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美琴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艺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将幼儿活动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以增进幼儿对民间艺术的了解,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增强幼儿保护民间文化的意识。在本文中,笔者简要解析在幼儿园活动中渗透民间艺术的意义,重点探究幼儿活动与民间艺术相融合的方法,以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幼儿活动中渗透民间艺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趣,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民间艺术,可以增加幼儿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还可以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幼儿健康、快乐地长大。将民间艺术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创新能力,锻炼幼儿的创造能力,让幼儿活动变得更为生动、充满活力,这有助于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效果。教师将民间艺术和幼儿活动相结合,可以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激活幼儿的形象思维,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启迪幼儿的智慧,可以让幼儿健康、茁壮地成长。
幼儿对任何新鲜、有趣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积极组织幼儿进行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在趣味性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绘画是民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剪纸、版画、青花瓷画、蓝印花布等也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积极研发绘画课程,让绘画活动充满趣味性、民族性,以增进幼儿对民间艺术的理解。比如,在开展手工活动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剪纸,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剪裁自己感兴趣的图案。有的幼儿喜欢小动物,有的幼儿喜欢卡通人物,有的幼儿喜欢自然山水。在剪纸活动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幼儿讲解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
以青花瓷为例,它以突出的历史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国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在美术活动课上,教师可以从青花瓷盘入手,通过引导幼儿仔细欣赏传统青花瓷的方式,鼓励幼儿之间不断交流、自主探究。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初步认识青花瓷的特点,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教师可以让幼儿在白纸盘上绘制青花瓷纹样,让幼儿感受中国瓷器的独特之美,激发幼儿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
蓝印花布也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花布制品,让幼儿初步了解蓝印花布的特征,引导幼儿感受蓝印花布的朴素之美,鼓励幼儿采用各种方式制作蓝印花布,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提前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材料,支持幼儿自主制作丰富的蓝印花布作品,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锻炼幼儿的实践能力。
为了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学习热情,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深刻感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让幼儿愿意花费精力和时间学习、了解和接触民间艺术。教师还要创新教学方式,調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探寻民间艺术起源的方式,鼓励幼儿在班级中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表演各种各样的民俗节目,使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励幼儿不断进步,让幼儿体会成功的喜悦,为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鼓励幼儿尽情地表现自己,并为幼儿营造轻松、欢乐的艺术氛围,引导幼儿学习民间艺术知识,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幼儿园开设民间艺术馆,展示幼儿的作品,以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幼儿学习的专注力,让幼儿对民间艺术产生浓郁的兴趣,帮助幼儿感受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教育的质量。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学习民间艺术,幼儿园要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对教师民间艺术教学能力的培训,引导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开展民间艺术培训活动,借助会议的形式,邀请相关专家来到幼儿园,为教师讲解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教师要学会筛选一些易于幼儿理解的民间艺术内容,将其以游戏的形式融入幼儿活动,辨别出哪些民间艺术对幼儿的发展
有益,在培训的过程中将这些内容记录下来。在培训结束后,幼儿园可以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活动,并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听评课活动,引导教师积极发表自己对民间艺术活动的看法,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建议、相互学习,以优化民间艺术教学的内容,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教师要加强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关注幼儿平日的生活状态,给幼儿讲述一些民间故事,引导幼儿孝亲敬老、尊重他人,培养幼儿懂谦让、有礼貌的良好品质。
互动式的教育活动不但能加深幼儿对文化知识的理解,还能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要及时反思,尊重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动挖掘民间艺术中的教学素材,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善于探究、勤于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我国节日种类繁多,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春节、国庆节等,它们都是隆重的节日。不同的节日蕴含着不同的教育思想,如重阳节是倡导人们尊老爱幼,劳动节是让人们勤劳善良、热爱生活,等等。教师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意义,利用传统节日传播民间艺术,提高幼儿的文化修养。教师还要不断丰富幼儿教育的内容,探索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幼儿开拓视野,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将民间艺术渗透到主题活动中,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以美工区的主题活动为例,笔者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制作材料,鼓励幼儿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创作内容。在幼儿制作完表演道具后,笔者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并在游戏中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艺术创作水平,这增加了美术区主题活动的趣味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此外,教师要利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幼儿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活动氛围。比如,在六一儿童节,笔者和幼儿配合,利用剪纸、印花等素材装扮了教室。这不仅激发了幼儿学习剪纸的兴趣,让教室变得更加美观,还帮助幼儿接触了更多的民间艺术内容,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增强了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教师可以利用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将民间艺术和游戏活动相结合,不断创新游戏的形式,丰富游戏的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民间艺术。比如,在泥塑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用橡皮泥制作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在户外活动中,幼儿可以放风筝(南通最有名的就是板鹞风筝,它不仅造型花式多,还能把音乐带到天上去,是一种音乐风筝),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在手工活动中,幼儿可以亲手制作各式各样的风筝。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民间艺术环境。在创设幼儿园的环境时,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完善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体系,增加环境的教育性、丰富性和艺术性,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自主表达的欲望,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增强幼儿的学习能力。
在创设幼儿园的环境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民间艺术作品装饰园区,如剪纸作品、皮影作品等,在耳濡目染中加深幼儿对民间艺术的了解,以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加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丰富幼儿的见识,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广泛听取幼儿对环境创设的想法,促进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引导幼儿深入感受民间艺术,鼓励幼儿自主创作、自主学习,在丰富幼儿实践经验的同时,增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教师要关注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不同结构的活动材料,鼓励幼儿开发材料的新玩法,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幼兒年龄小,对教师具有一定的依赖。教师要加强与幼儿的日常交流,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幼儿成为好朋友,利用自身言行举止的示范作用,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民间艺术,拉近幼儿与民间艺术的距离,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例如,在剪纸活动中,笔者向幼儿介绍了剪纸的背景,让幼儿知道了不同的剪纸作品具有不同的含义,如在大婚之时,人们会剪出“龙凤呈祥、单喜字、双喜字”等图案来表达自己对新人的祝福;在过年时,人们会剪出“年年有鱼、十二生肖”等图案表达自己对新年的期盼。笔者从剪纸的寓意入手,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样进行剪纸,这不仅促进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还增进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总的来说,在幼儿园活动中渗透民间艺术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并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同时,教师要加强对民俗艺术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以充分发挥民间艺术的教育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南通市崇川区乐美新港花苑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