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雄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大学创新力;大学国际化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战略决策。由此,如何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世界高水平和一流大学,成为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特别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深入推进对中国及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由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越来越多接受良好教育的、能够不断学习的、拥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鼓励创新、合作开放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最大发展动力。高等教育的创新力是推进与提速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高等院校应以创新为主线,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在体制机制、办学形式、学习方式、科学技术、文化精神等方面探索创新之道。合作开放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内在要求,是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互惠的必由之路。”高等院校应积极开展“跨国、跨域、跨业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构建全球高等教育利益共同体,推进高等教育在共建共享发展中互融共生”,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大学创新力
大学是新知识生产的基地和源泉,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断生产创造性知识和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国大学作为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的创造者和供给者的基础性地位还没有完全到位。大学高层次、創新型人才不足,高新技术转移能力不足。大学要更好地发挥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器的作用,为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必须不断进行基础学科的前沿研究,开展新技术发明创造,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领域以及科研实力。”提升大学创新力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提升创新能力,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创新网络。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科学”时代,大团队合作、产业和高校合作、跨国合作等方式日益多样化、常态化。为此,处于协同合作创新网络中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的辐射领域,缩减创新能力的更新周期,应在鼓励大学重视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的同时,不断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探索全方位、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提升社会服务创新力。大学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技术转移治理模式,与科研院所、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用合作,促进科学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过多渠道融资和开放式创新,形成大学和衍生企业之间技术研发能力的持续转移,实现大学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二要深化科教融合,促进教书育人和科研育人的有机统一。大学的使命是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大学初期的根本任务局限于教学和研究。随着教育发展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沿线高校构建科教融合的新系统结构、新组织方式非常必要。在科教融合的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种学术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扫清科教融合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注重对教师队伍中的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协同互动,进而驶入高校科教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三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世界最具创新力大学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与产业界互动密切。众所周知,斯坦福大学位于加利福尼亚硅谷的中心,长久以来在计算机硬件和互联网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它的教师和校友己在世界各地成立了包括惠普、英特尔、雅虎、谷歌等在内的大型科技公司。“一带一路”的建设重点包括建筑、交通运输、能源资源、信息通信、金融五个方面,这为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传递了重要信息。而从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未来大学,也必须把企业和学校连接在一起,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行业教育、管理教育融合在一起,把学习、实习、在岗创业融合在一起,形成学校、企业、行业相结合的一种新模式。未来大学既是实验室,又是生产基地;既可实现价值创造,又能通过网络化创造价值、分享价值,真正实现新的创造。这种融合可以彻底把大学校门打开,跟社会沟通交融,形成生态系统。未来的人才既需要跨专业和跨行业,还需要贯穿行业的很多知识,比如说创新精神、领导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管理能力。
二、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
人类发展的阶段不同,其使命和担当也有不同。在“一带一路”语境下,高等教育呈现出合作发展、相互融合的必然趋势。但与之相适应的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办学思想与理念还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高校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了解还不深入,交流也不广泛,更少主动与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沟通融合不够。鉴于此,高等教育在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解读“一带一路”愿景的核心要义和初心宗旨,围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合作共赢思路排兵布局,助力世界经济发展与人类和谐。
一要坚持国际视野,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充分研判当前面临的时代背景和总体形势,立足国内外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国家、行业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研究影响高校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坚持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不仅需要符合教育国际化、区域化的时代潮流,也需要在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上重新定位。”在教育价值观上,要“立足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在人才观上,要“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国际性与复合性,着力于创业创新人才、国际组织人才、海外华人华侨人才、非通用语言人才、急需领域专业人才和海外高端人才的培养”。在教育质量观上,要更新观念和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总之,高等教育应摆脱传统的固有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二要加强文化交流,寻求多元路径。在“一带一路”新的历史语境下,各国大学应加强文化交流活动,而其中国家、区域、学校及学科间的融合发展将成为高校发展的有效路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不同发展水平的一切国家都应该共同努力走向国际团结的道路,教育的发展依靠各个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在世界共同体内通过合作与教育所得到的好处对于所有国家都是有益的”。在“一带一路”沿线各高校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实践,以及“一带一路”教育资源信息共享系统,将形成教育互联互通合作网络,深层次推动区域内的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建设。2015年,由我国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128所大学加入了“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8国47个高校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共建联盟智库,成为智库成员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三要彰显特色优势,服务区域发展。大学的生命力、竞争力、影响力在于特色。可以说,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深入推进,与延边大学“创新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的发展理念相契合。延边大学地处东北亚金三角中心地带,在多元文化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凭借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学缘优势和特色优势,要着力做好“四篇文章”。
一是做好“岛”的文章。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朝鲜半岛研究的高校之一,学校建校之初就与朝鲜建立了合作关系。改革开放之后,又率先与韩国学术界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多年来,学校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朝鲜·韩国研究中心、朝鲜半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高水平智库平台,围绕朝鲜半岛历史与文化研究,朝鲜半岛政治、经济、社会研究,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与周边大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研究,中国的朝鲜半岛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朝鲜半岛研究等方向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在朝鲜半岛研究领域取得了广博而又显著的成绩,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朝鲜半岛研究方面的空白,为国内外相关学科和研究机构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是做好“界”的文章。世界是多民族的,各民族共生共存,携手共进是和谐世界的美好图景。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延边大学不断建构民族学研究、跨界民族研究的学术高地,借助东北三省唯一的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相关学科专业,与国家民委共建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朝鲜语言文字信息化基地”“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和“民族语言文化心理重点研究基地”,成立了吉林省民委——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跨界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打造了“跨界民族论坛”等学术品牌,在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民族文化保护开发、民俗整理与传承等方面产出了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对策性的研究成果,己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心。
三是做好“江”的文章。作为地处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前沿高校,延边大学紧紧围绕东北亚区域热点与焦点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从散点研究到聚焦研究、从综合化到系统化等层面,不断深化图们江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研究,不断充实和拓展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内涵,打造“图们江论坛”这一国际学术品牌论坛,创建“学者对话”“政产学圆桌会议”等多种对话机制,为致力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事业的政商学界人士搭建了有效沟通交流平台,产生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深化图们江区域和谐发展与共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促进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四是做好“山”的文章。长白山是享誉世界的生态高地、旅游胜地,拥有豐厚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作为地处长白山腹地的延边大学,依托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健康产业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高端平台,长期致力于长白山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生态安全和绿色文化,通过举办长白山论坛、合作互访、共同申请国际合作项目等多种形式,汇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构建国际化学术团队,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开展高水平合作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政策沟通、信息互通,不断为推动成果共享、深化校地合作、产业协同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实现开放包容、合作共赢、联动创新的快速发展做出不懈努力和突出贡献。
三、加快大学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质量包含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指明了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人才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课题。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工作,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高校在选择不同发展路径的时候,应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大势,遵循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立足本校实际,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始终把培养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学校发展最基本的生命线。从根本上说,高校的人才质量培养主要是围绕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硬实力和教育软实力展开的,能将这些主要因素整合构建得合理、有效,是高校人才质量提升的关键。具体内容如下:
一要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急需交通、能源、国贸、金融等各类高素质外向型稀缺人才。同时,教育方式深受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内的新技术的影响。大学作为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理应适应新的形势,从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地位,以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打破学科壁垒、专业壁垒和院系壁垒,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要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沿线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应当符合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求。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己成为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其中,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任务的关键。教师队伍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主体,这一主体的发展层次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和所处地位。为此,大学必须建立“专业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教师发展体系,以提升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为重点,致力于创建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同时,应加强教师国际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科研学术机构的合作联系,以中外合作办学、国际课程和联合科研为契机,引聘高水平专家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提升教师国际课程任教、学术前沿探索和合作研究能力,提高学校学术影响力。
三要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信息交流平台。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人们通过信息交流推动事务的推进与发展。畅通的信息交流网络可以让信息共享机制的成效最大化,促进项目、人才和资金等多方对接。信息交流主体能够通过构建多边合作机制,发挥联合研究团队的最大合力,这对“一带一路”语境下的高等教育发展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能止步于理论和口号,而应切实地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中进行践行。国内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和优势互补具有现实可行性,无论是区域优势还是学科优势都可以得到加强,进而推动信息交流平台的良性互动发展。比如东北地区的高校可与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推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促进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打通向北新通道等等。通过建立联系紧密、分工协作、高效配合的实质性合作机制,形成集群优势,提升国际影响力;通过提升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推进西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伟大倡议和国际合作公共产品,它旨在通过“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沿线国家发展和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各国高校应秉持“一带一路”开放、包容和共赢的理念,促进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形成多样化、开放性、协调性的高等教育体系,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人类幸福美好的明天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