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上海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总结了特色数据库的主要类型,分析了其建设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目的是促进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优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文化传播。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应保持重要文献、特色资源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注重收藏本校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各类型载体的教学、科研资料与成果;寻访和接受社会捐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近年来,我国各级高校图书馆积极发挥本校的学科建设和馆藏积累优势,逐步建立起多种多样的特色数据库,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支撑,也为地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上海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城市之一,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实力较强,具有一大批优质学科、特色学科,其馆藏建设的特点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上海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作为对象,调研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发展建议,以促进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水平和文献服务能力,更好地为高校和地区发展做出贡献。
1 我国高校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发展概况
特色数据库是充分反映本机构具有文献和数据资源特色的信息总汇,是图书馆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特色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其数字化,建立的一种具有本馆特色的、可共享的文献信息资源库[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三期特色库建设下,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高校特色的专题数据库[2]。这些特色数据库极大地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彰显了高校资源底蕴和地方文化特色,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为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找到了一条新路。
2 上海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主要类型
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查找到上海地区有本科高校38所。打开各高校主页,对于其中外网能够顺利访问的校图书馆网站,检索其特色数据库信息。经统计整理,上海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主要具有下列几种类型。
2.1 古籍特色
将高校发展历程中积累的典籍文献、近现代文献等进行加工、整理、数字化,形成了各类古籍特色数据库。例如,同济大学的“数字特藏平台”包含1964年以前出版的珍贵馆藏数字化图书近7000册,涉及中、英、法等多个语种。该类型特色数据库还有上海交通大学的“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等。
2.2 人物特色
校友或社会各界人士向高校图书馆捐赠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特殊资料,对这些资料的保存和整理形成了人物特色数据库,彰显出高校的人文底蕴。例如,复旦大学的“顾维钧数字档案”保存了外交家顾维钧家属捐赠的大量数字化档案,包括顾维钧的书信、日记、备忘录、手稿、笔记、印刷资料、照片,以及近代中国外交的电文、函件等。该类型特色数据库还有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师书房——王智量数字图书馆”等。
2.3 教学特色
教学特色数据库集中了与高校教学相关的各类资料包括教学参考书、课件、视频、作业、报告等,对教学起着直接促进作用。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电子教参平台”、上海海事大学的“教学参考信息资源数据库”、上海海洋大学的“电子教参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校内讲座视频库”等。
2.4 成果特色
成果特色数据库集中了本校师生的论文、图书、专利等各类作品,是高校展示科研成果、传承学术脉络的平台。形式包括:
(1)论文库,主要收集硕博学位论文,少数也收集优秀本科生论文,调研中几乎所有高校图书馆都建有论文库;
(2)著作库,收集校友及教师出版的各类著作,如复旦大学的“复旦文库”、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教师著作成果库”等;
(3)学术成果库,如上海财经大学的“学术数据总库”整理加工了学校3900多位学者的科研信息、教学信息、学术活动信息和荣誉奖励等学术数据,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也都建立了学术成果库。
2.5 学科特色
学科特色数据库形式包括:
(1)学科文献库,将某一特定学科的文献进行集中,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同济大学的“长三角地区城规与建筑历史特藏库”、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国中东研究特色文献”、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珍藏文献数据库”、华东政法大学的“华图法学文献数据库”、上海戏剧学院的“特色剧目库”“经典剧目库”等;
(2)学科资讯库,针对特定学科,将各种渠道的相关资源加工整理后整合在一起,建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资讯门户,如上海财经大学的“国际组织资源库”、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会计学信息资源平台”、上海海事大学的“国际海事信息网”、上海戏剧学院的“上海戏剧博物馆”、上海海关学院的“海关资讯”等。
2.6 专题特色
针对特定事物或专题的数据库,如复旦大学的“印藏”、同济大学的“中德关系—中德人文交流数据库”、华东师范大学的“杜鲁门口述历史全集”“中国年谱数据库”、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十九大报告多语种对照查询平台”、上海财经大学的“世界政治经济学学者数据库”、上海师范大学的“近代上海方志资料数据库”、上海海事大学的“水运数据信息库”等。
2.7 数字化特色
数字化特色数据库是将自身纸质或其他实物形式的馆藏以数字化的形式加工,从而形成的数据库,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全文电子书库”收录了图书馆历年来制作及由CADAL项目交换来的各类全文电子书8万余册,包括民国书刊6万册、馆藏地方志6000多册、1963年前英文图书2万册。该类型特色数据库还有复旦大学的“馆藏古籍稿抄本数字化资源”“复旦《校刊》数据库”“陆谷孙在线汉英词典数据库”、同济大学的“CADAL二期”、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珍藏本图书电子化平台”等。
3 上海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上海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成果颇丰,类型多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浏览和使用中发现,特色数据库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学科特色库较为单薄
总体来看,占特色数据库较大比重的是对图书馆自有文献的集中展示,包括展示古籍和民国文献、名人/校友捐赠资料、师生论文/著作等,这些数据库资源独特、内容丰富、版式精美,对于学术研究的文化传播具有一定影响力。而收集整理外部资源的学科特色数据库数量较少,内容相对单薄,更新速度慢,对于科研的效用有限。学科特色数据库大多面向二级以上学科,涵盖面较广,细分度不夠,而师生的科研领域通常较专深,导致学科特色库与实际的使用需求匹配度不高,对于科研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
3.2 建设和访问限制多
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中,由于涉及对于外部资源的加工、复制、组织等,使图书馆面临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阻碍了资源库内容的丰富和齐全。此外,受法律限制,许多特色数据库仅对本校师生开放。2013年修订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7条规定,图书馆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若向校外人员开放,就会带来侵权风险[3]。这使得大量优质的特色数据库“养在深闺”,自建自用,校外人员无法进行访问,或是能看到标题却无法打开,限制了数据库内容传播功能的发挥。
3.3 标识不清晰
部分图书馆未在数据库栏目下设置专门的“特色资源”或“自建数据库”等类别,仅将分为“中文”“外文”或“图书”“期刊”等,使自建特色资源和外购资源混杂在一起,无法让人便捷地识别出来。许多特色数据库命名未经斟酌,名称含义模糊,缺乏生动性和美感,不够吸引人。一些特色数据库在图书馆主页、资源列表、数据库页面上的名称不统一甚至差异颇大,有些却是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名称相近而易造成混淆,让师生难以分清和记牢,从而造成使用的种种不便。
3.4 后期维护差
一些特色数据库的后期维护较差,建完之后就不再定期维护、持续更新,这使得许多特色数据库的最新更新时间为多年前,一些数据库因失去使用价值而关闭[4],使得师生无法持续、系统地了解和使用这些库,此类现象一多也就影响特色数据库的整体形象,让师生习惯性地更愿意选择外购商业数据库。造成后期维护差的原因之一是图书馆未做好特色数据库的建前规划工作,并不是从实际需求出发论证,而是简单模仿其他高校;有些图书馆则是由于有项目、基金的支撑才建设特色数据库,在验收结题后就不再有继续维护的动力。
4 对于上海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4.1 制定合理规划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必须有明确的规划,应综合考虑本校发展规划、学科建设重点等,参考当地其他高校、学科相近高校的特色数据库建设情况,制定合理规划,进行分步建设[5]。建议选择“少而精”的路径,宁缺毋滥,选择自身优势资源或特色学科领域,制定合理清晰的工作规划,责任到人,包干到户,明确执行目标和验收要求,集中力量建设好若干个特色数据库,和其他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形成有机互补,协同打造良好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4.2 开展协同共建
建设特色数据库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高校图书馆资源有限、经费匮乏,图书馆员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不足,使得特色数据库难以真正满足当前用户的需求。因此,可以走协同共建之路,采取与外部机构合作、图书馆联盟等方式,实现资源集成,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优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并扩大用户群体,扩大特色数据库的影响力和周知度[6]。
4.3 采取众包维护
图书馆人手有限,在对特色数据库的维护上显得捉襟见肘,不妨可采用众包维护模式。许多电商、网站、APP都运用众包模式让用户参与产品设计、内容勘误、服务改进等,既巩固了用户的产品忠诚度,增加了使用乐趣,又方便快捷地改进了产品。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地向师生“借脑”,让大家共同参与特色数据库的编辑和改进,例如在页面上设置按钮,让师生提供素材链接、指出错误、提出发展建议等,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培养了师生的兴趣和使用习惯。
4.4 优化使用体验
特色数据库集中了大量资源,但必须能让师生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才能了解和乐于使用里面的资源,否则资源就不被获取,失去使用价值。因此,一是要对特色数据库的版式、栏目等进行重新审视,探索页面能否进行重构、图文能否更具有美感,从而让特色数据库更吸引人,能在第一时间带给师生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要做好标引著录工作,参照国内外标准,对特色数据库里的资源进行系统、规范的著录,实现数据的标准化[6];三是要配置良好的检索系统,实现准确、全面、快速的查找功能,以清晰美观的页面呈现检索结果,并便于师生进一步筛选、阅读及获得更多相关信息,让特色数据库带给师生良好的使用体验。
4.5 合理规避知识产权问题
特色数据库在利用外界资源的时候,易触碰到知识产权问题,面临侵权风险。为了最大程度地规避这些问题,应健全管理制度,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专人责任岗位[3]。对于资源应合法采集和使用,注明名称、来源和作者,对图片、多媒体等内容可通过数字水印和数字签名技术进行保护。此外,可采用分级管理模式,基于不同类型的文献和读者,对其打印、复制、下载、传播等使用权限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尽量在合法的前提下实现读者利益的最大化[7]。
结语
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是对外购商业数据库的有效补充,也是高校知识资源积累和生长的重要平台。上海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优势互补,对于建设特色数据库有着良好的基础,当前需破解部分特色数据库重复建设、内容单薄过时、可访问性差的现状,各校协同建成一系列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数据库,并不断维护更新,让特色数据库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为教学科研及文化传播共享做出独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以俭,廖晓飞.地方文献与阅读推广[M].北京:朝华出版社,2020:118.
[2]王喜和,傅林红,李玖蔚,等.特色之困:国内大学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与反思[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0):157-160.
[3]曹志梅.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合理规避侵权风险策略[J].情报探索,2016(03):59-61.
[4]李梅,于红纬.我国纺织服装院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105-107.
[5]李书宁,吕岩彦,杨春燕,等.985高校图书馆数字特藏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1(08):58-63.
[6]张国杰.广东省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情况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10):39-43.
[7]李迎斌,刘妮波,王春峰.天津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0):157-160.
基金项目:本文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信息检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沈元蕊(1983— ),女,汉族,上海人,硕士,馆员,研究方向:文献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