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敏 杨玲玲
(济宁医学院,济宁 272067;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1)
大学生生活的群居性、上课的同步性、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等因素决定了他们是比较容易从众的一类群体,然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一旦产生误入歧途的行为,其后果将是遗憾终身的。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从而有的放矢地提出针对性建议并且找到正向的引导途径,让大学生可以活出自我,展现自身“闪光点”。
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不被从众,因此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的心理现象[1]。哈佛心理学家赫伯特·凯尔曼将从众程度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顺从、认同以及内化[2]。顺从指的是被群体接受,认同是成为群体成员,而内化则是指发自内心地接受群体的标准,内化层面对个人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2]。
大学生从众心理,指的是在大学生的特定群体内,外界人群的心理和行为对大学生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导致他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跟风”的现象。新媒体环境背景下,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革,而在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也随之表现出了新的内容与形式[3-4]。
1.2.1生活方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8.88亿人看短视频,6.38亿人看直播,短视频、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新的娱乐方式;8.12亿人网购、4.69亿人叫外卖,全民的购物方式、餐饮方式正在发生悄然变化;3.25亿人使用在线教育、2.39亿人使用在线医疗[5]。大学生们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队伍,更是受到了互联网的深刻影响。点外卖已成为大学生就餐的备选,校内餐厅也在逐渐加盟外卖平台。大学生在选择一份餐饮的时候,往往会挑选众人认为口味佳的店铺。着装方面,网络流行的学院风、宫廷风、汉服风着装在大学校园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女明星同款的装束或者妆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风靡校园,成为大多女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在新媒体环境下,“组团”这个词在大学生间并不陌生,组团开黑,组团逛街,组团购物……这个词的背后则是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另外,还有一个词叫“安利”,安利电影、电视剧、生活用品,在无形的安利之中,大学生的步调越来越相近。
1.2.2学习方面 2021年关于学习的热门词汇“内卷”“躺平”“凡尔赛”在大学生间广泛传递。互联网上也不乏学界精英通过视频或文案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成果,大学生们在借助新媒体平台学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并通过广泛涉猎寻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同时,大学生通过分享的形式将优秀的作品分享出去。大学生以“宿舍”或者“班级”为单位而形成的集体学习氛围,比如宿舍集体考研等,可以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
1.3.1环境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化教学模式转向大众化教学模式。虽然教育接受者队伍在扩大,但是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使得教师对学生难以实施“精细化教学”。同时,大学生的学习环境由高中的“高压式”突然转到“放养式”,对于很多无目标感、纪律感和方向感的同学来说,他们更容易“随波逐流”地跟从他人的想法而行动[6]。
大学生群体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之间的共性很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的区域,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是从小学、初中、高中这样一路走来,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所经历的事情相差无几。其次,大学生的大学生活虽然随着参与社团活动、各项竞赛和志愿活动而增添了很多乐趣,但是学生们生活的主线依然是宿舍、食堂和教室。最后,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处于还不成熟的阶段,他们大多没有明确的方向,内心的信念感不强。大学生人群的这些共性,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共同去开展某项行动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在没有绝对的目标感的引导下,大学生群体倾向于做出“从众”的行为。
1.3.2个体因素 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尚不成熟,他们习惯了被父母决定、被老师协助的生活。在大学生活中,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明显增多,面对的选择和诱惑明显增多,于他们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合理规划和充分利用这些“自由”和“选择”,大学生则很容易陷入“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沼泽。
自信心也是影响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另一影响因素。如果个体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决断能力,就难以形成自己的主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7]。我们的文化中擅长“过分谦虚”。谦虚的度是需要恰当拿捏的,如果过度,则对个人自信心的养成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而跟从他人的主见,甚至自我怀疑。在“走吧!就差你一个啦”“来啊!一起玩游戏呀”等盛情邀请下,很多学生因为不好意思拒绝或害怕自己不合群而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产生从众的心理与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资料渠道的速度和便捷性大大增加,同学们可以足不出户地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可以迅速跟上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可以借助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所需知识[8]。当如今的“内卷”风潮在大学生中吹起时,他们不乏竞相学习精神,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学习方法和路径去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并完善自身。学生们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关注分享学习经验、读书经验、生活经验的前辈们,从而令他们不断地反思自己距离优秀者之间的差距,进而奋起直追,努力向他们学习和靠拢。
在竞争加剧,压力增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从众行为能适时地发挥集体的力量,实现预期的目标[9]。近些年,研究生考试的报名人数逐年增加,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加,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集体努力备考并考研成功。因此,大学生一旦目标一致,勇敢向前的时候,从众的集体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学习氛围下,他们战胜了学习道路的各种困难,进而实现各自的理想。
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逐渐体会到,如果只强调自我、盲目追求个性,不遵守“规则” 过分强调“与众不同”,偏离群体,自己将面临很大的群体压力乃至遭到群体的排斥、嘲讽、冷落,这是相当危险的事[10]。从众心理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献爱心的渠道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灵活。疫情之下,很多大学生自发组织爱心捐赠活动;孟晚舟同志安全归国,政法大学的学生们献花外交部;在西部计划的号召下,不少大学生竞相踏上了支教的旅程。
大学生如果缺乏判断力,盲目跟风,可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未来。大学生从众心理可束缚个人的发展,使自己的个性难以凸显。社会趋同效应也称社会标准化倾向,指群体成员在群体规范的效应下,缩短差距,而趋向于相同的意见、观点和行为倾向[11]。在社会趋同效应之下,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则难以被激发。
在新媒体环境下,容易造成信息茧房效应,使得学生们对于信息了解的不全面,误将部分现状视为整体情况,从而跟从大众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由此,将影响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高尚品德的培养。坐拥千万粉丝的博主“铁山靠”靠的是方言骂人引流,吃播类男博主“风小逸”靠的是女性化腔调引流,“郭言郭语”的“郭老师”靠的是大众“审丑”引流,此类“网红”在新媒体平台的活跃只会令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降低,甚至会有一部分人会认为这些“网红”就是现在流行的风向标,进而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这对于大学生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于2021年9月2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提出:“树立节目正确审美导向,严格把握演员和嘉宾选用、表演风格、服饰妆容等,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坚决抵制炒作炫富享乐、绯闻隐私、负面热点、低俗“网红”、无底线审丑等泛娱乐化倾向。”[12]目前,国家对于网络媒体越来越重视,同时也为各位新媒体的创作者们提供了创作的方向,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真善美。避免让一些低俗恶趣味的创作扰乱了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视听,避免误导他们的身心发展。
当代新媒体也不乏一些优秀的创作者,比如被央视点名表扬的反诈警官老陈直播宣传反诈app。央视点评老陈,“有意义又有意思,为创新点赞”。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老陈”似的人能够守正创新,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来展示正能量。另外,高校教师也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形式,分享一些学习和研究进展及成果,让大学生不局限于借助新媒体打发自由时间,而是可以让他们在娱乐的同时学到一些知识,以良好的新媒体环境充盈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学生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和灿烂的明天不断前进。
缺乏自信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怀疑,缺乏判断力的原因之一。充分利用新媒体展示“自信力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决策力。国家主流传播媒体可结合当下的新形势新内容进行新的创作,在“文化自信”的倡导下,将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媒介相结合,推陈出新,向世界展示“中国风格”。高校可以借助官方网站、公众号或其他社交媒介,向大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取向,给出实质性的成长建议和指导。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健康成才不可缺失的一环,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家长在施以正确引导的同时,要不断地对孩子施以恰当的鼓励,使孩子可以树立自信,勇敢地跨步向前。
大学生的自信应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培养真正的自信自然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多读书,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籍,都应该通过读书开拓宽自己的眼界,增加个人的见识。当代大学生接触新闻媒介的途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的便捷,不论是通过微博、微信,还是抖音、B站等平台,大学生应该关心时事,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和现代最新的动态,了解我们社会的发展现状。在对信息的大量获取和知识的大量积累的情况下,从实事出发、量力而行,形成个人基本的判断力并且逐渐培养个人的决策能力,进而避免盲目跟风从众。
本意上讲,“创新”和“从众”是格格不入的,如果说从众是跟着他人的想法而实行计划的话,那么,创新便是与他人的计划不同或完全相悖的实施方式。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18]。同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可以引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活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新组合”。高校要鼓励创新,接纳创新。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己的目标,指明未来方向。其次,青年阶段乃激情澎湃和各种想象迸发的时期,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进行畅想,并设有专门的平台收集大学生们的想法和主意;教师在课上亦应该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大学生参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共同讨论,激发大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教师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可以适当加入问题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大学生针对当堂内容可以互相发问,鼓励发言,对于错误的答案予以适当的引导,共同探讨真理。创新和创造奖励对大学生更具有实质性的鼓舞,学校可增设专门的创新成果奖章。最后,打破大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需要充分利用起来大学生的各个活动室,在将最新的科技动态和创新热点信息同步给大学生的基础上,鼓励大学生积极实践,动手创造。利用新媒体展示“创新力量”,我们需要赞扬以及扩大一批敢于创新且勇于创新的人的影响力,让他们有创新创造的动力,并且由此吸纳另外一批创新创造的人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申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