图1 配电网智能巡检结构框图
该结构框架加主要由微控制模块、检测模块、图像采集模块、人机交互模块、“GPS+北斗”双模定位模块、通信模块、电源模块、NFC身份识别模块、RFID扫描模块、巡检任务及巡检优化策略接收管理模块组成。其中,检测模块按照功能的不同,又分为5个子模块,分别是地电波局部放电检测模块、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模块、紫外局部放电检测模块、红外测温模块、专业传感器采集模块。在微控制模块作用下,对这些功能模块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完成电网设备作业状态信息采集,利用通信模块发送信息。为了实现全方位管理,本系统巡检终端增加了“GPS+北斗”双模定位模块,能够有效定位员工位置和故障设备位置,支持数据实时采集和存储,能够有效识别用户身份,从而为系统安全作业提供保障。整个终端由电源模块提供电能,该模块支持户外连续供电。另外,在RFID扫描模块作用下,实现快速读写。
2.2.2 智能终端巡检层次化设计
本系统智能终端巡检主要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应用层、通信层、采集层,结构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配电网层次化架构
该架构中,采集层位于架构的最底端,利用智能巡检终端,控制配电设备作业状态,同时建立与配电设备的通信连接,在各个设备上安装传感器等设备,作为信息采集工具。通信层位于架构的中间,以无线网络GPRS/3G/4G/卫星作为通信工具,创建数据采集与交换系统,为数据传输提供有效渠道。目前,5G通信模式在该系统中的应用尚处于研究阶段。应用层位于架构的顶端,主要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利用多种功能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从中挖掘一些价值较高的信息,作为配电网设备作业状态判断依据,并生成巡检任务,对巡检优化路径进行优化,以此提高巡检效率和巡检质量。
2.2.3 配电网智能巡检实现步骤
本系统设计方案提及的配电网巡检并未完全脱离人力资源,除了一些传感器监测点以外,还采用人工巡检方式,按照设定路径检查设备作业状态和传感器运行状态。将巡检人员记录的现场信息与传感器采集信息集中到一起,作为配电网设备操控命令下达参考依据,从而充分发挥智能巡检作用。以下为此项功能实现主要步骤:
第一步:巡检任务下发后,需要巡检人员利用数字秘钥,完成系统身份识别。在NFC身份识别对话框中输入正确的用户信息,身份验证通过后,该工作人员可以得到无线通信模块发送来的本次巡检工作任务内容。
第二步:按照下发的巡检任务内容,开始本次巡检工作。在此期间,系统的“GPS+北斗”双模定位功能自动开启,同时利用RFID扫描功能实现快速读写,根据系统定位,结合当前员工所处地理位置,指引员工进入巡检现场,按照指示走完巡检路线,完成一次巡检任务。
第三步:开启图像信息采集装置、专业传感器作业模式,开始采集现场作业设备数字、图像信息,利用信息存储与处理功能模块,对这些信息采取存储管理,根据操控要求,对部分信息采取预处理,使得获取的数据应用价值更高。借助无线通信模块,在应用层和网络层之间建立通信连接,将这些处理后的信息发送至应用层,等待故障诊断。
第四步:数据汇总到应用层后,调用系统数据库开始比对,观察当前信息是否符合已经发生的多种故障,生成设备状态诊断结果。另外,本系统还会生成地理信息,此部分信息将作为下一次巡检路径生成的优化依据。
传统的配电网线路巡检路径根据工作人员的多年工作经验设定,这种巡检路径确定方式缺少科学依据,存在较强的主观性,伴随着较大的设备运行风险。为了弥补传统巡检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智能巡检优化策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巡检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取研究价值更高的数据信息。根据设备作业原理,构建风险评价模型,将数据带入模型中,对设备运行期间伴随的风险大小进行评价。以风险评价作为巡检路径确定依据,以此提高巡检效率。
为了降低配电网现场设备故障发生频率,本系统利用有限的设备运行数据,对设备当前作业状态及故障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确定故障产生具体位置,从而为设备故障维修提供可靠信息。其中,关于管控功能的设计,综合运用贝叶斯网络、信息熵理论等多种方法,建立一套支持配电设备故障检测的模型。该模型主要对设备各项指标运行风险进行评价,同时给出故障发生概率评估结果。依据这些评价和评估结果,拟定设备管控方案。
按照系统框架结构设计方案搭建系统硬件设备,2021年4月26日至2021年4月30日组织系统功能测试,以传统巡检方案作为对照组,通过观察测试结果,判断本系统设计方案在巡检路径优化、巡检时效性、故障诊断、信息处理效率、故障定位5个方面是否有所改进。其中,传统巡检方案以多年工作经验为依据,设计巡检路径,现场记录数据,将此部分数据录入计算机后上传,由相应工作人员审核做出判断,给出故障诊断结果。本系统则是采用智能操控模式,根据当前掌握的设备作业数据,判断设备发生故障可能性,自动生成巡检路径,按照此路径开始巡检,利用信息采集终端设备获取设备作业数据。
为了便于分析,表1中以平均数值作为统计分析依据。通过对比表1中数据可知,与传统方案相比,本智能巡检系统生成的巡检路径更短,大大缩短了巡检时间的同时,提高了巡检故障发生时效、巡检故障诊断精准率、故障定位精准度、信息处理效率。其中,巡检故障诊断精准率达到92.3%,故障定位精准度达到95.2%,符合配电网设备巡检及故障诊断需求。
表1 系统测试结果
本文围绕配电网巡检问题展开探究,为了提高巡检时效性,优化巡检路径,提高故障诊断精准度,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发一套智能巡检系统。该系统利用核心控制器,对现场终端设备进行控制,实现了有效信息采集、数据实时传输,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为巡检管控中心提供相关信息,经过综合分析准确下达管控命令。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有效采集配电网设备信息,在巡检路径、故障定位、信息处理等多个方面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