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坤, 赵振宁, 赵宝勰, 高玉芳
(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甘肃 白银 730900)
银豆4号是甘肃省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大豆新品种,株型收敛,株高86 cm,分枝中等,有效分枝2.2,绿色圆叶,花白色,有限结荚,茸毛灰,株有效荚44个,圆形籽粒、黄皮、褐脐,百粒重21 g,单株粒重32 g,粗蛋白含量39.7%,粗脂肪18.4%,物候期140 d,抗花叶病毒病(R),中抗灰斑病(MR)[1]。2016年、2017年在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2 696.55 kg/hm2、2 964.60 kg/hm2,2017年在甘肃省大豆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821.05 kg/hm2,比对照增产5.78%,2019年通过甘肃省大豆品种审定(甘审豆20190002)。
评价大豆品种是以丰产性作为主要指标,辅以稳产性及适应性,品种区域试验中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鉴定结果是该品种审定的主要依据。本试验采用银豆4号在2016、2017年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中的数据,通过变异系数法、高稳系数法、回归系数法及AMMI模型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以期为该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
采用甘肃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16年、2017年)和甘肃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2017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区试和生产试验的对照品种均为陇豆2号,参试品种及承试点见表1。
表1 2016—2017年甘肃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及承试点Table 1 Regional test of soybean varieties in Gansu Province in 2016—2017
数据处理采用DPS 7.05数据处理系统和Excel 2013软件。
AMMI模型分析采用张泽等提出的以品种在IPCA与原点的欧氏距离D作为评价指标[3-5],计算公式由吴为人改进[6]:
(1)
式中,i表示第i个品种,c为IPCA个数,Ws为第s个IPCA值的权重,ris为第i个品种的第s个IPCA值,Di值与品种稳定性呈负相关[7]。
通过对各承试点银豆4号产量进行二因素随机区组分析其显著性来评价品种丰产性(LSD法),银豆4号在两年区域试验中均较对照增产显著,区域适应度均为100%(见表2);在生产试验(2017年)中均产2 821.02 kg/hm2,增产5.78%,居第3位,区域适应度80%,增幅7.43%~9.04%,产量最高达到3 351.75 kg/hm2(见表3)。以上结果显示银豆4号在各年度各地点均表现高产稳产,具有很好的丰产性、适应性,推广潜力极大。
表2 银豆4号在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中的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分析Table 2 Yield, variation coefficient, high stability coefficien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f Yindou 4 in soybean regional test in Gansu Province
表3 银豆4号在甘肃省大豆生产试验中的产量表现Table 3 Yield performance of Yindou 4 in soybean production experiment in Gansu Province
以变异系数来衡量品种的稳产性,变异系数值与品种稳定性呈负相关,高稳系数法能够综合评价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高稳系数值与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呈正相关[8-9]。表2中变异系数(CV)和高稳系数(HSC)是两年甘肃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各参试品种产量分析结果,2016年银豆4号、陇豆2号(ck)的CV值和HSC值分别为25.38%、27.18%和77.39%、66.2%,银豆4号的CV值小于对照,而HSC值大于对照,分别排在第6位、第1位;2017年银豆4号、陇豆2号(ck)的CV值为27.29%、26.23%,分别居第7位、第5位。
以回归系数b来衡量品种的适应性,回归系数值与品种适应性呈负相关,银豆4号在2016年和2017年的回归系数b值分别为1.089 7、1.240 5,两年的b值均较对照陇豆2号小,且接近于1,说明银豆4号重复性较好,较对照陇豆2号稳定且适应不同气候、环境的栽培条件[10]。
利用AMMI模型对区域试验产量进行分析(表4),结果表明,两年的品种、试点、品种×区域间的差异都达极显著,模型中2016年三者对平均产量变异的平方和占比分别为5.85%、83.93%、10.22%,分解出的3个主成分轴(IPCA 1~3)对品种×区域交互作用的平方和占比分别为64.15%、26.62%、7.89%,三者累计占比为98.65%,模型中2017年三者对平均产量变异的平方和占比分别为17.72%、46.48%、35.79%,分解出的3个主成分轴对品种×区域交互作用的平方和占比分别为79.32%、15.62%、4.42%,三者累计占比为99.37%。这说明AMMI模型能够高效地分析区域试验的基因×环境间互作效应[11-12]。
表4 AMMI模型对产量的分析Table 4 Yield analysis by AMMI model
再依据公式(1)计算出D值(见表5)。以Di值来衡量品种的稳定性,则D值与品种稳定性呈负相关,2016、2017年银豆4号的D值分别位于第6位、第7位,2016年仅高于对照1个位次,虽然银豆4号的D值比对照大,但比较接近,且排名靠后,说明银豆4号的稳产性较好。以D值和平均产量为横、纵坐标,两组数据均值为原点,分别做出两年的散点图(见图1)。由图1可明显看出,各品种的产量类型,银豆4号两年均落在第Ⅱ象限,说明大豆品种银豆4号的高产、稳产性较好。
图1 参试品种产量(y)与Di(x)散点图Fig.1 Scatter plot of yield (y) and Di (x) of tested varieties
表5 银豆4号在显著交互效应轴上的得分、Di值及排序Table 5 Scores, Di values and ranking of Yindou 4 on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axis
由产量差异显著性比较分析可知,两年区域试验银豆4号产量分别居第2位、第4位,增产显著;通过变异系数法和高稳系数法对银豆4号进行分析,该品种产量变异系数小而高稳系数较大,属于高产、稳产品种,通过回归系数法分析,银豆4号两年的b值均较对照陇豆2号小且接近于1,说明银豆4号较对照陇豆2号对环境适应性较高,基于AMMI模型,计算 IPCA值与原点的欧氏距离可知,银豆4号D值较小,稳定性、适应性较好。银豆4号对大豆花叶病毒(SMV)流行株系SMVⅠ号株系、SMVⅢ号株系表现抗病,蛋白质含量较高,具有广泛的市场开发价值[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