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滢
国内多地近来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也让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暴露于公众视野。近日发布的一份流调报告中,一位无症状感染者因两度独自前往某酒店,且有自驾到幼儿园的活动轨迹,遭到网友们猜疑,网民进而认为该感染者存在婚内出轨的劣迹。
流调引发的窥私甚至隐私泄露事件并非个例,2020年末辗转多个酒吧的成都确诊女孩就曾遭到网民指责“不检点”;而2021年9月哈尔滨确诊女孩也因为多次到访剧本杀、浴池、密室逃脱等多个娱乐场所被称为“哈尔滨毒王”,更因个人的真实姓名和门牌号等信息被公布在流调中而遭网暴。最近苏州和武汉等地新冠肺炎疫情,分别出现了包含感染者姓名、身份证号、地址等各项详细信息的截图和包含感染者姓名和地址的流调报告。
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正轨开始,保护公民隐私的呼声一直强烈。在这个“互联网有记忆”的信息时代,隐私泄露造成的伤害几乎是不可控、不可逆的。遗憾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两年后,流调的隐私保护依然有不到位之处,这也意味着这是一个需要不断重申的议题,对感染者个人信息保护始终需要有关部门建立更规范健全的信息流通、保密和追责机制,同时更需要就“如何认知流调性质和功用”塑造出一套统一、合理的社会价值体系。
流调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新冠肺炎病例个案及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流程图》,流調需要了解感染者的基本信息、发病与就诊经历、危险因素与暴露史等信息,而这些包含隐私的资料需要在疫情爆发社区人员、区(县)疾控中心人员、医院医护、政府人员、公安人员等多部门流转,有权接触的人员庞杂繁多。
跨部门合作对信息的系统性管理能力提出严峻考验,不少流调信息外泄案例正与参与者截图、转发到社交媒体相关。缺乏统一的内部信息传递系统,既难以阻断敏感信息被截屏、转发的风险,又难以在地区疫情结束后将感染者个人信息删除或封存,故防疫部门更应该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严控个人信息进出关口。除此以外,对各类参与人员的保密意识培训和追责机制也应该跟上,向流调“毛细血管”提供工作指引和设置行动红线。
而还有些个人信息被正式公布的流调报告曝光,足见流调报告亟需一个清晰的统一的脱敏标准。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各地流调报告都各有特色、尺度不一,同一个地方的流调报告公布的信息维度也有所变动。“只提轨迹不提人”依然停留在倡议层面,还未落地为清晰的标准化的操作指南。姓名、籍贯、居住地、职业甚至身份证号都可能无法预料地出现在某地的流调报告中,流调报告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政府对隐私保护的标准和态度,如果政府层面都不能对哪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划定清晰的范围,各地政府间的范围有冲突,那所传达出的标准和态度就是自相矛盾和摇摆的,也会让公众认知紊乱。
但想让流调引发的窥私、网暴事件减少,还需要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形成统一、合理的判断体系。
流调是一项严谨的调查行为,是为了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但这一点在公共传播的时候强调的力度或许还不够。平日流调报告公布时,网民乐衷于讨论轨迹涉及的场所,不少媒体报道也有时选择蹭热点,借此讨论甚至宣传城市美食、产业和生活。这些相对正面的调笑或讨论看似无伤大雅,却是在默许“流调展露的个人生活轨迹可被讨论”这种观念蔓延,而这种观念也正是窥私、网暴行为的根源。所以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自身,应当谨慎设置讨论流调的话题,促进社会形成这么一套判断体系:关注流调仅为疫情防控需求,个人生活的情况不该进入公共议题。
与新冠肺炎疫情鏖战两年,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感染者不是敌人,而是受害者,他们需要勇敢地与病毒近距离搏斗,为了公共卫生安全部分让渡自己的隐私,他们应当得到社会的关怀,而非伤害。
摘自“上观新闻”2022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