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叶佳
伴随着古代文化的需求,最初的雕版印刷应运而生,在传统工艺手段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木版水印在雕版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为中国传统绘画复制工艺增添了更为精良的技法。本文探索了木版水印的历史及其工艺技法随着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演变,而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木版水印又是以怎样的形式得以延续的。
一、木版水印的历史渊源
木版水印由雕版印刷发展而来,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雕版作品是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的《金刚经》。在中国,从唐初期至清代雕版印刷技术不断成熟,雕版印刷的风格更是逐渐丰富。
唐代是实物可查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出现的朝代,最初的雕版版画大多被运用于佛教宣传有关的佛经和经卷扉画,如1996年在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大圣毗沙门天王像》和《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等。
在宋、辽、金、元时期除去诸多经卷扉画,还出现了许多独幅雕版画,在民间,雕版画在书籍插图和画谱丛书上的功能开始普及。在独幅雕版画中最为出色精湛的佛画是辽代的《炽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此作也为之后水印技法的成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宋元时期雕版画谱已逐渐普及,其中南宋景定的《梅花喜神谱》是中国史上的第一部画谱,这一画谱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雕版画在民间实际生活的融入。宋金时期的《东方朔盗桃图》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木刻雕版套色版画,可谓是中国古代木刻雕版画史上的一次跨越式发展,为此后彩色套印术的成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明后期是推动木刻雕版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徽州、金陵、苏州、杭州、吴兴等地的版画各有所长,各有其风格特色。值得一谈的是饾版彩色套印术和拱花术的发明,在明代出现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和《萝轩变古笺谱》便是运用了饾版和拱花术,其工艺将套色的技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现代的木刻雕版水印主要以此套色印刷术为主。
清代时民间自明代便有的杨柳青、桃花坞等地的木版年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此外《芥子圆画传》亦是彩色套印技术的高超体现。
纵观从唐朝开始的雕版印刷术至清代的版画印刷,都离不开刻与印,雕版印刷从最初的单色线条逐渐向更加丰富逼真的画面发展,而木刻雕版印刷的功能性也由最初的以宗教宣传为主渗透至民间,逐渐被运用在插图、画谱、年画等。
二、传统木版水印
现在的传统木版水印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制作模式,勾描分版、雕刻版面、制色印刷都有专门的负责人,北京的荣宝斋和上海的朵云轩在木版水印复制上可属最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木版水印的制作工艺达到顶峰,木版水印的画幅由原来的笺纸大小到印制大幅的画作,如《簪花仕女图》《踏歌图》由荣宝斋复制,画作神韵可以假乱真。
传统木版水印发展至今在技术上已趋于完备,在古今国画作品的复制上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现代工业的印刷技术无法替代的。木版水印从勾描分版开始便需要去体会原作的神韵精髓,以更好地再现原画作者的艺术风格和作画功力,此便是机器印刷不可及之处。
木版水印分勾描、刻板、印刷三道工序,讲究刀味、木味、水味。对于刻版木材的选择需要根据画面来做选取,木质的软硬,纤维的粗细以及木头的吸水性等都是选取木种的依据。而对于刀味的要求并非一日之功,除却对刀具的要求,还需历久的雕刻功夫。版画的水味体现在印刷中,印刷需印纸和色料,而水印的水味也正是由这两物来进行调试,若用清水适当闷纸,印制的画面颜色有润味,印色细节仍需根据具体画面要求作出最适宜的调整。
在中国古代木版水印的演变过程中,最初的雕版印刷以单版墨色为主,除却用于文字雕刻的雕版,以雕版印制的图画多以雕刻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形象,故对线条的雕刻和掌控往往成为今人对古代雕刻者功力的评说依据。在宋、辽、金、元时期,以墨色线条为主的版画印刷逐渐开始了变化,版画的画面要求不再局限于此,工艺者对版画开始有色彩的要求,雕刻者可以用线条展现缜密丰富的画面,却难在画面的色彩上给人满足。辽代的《炽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以雕版墨线印制再加以晕染,此作虽是独幅版画却将雕版印刷和手工晕染结合,作出的画面不匠气,有生动流畅之感,却不失佛画所体现的庄严,另一方面也可见人们对画面的要求不再拘于单调的墨色线条,而是要寻求更丰富的画面色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套色水印的产生。
明代《十竹斋书画谱》的出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彩色套印术为现代的木版水印技术奠定了基础。彩色套印与最初的雕版印刷相较,不再仅仅执着于对线条的雕刻,而需另外雕刻大块的木版用以印制彩色块面,面与线的结合使印制的画面更为生动有趣。从单色雕版印刷到彩色套印是一次黑白至彩色画面的变革,丰富的色彩使刻画的物体在纸面上呈现得更为生动。
三、水印木刻
在由古至今的传承过程中,木版水印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技法也在跟随时代的变迁作出革新,为年轻的一代所接纳和发展,许多青年艺术家依托木版水印的技法进行创作,如此木版水印也逐渐地从复制性功能演化出了艺术创作功能。
传统木版水印对工艺技师的水平有极高的要求,雕版的技师在版面上雕刻线条时不仅要稳,也要讲究自然雕刻出线条的气韵,这些都需要工艺者常年反复练习以及经验的积累。但开始为艺术创作服务的木版水印为了让创作者更好地适应这项传统技法,不得不从用料和技法上的进行改良。一是版面用料上,用木质夹板(一般会选用五夹板)来代替原先的天然木板,木质夹板较常见的是用于版画中黑白及套色木刻,特点是较薄且版面容易刻制,对于没有雕刻技术的初学者来说更易上手;二是在雕刻工具上,用木刻刀代替了拳刀来雕刻线条,木刻刀同样常见用于木刻版画,木刻刀在抓握原理上对初学者而言会更加顺手,对雕刻力度的控制更为容易;三是在印刷用具上,创作者会根据自身经验和创作画面的需要来选取适宜的用具,例如在版面上色时选取传统的毛笔还是其他经过处理的上色工具,都取决于创作者个人的选择,目的都是为了让画面呈现出创作者所理想的效果。创作者甚至会运用其他材料在版面上进行拼贴来合成图像再进行水印,这种综合水印的技法是一种创新,也体现了创作者对水印画面肌理的更多需求。应天齐的《西递村系列》便是典型的现代水印木刻中的综合水印,为了呈现不同的肌理及干湿画面效果创作者会主动地去改变版面的材料介质,再利用各种多变的刻印手段来达成理想的画面效果。现代水印木刻在艺术主观能动性和技法的综合性上确实要优于传统木版水印。从传统木版水印到现代水印木刻的演化过程中,衍生了一套可以为普通艺术创作者所用的工艺技法,水印木刻依托于传统木版水印技法,但在雕刻的技艺和画面水印的成熟度上,还无法与传统木版水印相提并论。
相比于传统木版水印从木版原料的选取开始便需讲究,水印木刻确有便捷易学且灵活多变的优势,适合注重画面整体效果而相对不拘于刻印细节的创作者,但在传统国画作品的复制上却难以取代木版水印的制作工艺。
四、总结
木版水印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雕版印刷开始大量被运用于宗教文化的传播。随着印刷工艺的成熟,印刷出的成品的画面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从单色的线条到套色画面的出现,再到严谨地复制国画水墨,在印刷画面不断丰富的背后支撑的是经过历史打磨不断成熟的传统木版印刷工艺技法。
在由古至今的传承过程中,木版水印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技法也在跟随时代的变迁作出革新,为年轻一代所接纳和发展,许多青年艺术家依托木版水印技法进行创作,如此木版水印也逐渐地从复制性功能演化出了艺术创作功能。从木版水印到水印木刻的发展过程中,傳统技法也在为适应新的时代变迁作出革新,为了更好地传播这项传统技艺,将传统木版水印工艺长久地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