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冬残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奥运健儿们在比赛中展现出的速度与激情,为观众们奉上了一场场视觉盛宴,也将“雪飞天”“冰丝带”“雪如意”等北京冬奥会特有的场馆带进了观众们的视野。本期,小编姐姐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近冬奥场馆,解锁北京冬奥会中的“中国智慧”。
雪飞天——首钢滑雪大跳台
首钢滑雪大跳台位于北京赛区,身处首钢老工业园北区,以石景山、永定河为自然背景。大跳台赛道长164米,承担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和单板滑雪大跳台两个比赛项目。“雪飞天”这个名字源于古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如此庞然大物,行动却相当敏捷,能够实现赛道的快速切换。而秘诀,就藏在赛道的可变剖面里。
在大跳台的斜台处有一个长约36米、宽约14米、最大高差约3.5米的区域,通过改变钢结构的搭建以改变起跳台的角度。就好像用大约1100个模块搭“积木”,使赛道曲面发生改变,实现单板滑雪大跳台与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道的快速切换。
雪飞燕——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延庆赛区,共建设有7条赛道,全长9.2公里,最大垂直落差可达900米,主要承担高山滑雪项目的比赛。这里有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也是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高山滑雪项目中的速降运动员比赛时的最高时速可达140公里,在此情况下的转弯、飞越等动作很容易发生失误引发危险,所以赛事防护网必不可少。
同学们在收看高山滑雪速降比赛时,有没有发现赛道两侧红色的防护网呢?它们就是工作人员在赛道两侧筑起的“红色长城”,避免运动员跌入悬崖。“红色长城”全部由高密度聚乙烯材料编织而成,刚性很强,根据不同用途,共有4类防护网,总长达2万米。
A网为硬隔离网,是所有防护网中最坚固的,也是最高的,赛道两侧大部分地方使用的都是高达5米的双层A网,其作用是将发生失误的运动员牢牢限制在赛道区域内。
B网为缓冲网,高度一般在2米左右,根据赛道的难易程度架设不同层数,当失误的运动员冲出赛道时,多层B网就可以相对柔和地帮助运动员停下来。
BC网安装在比赛结束区,起到一定保护作用的同时,还不会阻挡观众和转播机位的视线。C网安装于场馆各处,起到的是分割区域和警示的作用。
雪如意——国家跳台滑雪中心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位于张家口赛区,是当今世界上体量最大的跳台滑雪场馆。跳台剖面与我国传统吉祥饰物“如意”的S形曲线契合,因此称为“雪如意”。“雪如意”的柄身即场馆内的两条赛道,分别由落差136.2米的大跳台赛道和落差114.7米的标准跳台赛道组成。对于首次承办国际比赛的“雪如意”来说,如此庞大的赛事体系如何顺利运转,秘密就在于精细的“流线设置”。
在“雪如意”的一侧,有一座运行角度随山势而变的变角度斜行电梯,是针对“雪如意”的特殊造型和赛事用途专门设计生产的。电梯总长259米,速度可达每秒2.5米,是目前常见的变坡斜行电梯速度的5倍,也是目前全球速度最快的变坡斜行电梯,比赛过程中,可快速实现运动员场内交通转换。
冰丝带——国家速滑馆
国家速滑館位于北京赛区。场馆采用全冰面设计,拥有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可承担冰球、冰壶、大道速滑等比赛项目。“冰丝带”不光有超大面积的冰面,还有一个“超级大脑”,有了它,“冰丝带”做到了“有感觉、有记忆、会思考、会呼吸”。
有感觉——场馆建筑布设各类物联网传感器,以多种网络方式实时捕捉室内外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度等场馆运行数据。
有记忆——“超级大脑”会记录场馆各项运行指标,经数据挖掘分析后,主动提出场馆各空间合理运行参数。在保障人员安全、健康、舒适的前提下降低场馆耗能。
会思考——“超级大脑”会根据不同比赛场景、竞赛需求、观众数量、防疫形势,自动控制座椅送风系统、制冰温度、场地除湿系统、屋顶电动窗系统、防疫消杀系统,在保障赛事进行的同时,服务观众舒适观赛。
会呼吸——通过场馆屋顶气象站实时数据,场馆可根据空气质量主动吸入空气,开启室内新风系统,根据室外光线强弱自动升降电动遮阳帘或启闭大厅灯光。
而且在“超级大脑”中还有一颗“中国芯”,全部基于国产技术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双奥之城”是饱含赞誉与荣誉之称,也意味着承办国际赛事的重大责任。北京冬奥会的每一座场馆从最初的设计到馆内的细节配置,无不彰显“中国智慧”,以及对国外友人的欢迎与尊重。
同学们,你还了解哪些北京冬奥会中的“中国智慧”呢?快快来稿分享吧!
(图文来自新华社、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