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娜 陈刚
西湖绸伞在20世纪30年代由都锦生组织创制成功,以江南地域文化、西湖人文风景为主要创意元素,伞头、伞骨、伞柄、伞面、伞扣的设计造型无不浸透着西湖的自然与灵性,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备受外国人士推崇,外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多种场合得以展现风姿,被赞誉为美丽的“西湖之花”。本文主要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的20世纪前期的西湖绸伞为例,分析总结早期西湖绸伞的工艺特征。
一、西湖绸伞的早期发展历史
西湖绸伞为杭州都锦生丝织厂首创。20世纪30年代初,杭州著名实业家都锦生组织一批工人赴日本考察,回国后决定利用杭州本地竹和绸创制比日本绢伞更好的绸伞。最初都锦生决定伞面绸采用法国电力机织造的乔其纱,伞骨就用日本钢骨,伞面上饰几何花纹、西湖风景等,做出来的绸伞比伞面粗糙无图案纹饰的日本绢伞好看很多,但是实用性并不强。后来都锦生采用真丝织造的经纬度密度极高的绸缎做伞面,既能遮阳又能遮雨,再装上日本的钢骨伞架,成功创制出了织锦晴雨两用绸伞,但是这样做出的绸伞成本又极高。最后,都锦生就想到了用竹子代替钢骨来做绸伞骨,确定了西湖绸伞的伞骨架用材,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都锦生抽调丝织厂技术骨干,成立了试制小组。试制小组一个一个解决了西湖绸伞试制过程中遇到的工艺难题。首先试制小组提出了伞面固定的构思,即将淡竹骨的篾青、篾黄分离,柔软的丝绸面料夹贴在其间。这个构思是西湖绸伞工艺的一大创举,从此确定了西湖绸伞工艺造型别具一格的基本结构。其次,试制小组选定杭州近郊的富阳鸡笼山产淡竹为绸伞骨主材。淡竹属乔木科、刚竹科,具有竹筒瘦长、竹节平整、蔑匀皮薄、色泽青翠、挺拔圆直的独特优点,为其他竹类品种所不及,是制作伞骨的上好材料。西湖绸伞的伞骨劈开之后,又合拢起来,能还原成原来的竹骨外观,所谓“撑开一把伞,收拢一支竹”,即是概括了西湖绸伞外观工艺造型的典型特征。再次,解决了伞面图案设计的问题。伞面设计之初,圆形、方形图案均有,但是颜色、格调、韵味都不够理想,后又换至人工绣花,但是图案稍显单调、呆板,丝绸与画面的虚与实不能得到很好的表达。为了改进伞面设计,竹振斐的夫人游静芝女士将丝绸喷刷技术创新性地运用到伞面装饰上,试制小组还借用了都锦生丝织风景的设计图案,经过多次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刻版刷花西湖风景的方案为西湖绸伞伞面装饰的最佳选择。
西湖绸伞的试制成功,开启了西湖绸伞的生产历史。但是由于战争的影响,在1937年以前,全杭州市的绸伞年产量1000件不到,旺季时绸伞作坊有5家,从业人员仅数十人。抗战胜利后,西湖绸伞生产逐步恢复,到1948年时,年产量达1万件。但是,与1949年以后的年产量相比,这个数量也是很少的。因此,这段时期留存下来的西湖绸伞实物稀少。本文结合历史档案以及馆藏早期西湖绸伞,综合分析试制成功后的西湖绸伞,以期揭示西湖绸伞的早期工艺特征和面貌。
二、西湖绸伞的早期工艺特征
伞骨西湖绸伞试制小组选定淡竹作为绸伞的长骨,淡竹的篾青和篾黄劈开,丝绸夹贴在其间,这一工艺是西湖绸伞独步世界的创举,也是西湖绸伞“撑开一把伞,收拢一支竹”美感的关键所在。一支生长期在3~4年的成熟淡竹的直径大约为4-5厘米左右,取中段2~4节作为伞骨用材,均匀劈开,少的约32根,多的可至46根。从收集到的早期西湖绸伞来看,伞骨一般为40根以上,多数是40根骨,比起后来成熟期西湖绸伞32、36根骨的数量稍多,竹骨相对较细密。
伞头柄西湖绸伞的头柄造型多样,成熟期的西湖绸伞多以西湖的“三潭”为造型蓝本,采用写实、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设计出众多的艺术造型,与伞面美丽的西湖风景相衬相和,富有杭州韵味。而早期的西湖绸伞伞头造型相对单一,主要是“荸荠”
形,有种既秀气又敦实的感觉;伞柄的造型多为竹节形,或者为竹节的变形体。据老一辈西湖绸伞技术人员陈田荣介绍,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湖绸伞用料讲究,高端的绸伞头、柄会采用牛角制作。我们收藏的早期绸伞头柄就是用牛角制成的。
傘面杭嘉湖地区自古以来盛产丝绸,西湖绸伞的伞面材料就是丝绸。在首创时期,伞面用绸是都锦生丝织厂织造的专供西湖绸伞使用的绸料,称“真丝伞面绸”,这种绸料颜色品种不多,可见到的较多是蓝色绸料。真丝伞面绸质地相对紧密,不似后来乔其纱伞面那样的薄、透和色彩丰富。随着私人作坊的兴起,伞面用绸扩展至杭嘉湖地区的真丝乔其纱、真丝电力纺、真丝斜纹绸,颜色较丰富,质地轻柔朦胧。
伞面装饰西湖绸伞试制小组的成员之一竹振斐先生的妻子游静芝女士,创新性地将丝绸喷刷技术运用到伞面装饰上,开创了西湖绸伞伞面“三花”工艺之一的刷花工艺,为西湖绸伞解决了伞面装饰问题。伞面的刷花工艺是西湖绸伞的特色工艺之一,刷花工艺是根据设计图稿雕刻出图案花版,再将花版覆盖在伞面的合适位置,由主题到背景,由近及远,由深到浅,根据图案色彩一层一层分别用毛刷在钢丝网上来回拉刷,使颜料以雾状均匀散落在伞面形成有层次感的图案。
早期刷花的效果,画面的层次感和色彩对比并不强烈,有一种晕染的感觉,色料可见双色和三色,有白、黄、蓝等色彩,画面的构图占据整个伞面近一半的面积。成熟期色彩丰富,对比较强,画面构图相对严格限制在伞面的三分之一面积。
早期西湖绸伞伞面刷花的装饰图案多以体现杭州本地的风景为主,有西湖风景以及钱塘江风光等。从现有早期绸伞的图案来看,伞面图案有的是直接来源于当时的风景照片或者都锦生风景织锦的图案内容。比如一件刷花柳浪闻莺西湖绸伞上的柳浪闻莺风景图案与20世纪20年代的柳浪闻莺风景照片上的风格很接近,柳浪闻莺图案也是都锦生较早开发运用在都锦生织锦上的图案之一。钱塘江六和塔也是杭州著名的风景之一,在20世纪早期的许多照片中都能见到这一标志性风景。都锦生织锦中也有钱江六和塔内容的作品,西湖绸伞上自然也借鉴了这一图案内容,只不过与原始照片和织锦作品相比,绸伞上的图案少了“牛”这一动物,其他元素比如塔、山、树、船和江面等,均与原始照片或织锦作品相近。
制伞作坊西湖绸伞虽然是都锦生组织创制成功的,但是除了都锦生丝织厂生产西湖绸伞以外,还有一些个人作坊也生产制作绸伞。
其中以西湖绸伞的试制者之一——竹振斐1935年在茅家埠开设的振计竹氏绸伞作坊较为有名。振记竹氏绸伞作坊是竹振斐自筹资金建立起来的绸伞生产作坊,但不久因资金缺少、淡旺季变化幅度大等原因,亏本负债,工场倒闭。恰巧此时启文丝织厂的老板从香港回来,认为绸伞有利可图,就聘请竹振斐去该厂工作。
我们收集到的一件西湖绸伞上就贴有“启文丝织厂”的标签,玫红色伞面上刷花钱江六和塔风景图案。这一图案与都锦生丝织厂生产的绸伞同类图案相比,差别在于前者画面上增加了钱塘江大桥,画面构图左右相反。钱塘江大桥始建于1934年,1937年建成通车,这件启文丝织厂生产的绸伞应该是1937年以后的产品。
三、小结
总体来说,早期西湖绸伞不论在伞骨工艺、头柄造型和材质、伞面绸料和图案特征等方面与后来成熟期的西湖绸伞的工艺特征还是有较明显的区别,西湖绸伞早期工艺相对单一,花版种类较少,色彩比较单调,图案品种不丰富且未定型化。后来西湖绸伞逐渐标准化生产制作,有了相对统一的固定化工艺和图案风格,并且不断改进,直至品种达数十种,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达到生产销售的高峰,在上世纪80年代获评浙江省优质产品,在90年代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创造了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