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名言,而种子就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从1976年到2018年,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85亿亩,增产稻谷8.5亿吨。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为世界解决了70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接近一个河北省的常住人口数量。
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
如今,为中国人吃饱肚子作出突出贡献的“杂交水稻”,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首选技术,已经在马达加斯加、越南、印度、孟加拉国等几十个国家落地生根,解救了全世界数亿为饥饿所困的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
而这正是许许多多像袁隆平一样的育种家们,带着希望的种子南来北往,在四季更迭中默默耕耘的结果。因为他们的付出,我们自己端起了饭碗。未来,又该如何把手中的饭碗端牢?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答案: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当前,我国玉米和大豆单产不到美国的60%,高附加值的蔬菜品种种子严重依赖进口。“国外种子按粒卖,国内种子按斤卖”的尴尬局面依然存在。想要扭转,就必须加快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突破育种前沿技术,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与此同时,激励育种创新,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层面的保障是前提与基础。无论是培育有分量的种子企业,还是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尽快打通我国种业发展“卡脖子”的痛点、堵点,才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所在。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大到国家粮食安全,小到老百姓的餐桌,种子都是根本。种优则粮丰,粮安则民安。让14亿多中国人每天到点开饭,碗里装的都是中国粮,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是育种家们的心愿,也是我们不懈追寻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