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银
读罢《大师亦怕“后生笑”》(见《杂文月刊》2021年1月上),笔者想起了不久前与好友的一席对话:我说,村里的某某可不要脸呢,谁家婚丧嫁娶,他都要去吃宴席,却很少上禮。朋友说,“脸皮厚,能吃肉;脸皮薄,吃不着”。你看咱们村里的有钱人,有几个不是厚颜无耻的?那些脸皮薄,动不动就脸红膀子粗的,哪一个富了起来?笔者无语了。
有道是,人贵有羞耻之心。那么,人为什么要有羞耻之心,它可贵在哪里?现在,许多人都是从功利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认为人如果没有羞耻之心,就会做出违反道德的事,失去人们的信任,为官则断送仕途,为商则失去顾客,等等。这种说法其实是片面的。从功利的角度看,爱面子、怕人笑话其实是有利有弊的,在特定的背景下甚至是弊大于利的。正因为自尊自爱常常意味着吃亏,才能彰显自尊自爱者的高尚。比如,靠倒卖车皮起家的山西富商丁书苗,起初找铁路部门领导批车皮时,因赖在人家办公室里不走,曾经被人家揪着脖领子拽了出去,可她并不以为耻,天天蹲在领导宿舍门口,发现门没关,就进去把领导的床单、衣服、内裤洗得干干净净,愣是把领导洗感动了,得到了车皮。再比如文章中提到的大师,如果他们不太在乎“后生笑”,把写学术专著的精力用来写成功学之类的畅销书,凭他们的名气,要比写学术专著赚得多得多。
从根本上讲,道德是一种信仰,而非什么立身之本、事业之基、成功之道。这种信仰,不是可以通过说教树立起来的,必须有一个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社会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