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图讲好重庆故事

2022-04-22 05:02刘晓娜
今日重庆 2022年3期
关键词:重庆市重庆

刘晓娜

2021年底,又多了一份由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编著的《这里是重庆:每周一图地图集》正式亮相。

这本书,就像是一份送给重庆人的新年礼物,重庆人读懂这座城市“按图索骥”的指引。

这是一部容纳80个专题、100幅地图、300幅手绘插图、5万多解读文字的地图集,也是一部用地图讲述重庆故事的地理书。深刻、厚重,却又鲜活、灵动,令人惊叹。

这本书的背后,是一群重庆地理人近十年在巴山渝水间的不停走读。

地图上的耕耘者The Cultivator on the Map

故事的开端,是一张《重庆赶场地图》。

2013年,为摸清重庆主城还有多少赶场的集市,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的几个年轻人采用了一个“笨办法”:挨个打电话给中心城区各个街道、乡镇的工商所。最终,一点点从电话里抠出来的信息汇聚成了这张特别的地图。

《重庆赶场地图》开启了持续至今的《每周一图》,也开启了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在地图文化领域的生动探索。他们把目光聚焦在重庆8.24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所以团队叫“八二四研究所”,这后来也成了他们公众号的名字。

回顾《每周一图》的诞生,团队带头人张海鹏解释:2013年前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电子导航地图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纸质地图,成为百姓出行的重要工具。作为专业的地图制图单位,他们面临着转型的难题。当别人都在拼黑科技、拼硬件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用地图讲好重庆故事,拼的是内容和深度。

比如《重庆温泉地图》,不仅标注众多温泉,而且还解释温泉的地理成因,挖掘与之相关的人文现象。众所周知,重庆是“世界温泉之都”,但很多人只是“知其然”,直到看到《重庆温泉地图》,才得以“知其所以然”。

在《最山水的重庆地名》中,团队用制图的形式解析山水之城的30余种独特地名,从坝、坪、坡、垭,到溪、沟、沱、浩,再到峡、碛、碚、滩,解释了种种地名對应的地貌成因。不少重庆人看完这张图,才第一次对脚下的土地有了地理学的认知。

古人说“左图右书”,今人说“一图抵千言”,体现的都是地图在地理知识解读和地理文化传播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带着向公众科普地理文化的初衷,八二四研究所从专业的地理视角出发,用地图辅以文字、绘图阐释的方式,将一张地图做厚、做深,做出了数百种解读。

迄今为止,《每周一图》已推出近400期题材各异、内容缤纷的专题地图,恰似重庆山水、文化、生活的400个切面。

三年前,《这里是重庆:每周一图地图集》着手编著,凝练《每周一图》多年来的精华,以山水、文化、生活三大篇章,构建起一个以地图讲述重庆故事的完整体系。

殊不知,这三大篇章的确立历经半年时间,先后推翻了三版方案。在这期间,团队还到北京、武汉“取经”。

“山水是基础,是自然,自然孕育万物;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和自然相处之后孕育而成的;但是这一切最终都要归于生活,《每周一图》是老百姓身边的地图,所以生活不可或缺。”团队成员安丽超记得,大伙儿看到这个方案时都非常满意。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写道:“我始终称重庆是一座‘江山之城’。在这部著作里,我找到了共识——重庆就是‘山、水、城’的生命共同体。如今,这座‘江山之城’有了自己的新市谱、新家谱。”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Passion Begets Persistence

走进八二四研究所,我们看到的是被地图和电脑屏幕包围的9位年轻人。

张海鹏是团队里年纪最大的,他说起这里的每个年轻人,就像家中大哥哥对弟弟妹妹的调侃,惹人讨厌却又亲切可爱:

吴迪是北师大人文地理专业的,综合能力比较强,了解新鲜东西很厉害;张洵是从地理地图爱好者群里发掘出来的,喜欢画地图,做事细致,事情能做到80%的他非要干到90%;姜海涛是西南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的,团队里有关地理文献、地名研究方面的资料都是他来收集,野外搬东西的体力活他最积极;王亚楠是学导演的,做事快,几个月前《每周一图》开始做视频,他的特长一下就凸显出来;王馨怡是个多面手,什么技术都会,剪视频、编程都是自学的,工作需要什么她就学什么;95后的谢峘是武汉大学地图学专业的,因为喜欢这份工作,已经在重庆定居了……

年纪最小的肖雅文本来学的平面设计,误打误撞进入“每周一图”团队。两年来,她每天都在重复地找数据、标点、设计版式、制图,但因为每张地图都有不同的主题,她越干越有兴趣,“以前我对地理并没有太强的感知,通过这份工作增长了很多地理知识,才发现地理竟然如此有意思。”

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有很繁忙的主业,八二四研究所团队的成员们要在日常的制图工作之外抽时间做《每周一图》,但他们乐此不疲。我们在他们的办公室里看到,和一摞摞高高的参考书放在一起的,还有他们的野外考察装备。从2013年开始做《每周一图》以来,他们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到野外考察,或到大山里搜寻小众瀑布,或到区县收集地方风物。

“热爱地理,将我们凝聚在一起。”张海鹏说,因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工作与生活完美融合,所以才更要把事情做好、坚持做下去。

其实,这个团队的成员是来自各地的,张海鹏是山东的,安丽超是河南的,谢峘是湖北的……做《每周一图》的过程,将他们变成了比很多重庆人还懂重庆的人。

“比任何人更懂重庆”"Know Chongqing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近400张专题地图,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群年轻人的兴趣和热爱,更有他们3000多个日日夜夜的钻研和提升。

张海鹏回忆,从开始做《每周一图》起,他们就定下一个明确的目标:比任何人更懂重庆。

怎样才算懂?他们分两个层面:一是要了解重庆的山和水,二是要理解这座城市的精神和内在气质。体现在一个地图设计师身上,就是要同时具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的素养。

团队里大部分是文科生,但每个人都要自学地质学知识。同时,他们也要看大量的历代文献,从历史深处去理清这片土地的人文脉络。知识之外,还有很多技能需要自学:PS、无人机、剪视频……

打开“八二四研究所”公众号,让人很难相信这些精美的作品竟出自一个非专业的新媒体团队。这背后,是团队成员各展所长和大量学习的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这样评价《这里是重庆:每周一图地图集》:“他们用地图把重庆8.24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挖掘’了一遍,这也让他们能够深刻认知与理解这座城市,从而具备了地图设计师最需要的地理知识素养和地图文化底蕴,为这部图集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对于地理素养,张海鹏的理解很直接:“一个人的世界观、宇宙观都与地理素养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重庆市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立法计划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