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形写意

2022-04-21 22:02熊开波夏鸿飞
上海工艺美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泥料成型手工

熊开波 夏鸿飞

陶塑是运用手工技术和结合泥土的性能构筑成型的方式,是运用知识技能对自然物进行改造重建的动态过程,不同的表现对象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手工制陶成型方法。创作过程是顺应陶土泥料的软硬特性并与泥土交流、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成型制作过程中是直觉性、快速地、灵动的创造,往往是瞬间的凝成,具有极大的拓展可能性。制作成型中会反映出磨练的工艺技术和审美经验,能够感应生命之节奏和韵律,无意中也能实现个人审美表现。

创作方法

材料上,作品的泥料都是自己加工炼制的。因为作品尺寸很大,多靠四足支撑,产区的陶瓷泥料很难满足制作和烧成要求。为了调制出制作中不易开裂和高温烧制不易变形的泥料,并且达到系列作品所应具有的质朴浑厚的气韵。我实验了各地各种陶瓷材料的性能,突破了瓷、陶是两种泾渭分明的材料观念。选用宜兴的粗质大缸泥为基本原料,再按比例添加细腻的瓷泥和耐高温的匣钵土进行多种泥土混合、叠加的实验,最终配制出适合自己创作的不易变形和开裂的泥料。选用粗质大缸泥土为基础原料,是因为这种泥土质地粗黏性好、便于塑造,其质朴粗犷的泥料本身具有浑厚有力、纯真古拙的美感。通过添加耐高温的匣钵土和瓷泥材料的改造,不仅增强支撑力,还解决了在高温烧制时收缩率小、不易变形和开裂的问题。泥料中大量粗粒的匣钵土也增加了吸收釉的能力,致使釉层厚,釉色呈现的亚光效果,增添了造型质朴和博大的气韵。不同泥土彰显出其独特的材质美感,为了达到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尝试调制适合的材料。运用不同别人、不同以往的独特材料语言,为作品具有个人风格打下基础。

造型上,以实物小样研究为主,试制大量的器物形态。陶瓷艺术的造型是三维立体的,本质具有雕塑性。运用简洁的主体形和几个足来组成众多不同的造型,形体的每个部位根据本人的艺术追求和整体空间需要来处理。创作的时候关注每个部位形体是不是符合整体空间需要,是不是具有彩陶质朴内秀的神韵和青铜器厚重端庄的气息,是不是富有饱满、向上的张力。最终作品是在小样稿的基础上放大制作,采用泥片成型为主,交叉运用了不同产区的成型工艺和方法。此系列创作中克服习惯性的制陶方式,尝试不同成型方法综合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结合,实践中不同工艺的交叉融合还生发出一些新的陶瓷成型手法,说明了有融合、有探索就会有创新。这阶段主要把握器型的外形线条曲直、软硬的对比,把握陶瓷器皿里外造型的转折处及口沿、底足等部位细节的艺术处理。为了达到大气、厚重的艺术效果,突破传统泥片成型只制作体量小、轻薄、好用的紫砂工艺品的习惯。作品的体量很大,尺寸大多在30厘米以上高度,仅靠几个足来支撑器物重量,达到泥土承受极限。作品中有意保留泥土黏结的痕迹和泥片自然卷起形成的裂纹,增加了自然、随性的趣味。

釉色上,作品使用的釉料是自己配制的。由于创作的作品追求质朴、厚重、含蓄的釉色效果,经过调研发现市场上大多是明亮艳丽的颜色花釉,于是我决定自己配釉。用普通、廉价的基础配釉材料,通过添加氧化钛和碳酸钡不断改良配方试制出一系列呈现亚光、乳浊的艺术效果。这种乳浊釉料没有变化丰富的结晶体和耀眼的光斑,但极具儒雅温润的釉色效果。作品表面的纹路不是跳刀手法形成的,而是用钢丝在泥片上拉制出一排排机械的、有秩序感的肌理线条。这些工整机械的、曲折的线条是现代工业化文明的产物和符号特征。在作品有秩序的肌理表面用釉料覆盖会形成若隐若现、流动变化的视觉效果,正是我所追求的儒雅温润又具备现代气息的釉色效果。因此,也让我认识到材料没有贵贱之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廉价的材质也可以表现出上佳 的艺术效果。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来选用材料,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特质和恰到好处地表现对象。

烧制上,在系列作品烧制阶段,先通过实验掌握所用不同材料的耐火性能,综合运用电窑和煤气窑两种烧制工艺交叉烧制来实现所需效果。前期用电窑升温曲线烧成氧化气氛,后期加入少量煤气烧成中度还原气氛。陶瓷作品只有通过高温烧制才算完成,因而利用在高温烧成中的变化是陶瓷艺术重要一环,运用得好会出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这种综合运用的烧制方式既方便操作又节约成本,更利于后期运用火的强弱使陶土、釉料产生不可预期的奇妙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陶瓷材料语言和个人艺术风格。

创作特点

一、制作中的不确定性

手工成型是用手操作,工具简单,用手操作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材料的强度、水分、黏度、可塑性等品质差异以及湿度、气候、温度等因素会影响成型。手工制作过程中,种种不确定性会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我会随机应变,选择各种各样灵活的处置方式应对过程中每个细节。这种凭借自身技术和艺术之经验应对的手工制作方式,制作者会以不确定的手法来处置不确定性因素,在规范与不规范、有法与无法之间生成陶瓷作品。我也根据自身感受或其他需求选择最佳的成型法和利用不确定性因素,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取决于材料的熟悉程度、个人偏好、尺寸、形状要求等情况。对于手工制陶来说,事先不能准确地预料所做作品的最终效果,很多高水准的创作不产生于图纸,而是产生于创作过程中的积累,手工制作的不确定性因素会直接形成无限丰富的陶瓷作品形态。

二、审美表现的直接性

手工制作过程是手与泥土的直接交锋。十指连心、心手合一,手的活动不是孤立的,手要受到大脑的支配。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手是直接地与材料接触制作的,不论手接触和制作什么,大脑都会有所反应。手指可以感觉到材料的细微变化,比如柔软、坚硬、轻重、脆弱、强硬,这种信息习惯稱为“手感”。各种“手感”可以通过神经传送到大脑,再由大脑系统传递信息来指挥协调手的动作,如此主观控制和灵敏双手的相互结合使意愿得以实现。用手与泥土直接对话的创作过程就如同人面对面的交谈过程,总是带着这样那样的情感去作出反应,选择如何处理要做的事,利于情感直接的、生动的、感性的表达。手的直觉把握和动作实施的过程,也是心的表达和审美的追求表现的过程。我的用力方式、轻重缓急对材料产生的效果等等都会直接储存在泥土中。手工制作的优点是通过实践积累的手中感觉与经验,将瞬间细微的感受力、审美和个人的情感展现在作品中。

三、手工的自然意蕴美

手工制陶用手与陶瓷语言直接对话,而且是伴随着各种材料质地的触觉及视觉感进行手工制作。手可以感知材料、顺应材料、利用材料、发挥材料特长,手可以把自己的知、情、意通过双手直接传达。手带着人的体温,具有感性色彩,在联结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人也是自然之物,对自然本身一直尊崇。手工制陶可以说是“以天合天”,以人的自然天性与自然物的天性相合。使用手工自由塑造保留手感和泥土的原汁原味面貌,利于手工陶瓷器物造型大方、装饰朴实、具有质朴、率真、古拙、原始、自然的本色和审美意境,给人带来亲切感和自然味。手工泥片成型留下拉抻、压捺的手工痕迹,这些看来似乎不经意的手工痕迹富有浓郁的人情味。手工制陶是大自然的造化与人的灵性结合的创造,得心应手地感性表达所特有的质朴、自然之美是机械化生产所无法比拟的。

猜你喜欢
泥料成型手工
热成型零件点焊对碰撞的影响
型砂压力传递在复合材料成型中的应用研究
拉铆销冷镦成型工艺研究
拉铆销冷镦成型工艺研究
Go with the Flow
手工剪纸
手工DIY
珍贵的手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