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国
若论谁是最关注中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的人,除了身在其中的从业人员,冲在重大新闻报道一线的记者无疑代表着一双权威的“天眼”。作为曾经工作于上海电视二台的一名财经记者,本文作者同时也是中国老股票的资深收藏者、研究者。不妨跟随他一同回忆上海证券市场风云,听听他与股票收藏结缘的故事。
1981年初,其时在上海塑料厂工作的我怀着对新闻事业的憧憬,参加了上海广播事业局的首次社会招聘。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重重考核,我从500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踏上了上海广播事业局的编辑岗位。工作6年之后,我从编辑岗位转岗,来到了当时在上海南京东路627号永安大楼的上海电视二台经济部,成为一名财经记者。从此,我可以亲临新闻第一线,以第一视角亲历重大事件,第一时间报道重大经济新闻。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开始席卷全国,我采制了大量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的新闻。上海证券交易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等重大经济事件,更是我踏上财经记者岗位之后始终牢牢跟踪的重点新闻对象。
1990年12月19日,这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的重要日子,我一早扛着摄像机来到当时坐落于黄浦路15号的浦江饭店(原名理查饭店)门口,等待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浦江饭店内揭幕。在拍摄完领导开幕致辞、揭幕等“规定动作”外,我将摄像机对准了时任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尉文渊敲响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声开市锣的关键镜头。后来,凡是出现在各种电视纪录片里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敲锣画面,都采用了我当时拍摄的那个镜头。
2010年12月19日,本文作者曾接受上海电视台专访,讲述股市的记忆。
本文作者在上海电视台的工作照。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和发展,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必定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当时我就想:能不能搞一部专题片,将上海证券市场发展的来龙去脉记录下来?1990年底,我以编导身份开始筹拍一部名为《证券风云录》的四集电视专题片。为了详实反映上海证券市场的发展轨迹,我和主创人员一起四处走访,广泛收集资料,前前后后忙碌了8个多月,这部《证券风云录》终于摄制完成了。
但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专题片在审查过程中却遇到了麻烦。那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在大不一样,说到股票、证券总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大家对此看法分歧很大。上海市政府和局台领导最终审看后也觉得这部片子拍得不错,但是否能在上海电视台向广大观众播出,又都感到难以拍板,因为这个题材在当时确实太敏感了。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其中讲到“证劵、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被雪藏一年多的《证券风云录》,才终于在1992年3月26日至29日在上海电视台晚9点的黄金时段连续播出,一时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
《珍稀老上海股票鉴藏录》
《中国近代名人股票鉴藏录》
《中国证券典藏大系——民国文化股票卷》
当时,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证券风云录》的播出所代表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起点和新标志,显示了中国开放市场的决心。国外舆论也认为,这是中国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一个强烈信号。凭借这部《证券风云录》,后来我收获了包括电视百花奖在内的诸多奖项。更重要的是,《证券风云录》为中国金融证券历史留下了非常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就在《证券风云录》播出后不久,我便与实物股票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惊喜地发现,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老股票印制精美,文化内涵丰富,非常具有收藏价值。于是,我开始在业余时间研究老股票、收藏老股票。从收藏上海发行的“老八股”,到2002年开始收集更具历史文化底蕴的清末、民国时期老股票,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收藏了数百张从清末、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实物股票。在我看来,每一张老股票都包含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一段历史。每一张老股票都记载了岁月的沧桑变迁,而每一段时代变迁都在老股票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2007年,由我编著的《稀珍老上海股票鉴藏录》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此书汇集了清末至1949年间,上海120多家知名企业发行的实物股票、债券140多张,涵盖了金融、工业、商业、公用事业、房地产、文化出版、電影娱乐等各个行业。编著这样一本书,是出于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深厚积淀的深深眷恋,出于对上海民族资本家坎坷创业经历的深深敬佩,出于对上海老股票厚重文化底蕴的深深迷恋。2012年9月,我与中国股票博物馆馆长任良成先生合作编著的《中国近代名人股票鉴藏录》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精选了中国近代史上100位名人的实物股票,向读者介绍了他们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2020年6月,余庆生博士与我合作编著的《中国证券典藏大系——民国文化股票卷》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化类老股票是近代中国老股票宝库中的灿烂瑰宝,收藏、保存、展示文化类老股票,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更是对灿烂历史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历史传承。
在出版老股票工具书之余,我还在《新民晚报》《第一财经日报》《新闻午报》《行家》等报刊杂志刊登各类股藏文章100多篇,全面介绍了中国各个时期股票发行的历史背景、股份公司概况以及股票中那些名人名事、名企名店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已过古稀之年的我,在电视这一行当已经干了近30年光景,如今早已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主要兴趣爱好还是放在股票收藏和研究上。在我看来,中国老股票集史料性、文化性、艺术性、欣赏性于一身,它所具有的文物史料价值、收藏投资价值、艺术欣赏价值、理论研究价值等,都还远远未被人们所认识、所重视,它仍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老股票文化理念的深入,随着更多股藏人士的参与,老股票收藏和老股票研究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