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森彬
琉璃,以其晶莹清透、色泽绚丽、造型多样而引起人们的独垂青睐,它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美感。我国的琉璃工艺始于西周,盛于清代,有春秋战国的“蜻蜓眼珠”、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器皿、明朝的花器、清朝的鼻烟壶……古人常以“光凝秋水”“色混晴烟”等词句来形容它。
在而今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如何将这项传统工藝融入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人审美的需求,拓展其文化功能,笔者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就对这项传统工艺艺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这就是琉璃的艺术价值不限于供人把玩的小装饰件,它真正的魅力在于与室内室外装饰、建筑装饰等大工程项目相结合,成为建筑环境装饰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建筑本身。通过琉璃艺术的空灵多变,打造起璀璨壮观的大视觉艺术,使其成为一张绚丽多彩的城市文化名片。
这些年来,笔者与康宇集团同仁一起努力践行做大琉璃艺术,有不少亮眼的大视觉艺术作品问世,如:上海中心大厦的琉璃艺术系列——大堂的长卷竹简幕墙《心相山水》、126楼的《上海慧眼》、J酒店的大漆艺长廊与琉璃包间;无锡灵山梵宫的《华藏世界》;南京报恩寺新塔的琉璃塔翼;伦敦大英博物馆琉璃外墙等。这些充满人文色彩和海派文化内涵的作品均在国内外广受好评。本人也于2009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一、琉璃幕墙,开辟建筑装饰的全新空间
使琉璃艺术应用于建筑物的幕墙工程(用琉璃作为建筑材料制作带有艺术性的琉璃幕墙板,应用于建筑物的幕墙工程),这是我公司一项成功拓展。上海中心大厦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建筑,我公司承担了大厦内的多项工程设计和制作任务。被誉为“上海中心”第一景的大堂琉璃幕墙就是一项夺人眼球的杰作。该幕墙位于进门的大堂内,本人的设计理念是要与这“中国第一楼”的气魄相符合,融入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元素,生动诠释出上海城市精神。
这幅竹简长卷长160米,高4米,呈半透明状,表面是深浅错落的浮雕,光线透过浮雕将空间浸染,显示出水墨画般的意境:山峦起伏、林木峥嵘、烟波江流、云海流岚,这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文徵明的“春湖落日水拖蓝,十里青山行画里”的“江南春词意图卷”;也有陆俨少笔下“清幽深山开奇景”的水墨诗意。游客见之无不点赞其气势磅礴。
在上海中心大厦J酒店的长廊内,走廊的幕墙则被红色的牡丹花元素所包裹,琉璃幕墙层层递进,形成的倒影和反射,使人产生一种梦幻和优雅的感觉,美不胜收。
室外琉璃幕墙的建造,则以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世界自然保护和展览中心”幕墙为代表,对我们设计的要求是,彰显大英博物馆的当代角色与世界顶级地位,又要与周边建筑遗产相配套。这段3000平方米的琉璃幕墙有多块琉璃拼接,每一块都有似木似石的肌理造型,既有独特的艺术创意,又有历史的沧桑感,充满了人文色彩。
二、大型艺术件,塑造琉璃艺术“大之美“的气韵
在本人设计的大型艺术件中有无锡灵山梵宫的大型琉璃壁画《华藏世界》、以及南京报恩寺的塔翼等经典之作。
灵山梵宫南向太湖,与宝相庄严的灵山大佛比邻而立,是一座世界级的佛教艺术殿堂。琉璃是佛教界七宝之一,形如“琉璃”,被视为佛家休养最高境界,有语云:“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本人的设计也从这一理念出发,七彩琉璃壁画“华藏世界”在梵宫长廊深处,长8米,高16米,由40多块色彩不同的浮雕琉璃构成,壁画上方祥云飘浮,中间是佛祖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讲经说法,佛祖表情慈祥,两手轻握,四周的菩萨正在听讲,每位菩萨神态不一,祥云飘过处,似乎传来梵音阵阵……作品塑造的是一个充满光明祥和的佛国世界。业内人士说:此幅作品有现存于敦煌莫高窟、唐代最有名的经变画《观无量寿经变图》的意境。此件作品成为灵山梵宫的镇宫之宝。
位于南京中华门外的报恩寺是明代金陵最大的寺院,寺中的琉璃塔因其壮观精美被誉为与古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并称的“中古世界七大奇观”。该塔已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之中,仅存遗墟。2008年在遗墟上发现了地宫,出土了“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国家级文物与佛教圣物,被列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了使文物保护少受干扰,当地决定在原址上建一座采用先进的钢结构和超白玻璃等轻质材料构成的琉璃塔以恢复当年的景观。我公司承担了这座九层宝塔塔翼部分的设计和制作。本人在设计中将塔翼外挑翼板用超白玻璃包封,内侧的超白玻璃经过图案蚀刻,手工上釉、高温烧制、夹胶合片等多道工艺,将当代琉璃艺术与建筑幕墙技术相结合,于2015年完成此项工程。入夜,琉璃塔金碧交辉、流光溢彩,成为南京市的新地标。
三、琉璃幕墙和大型件制作的工艺技术创新
琉璃幕墙和大型件的制作用于建筑装饰、环境装饰,是创意理念的一个突破,也是琉璃艺术从工艺品到景观建筑艺术转型的一项成果,当然在设计及制作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本人和公司同仁利用现代技术从艺术设计、工艺配方、进窑烧制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从而实现了大面积大体量的定制生产。
首先是在琉璃幕墙工程中从设计到烧制的技术创新。上海中心一楼大堂的琉璃长卷《心相山水》开创了室内建筑装饰之先河,这么长的幕墙中间有间隔,本人在设计中采用竹简形式来连接,使其有“一步一景”的古风韵味,也和这第一高楼大堂的气派相吻合。为呈现出幕墙内的山水水墨景观,本人经反复试验采用了特殊的工艺技术方成。此外,在琉璃幕墙烧制中如按以前小段琉璃拼接,会造成厚薄不匀、肌理和色彩受影响,整体效果不佳,这就要求必须一次烧制成型。为此我们在车间内专门开发了长度达100米的专业隧道窑,用科技含量高的大型琉璃糟沉工艺进行烧制,窑炉的纵向高度达4.2米,使巨幅幕墙一次烧制成型。在烧制过程中炉内温度全部用电脑控制,因而成型后幕墙的表面图案、肌理、光透性和折光流畅度均达到理想的效果。伦敦大英博物馆近3000平方米的室外幕墙制作中则采用了中国独特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琉璃砂雕工艺,历时3年方成。
其二是大型件浇铸中进行工艺创新。无锡灵山梵宫《华藏世界》是佛教艺术与工艺美术创新的经典之作,8米×10米的琉璃壁画幕墙由40余块色彩、浮雕各不相同的琉璃构成,每块琉璃重达200公斤,从手工泥塑塑形、制作硅胶模、蜡模、耐火石膏模、到最后窑烧铸造、手工打磨,工艺烦琐复杂。由于每块琉璃都有精致的浮雕,所以厚度也有差异,在烧制中,一旦炉温控制不好,整块琉璃就会碎裂。为此本人在浇铸工艺上进行了不少尝试,最后通过烧制炉内多点温控工艺,提高了琉璃烧制的成功率。按传统的焖炉烧制,这么多琉璃块进炉烧制要好几个月,时间长、成本也高,为了缩短生产时间、提高效率,本人独创了隧道窑流水线工艺,将放好原料的模具通过流水线形式烧制,使大型琉璃浇铸件能成批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