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黄坑河治理实践与成效

2022-04-22 07:24黄金水
广东水利水电 2022年4期
关键词:河湖河长河道

黄金水

(清远市供排水处理中心,广东 清远 511500)

江河湖泊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1,2]。长期以来,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河湖生态保护缺乏足够重视,导致河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3]。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4]、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5]、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等一系列河道治理措施,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及景观得到提升[6-9],但河道治理措施在生态修复与治理方面发力不足,以及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和保护机制,导致河道日益萎缩、水质变差、保洁也不到位。因此将生态治理理念融入到河道治理的规划与实践中,形成综合治理体系,是近年来河湖治理的趋势[3,10]。

随着清远市城市化的发展,排水系统落后的老城区及农村地区入河排污量增大,超出河流纳污能力,枯水期部分河流水体出现发黑发臭现象。此外清远市河流数量多而且空间分布面广,涉河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部分河流生态功能衰退。河道治理单纯依靠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力量存在成本高、低效失灵、监管难以全覆盖等问题,因此亟需创新河道治理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等主体的协同治理优势,推进河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整体改善,提高河道监管与治理效能。清远市黄坑河河道治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1 黄坑河概况

黄坑河是清远市清城联围的主排洪渠,发源于清新区二渡河边的八片新村,蜿蜒向南流至桥北路后,向西南流至黄坑电排站,由黄坑电排站抽排或由黄坑水闸自排出北江(见图1)。飞来湖建成后,为了防止枯水期清新城区污水汇入飞来湖影响飞来湖水质,沿着飞来路修建排水渠,枯水期将上游水流截走绕过飞来湖直接排入黄坑河下游河道;汛期上游水流仍汇入飞来湖,经飞来湖水闸再排入黄坑河下游河道。

图1 黄坑河示意

黄坑河流域面积为11.07 km2,干流河长为4.47 km,河床坡降为2‰。其中飞来湖以上(即干流上游)流域面积为5.06 km2,河长为2.66 km,河床坡降为5‰,主要接纳清新城区东部以及飞来湖公园的雨洪径流;飞来湖以下(即干流下游)流域面积为6.01 km2,河长为1.81 km,河床坡降为0.33‰,主要接纳清远旧城区及飞来湖与黄坑电排站之间区域的雨洪径流。

2 现状与问题

2.1 缺乏规划与监管

在全面推行河长制以前,黄坑河河道管理范围不清晰,非法侵占河道、破坏河道水域岸线的现象时有发生,河道管理涉及到国土、规划、水利、市政、环保、住建等多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存在有关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河道规划与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难以全面贯彻和落实。此外,由于缺乏科学规划与监管,导致河道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人员和经费缺乏、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排污口监管不足、河道保洁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非常突出。

2.2 水质污染

黄坑河属于无源河流,流域面积较小,河道水量多为上游未纳入管网污水及集雨区域雨水组成,生态基流不够,水体自净能力差。当水体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时,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并分解有机物,就会出现发黑发臭现象。据清远市环保局2017年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黄坑河干流水质为劣Ⅴ类,上游水体接近重度黑臭,下游水体接近轻度黑臭,部分河段、部分时段为重度黑臭。

黄坑河水质污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生活污水污染。黄坑河流域大部分分布在老城区,排水体制主要为雨污合流直排,已建成的城市地下污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较低,大量污水未经收集处理排放。

2) 降雨径流污染。城市降雨淋洗大气污染物和冲刷建筑物、地面、废渣、垃圾而形成的污水,在地表径流的作用下汇入黄坑河,成为黄坑河的一大污染源[12]。城市径流中的氮、磷等营养物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及破坏水中溶解氧的平衡,造成水体发黑发臭及鱼类死亡。

3) 底泥污染。由于入河污染物超出黄坑河的纳污能力,黄坑河污泥淤积日渐严重。淤泥一方面在厌氧生物作用下令水体发黑发臭,产生的沼气会令污泥漂浮在水中;另一方面表层底泥直接在水体的扰动下扩散到水体中,污染水质。

4) 垃圾污染。在黄坑河水面漂浮及周边堆放的垃圾会分解或溶解向河道释放污染物,加剧了水质污染。

2.3 河流功能衰退

黄坑河下游段河道平缓,流速相当缓慢,田龙涌主要为田龙社区的排水渠道,汇入黄坑河下游干流,其受黄坑河干流顶托作用,流动性很差。为满足城镇发展需要,随意改变、阻断、填埋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河道萎缩严重,河道调蓄、行洪、排涝等基本功能大大削弱,河流生态功能不断衰退。

3 治理措施与对策

早期的河湖污染治理过程明显存在着偏向工程措施,容易形成“重建设,轻管理”的末端治理局面。在这样的治理模式下,人们往往只重视工程措施,而忽视非工程措施,即重视河湖污染治理的工程建设而忽视相应的管理监督、宣传保护和法律法规等建设,河湖污染治理效果不尽如意。工程措施只是将已有污染减少到最小化,不仅投资成本高,难以全面铺开,而且需要很多后续的服务支持才能发挥效果,不能从源头上解决河湖污染问题。非工程措施则强调的是从源头进行预防和控制,通过约束人的行为尽可能地减少河湖污染源,强化重管理,辅助工程措施的执行。通俗地说,工程措施着眼于“治水管水”,而非工程措施着眼于“用人管人”[13]。结合清远市的实际情况,需完善河流管理监督评价制度才能更加彻底的解决河流污染问题。黄坑河治理提出了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河道综合治理体系,减少对工程措施的依赖,转变传统治水观念和治水思路,创新现有河流管护体系,使黄坑河恢复生态功能,最终实现“河畅水清、岸固景美、长制久清”的治理目标。

3.1 工程措施

黄坑河的工程治理措施分布见图2所示,主要包括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保质、生态修复、岸坡整治和景观提升等内容。

图2 黄坑河整治工程分布示意(左图为干流上游,右图为干流下游)

3.1.1控源截污

控源截污指采取工程措施防止污水入河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和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1) 截污纳管。对黄坑河沿线城市建成区的合流式排水口进行截流式改造。新建污水管将支流田龙涌沿线村庄污水收集汇入附近的污水主干管。

2) 雨污分流。对老城区的雨污合流排水系统进行改造,雨水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到河道,污水则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避免污水直接进入河道造成污染,有效降低污水处理成本[14]。

3) 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对清新与旧城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期扩容建设,提高出水水质标准,并对其配套管网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3.1.2内源治理

内源治理指减少河道底泥和垃圾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包括清淤疏浚和垃圾清理等措施。

1) 清淤疏浚。对泥面线高于规划线的河段(含暗渠)进行清淤疏浚,清淤坡比为1∶2.0,设计清淤底宽不小于现有河道底宽,现有挡墙前1.0 m范围内维持原状,避免扰动挡墙。

2) 垃圾清理。对黄坑河水面漂浮物、沿岸垃圾临时堆放点以及沿线河岸散落的垃圾进行清理,清理的垃圾均运至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

3.1.3活水保质

通过引水补水工程增加河湖生态流量,促进水体流动,增加水体含氧量,提高河湖自净能力,减少污染物在水中的沉积。

1) 从二渡河引水补水

二渡河为笔架河上游支流,黄坑河上游起点与二渡河通过进水闸相连。二渡河玄真漂流尾水汇入口下游建有拦河陂头,通过开启右岸水闸将河水自流引入西边河(黄坑河上游其中一段别称)暗涵至清新公园滞洪湖,通过滞洪湖南岸出水口流入西边河下游段,最终在玄真南路与飞来路交汇处流入黄坑河干流。为改善二渡河对黄坑河的补水能力,对二渡河进水闸孔口及清新公园滞洪湖南岸出水口箱涵进行改造,增大其过流能力。

2) 从笔架河引水补水

笔架河在黄坑河及飞来湖以东,往南汇入北江。笔架河松岗中学段建有狮头岭翻板闸,闸顶高程为15.00 m,飞来湖湖面正常蓄水位为11.30 m,通过运行调度可从笔架河引水通过飞来湖对黄坑河进行补水。具体为:先调节笔架河狮头岭翻板闸将上游水面抬高,关闭二渡河进水闸、飞来湖进水闸;然后启动黄坑电排站进行抽排,当飞来湖剩下一半水量时(约需时 10 h)停止抽排;接着开启飞来湖进水闸,笔架河水自流经过飞来湖进入黄坑河。

3.1.4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河道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沿岸植树、种草等形成绿色植被保护屏障,美化河湖环境的同时又能吸收污染、净化水质和减少水土流失[15]。试点建设1座生态浮岛,外围种植圆币草,里边种植鸢尾。人工生态浮岛可对水体污染物进行净化,提升河流的自养能力(如图3所示)。

图3 生态浮岛示意

3.1.5岸坡整治

对岸坡不稳的河段进行岸坡整治。岸坡整治以生态型护岸为主,尽量结合现有地形,避免大量的土方填筑或开挖,采取景观效果较好的重力式挡土墙结合亲水平台的护岸结构。

3.1.6景观提升

利用黄坑电排站旧址新建小型休闲广场,包含凉亭、滨水栈道等元素,再搭配花架、绿化植物、花岗岩浮雕墙、石凳以及路灯照明等园林景观设施。结合清新公园截污工程对公园景观进行提升。

3.2 非工程措施

在黄坑河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建立长效保洁、水质监测、社会监督、公众评价等机制,使工程措施真正发挥实效,抑制污染物入河,实时监测水质并加强社会公众对河道治理成果的监督,引入公众评价机制完善河道治理效果,不断提高河流水质与健康。

3.2.1全面实施河长制

黄坑河流域已于2017年底全面建立河长制,分级分段设立市、区、镇(街道)、村四级河长。各级河长、河长办通过“广东智慧河长”平台巡河履职,在传统人工巡河方式的基础上,引入无人机、无人船、3S等技术提升巡河效率,提高涉河问题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市、县、镇三级设立河长制办公室,统筹协调本级以下各部门解决河流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河长会议、信息公开与共享、工作督查、工作考核、河长巡查、信息报送等六项制度,并设立了市、区两级河长助理及联络员。

3.2.2加强宣传和保护

通过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政府公众网、标语横幅、宣传画册等形式,深入宣传黄坑河治理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成效。水行政主管部门举行一系列宣传咨询活动,增强大众节约水资源及保护水生态的意识;在各沿岸主要交通位置制作了一批永久性宣传牌,用于向群众宣传水法规和河长制,干部主动进村入户做好河湖保护宣传,不断将河湖保护理念深入群众心中,形成了全社会保护河湖生态的浓厚氛围。

3.2.3建立长效保洁机制

黄坑河已建立长效保洁机制,清城区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或者聘用保洁员等形式组建专管员队伍,开展日常河湖清淤、垃圾打捞和漂浮物清理等工作,实现河道管护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有效改善河道水面及周边环境,切断因垃圾入河产生的污染。

3.2.4建立水质监测机制

在上、中、下游分别设置3个水质监测点,定期对透明度、溶解氧、氨氮、氧化还原电位4项水质指标进行监测,跟踪水质监测指标的动态变化,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突出河湖“水质类别”和“污染负荷削减量”两个重点,制定出台水质监测方案,对入湖河道和重点沟渠以及河湖跨界断面等重点水域的水质水量进行监测,对每个断面进行监测并实行责任量化考核,监测结果实行一月一通报,以水质结果倒逼各级河(湖)长履职。

3.2.5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建立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通过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向社会公告黄坑河各级河长名单,及时发布河流管理保护相关信息。黄坑河两岸均在显著位置设立了河长公示牌,标明了河长职责、河流概况、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此外,清城区水利局专门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河流管理保护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拓宽社会监督渠道。

3.2.6建立公众评价机制

开放智慧河长微信公众号,公众可通过该微信公众号动态参与河道管理,拓宽公众对河湖污染治理情况的评价反馈渠道,将公众评价结果与各级河长履职尽责进行挂钩,并作为河长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以公众满意度为取向,形成“发现→移交→督办→整改→反馈→核实→销号”的评估工作流程,有效提升了河长制实施效果。

4 治理成效

4.1 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从黄坑河定期水质监测数据(见表1、表2)可看出,经过治理后的黄坑河水质数据逐渐好转,2020年9月以来溶解氧稳定在5.0 mg/L以上,氨氮值大部分时间在1.0 mg/L以下,氧化还原电位大多在200 mV以上,水体透明度较好,水质提升明显。

表1 黄坑河水质检测数据(施工质保期)

表2 黄坑电排站断面水质监测数据(长期水质监测)

4.2 河流生态得到恢复

从黄坑河定期水质监测数据可看出,经过治理后的黄坑河水体透明度较好,从感官上看水体已不黑不臭,河道经过清淤后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恢复(如图4所示)。

图4 西边河治理前(左图)后(右图)

4.3 成为市民休闲场所

经过治理后的黄坑河河道岸势得到稳固,水景观得到提升,特别是经过改造的黄坑河电排站旧站前池广场和清新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如图5、图6所示),市民对黄坑河治理效果非常满意。

图5 黄坑河电排站旧站前池改造前(左图)后(右图)

图6 清新公园出水口示意

5 结语

本文针对黄坑河治理前水体黑臭这一主要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河湖综合治理体系,使黄坑河水生态得到全面恢复,最终实现“河畅水清、岸固景美、长制久清”的治理目标。实践证明对黄坑河的治理措施是有效的,治理后的黄坑河从感官上、水质数据看已不黑不臭,河道岸势得到稳固,水景观得到提升,水生态得到修复,并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猜你喜欢
河湖河长河道
山西省总河长、副总河长(总湖长)及省内主要河流省级河长的公告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浅析沅江市推行河长制模式
关于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思考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河湖长制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河道里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