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雄,王宇能
(1.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学院,广东 广州,510507;2.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511442)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中,师生协同是学生与教师通过“教-学-赛”等互动活动,利用学校产教资源实现项目孵化,不但教师实现深化育人,学生也树立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这种协同双创教育实现创新的应用化、商用化以及市场化,特别是创新精神在整个过程中指引了创业的前进方向、层次以及内涵。因此,师生协同教育将有助于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循环。
根据2015 年王占仁的分析,双创教育的实质是以创新创业人才为根本培养导向。学校以高水平,全方位扶持与嵌入的方式实现高水平教育。其中,师生互动促进与协同进步贯穿了整个孵化过程[1]。同时,尹国俊等在2019 年也提出,虽然各高职院校师生可借助类似“挑战杯”等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行项目孵化,但是缺乏足够的成果转化的实际效果。而这种转化是需要“学校-企业(行业)-家庭-政府”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提供相关场地、政策资金以及专项培训等资源,从而降低失败风险,树立成果转化意识[2]。
而徐蕾等人(2019)认为“双创”成果孵化应立足于师生协同。创新创业导师始终是指导工作的核心[3]。但毕娟(2016)认为双创孵化中教师应该有不同的定位,比如应起到陪伴支持、引导鼓励以及共享沟通等作用。然而在现实中,创新创业课程教师未能跳出传统的以“教-学-导-创”为主的思维框架[4]。因此,师生协同所形成的“亦师亦友”成长陪同定位将极大鼓舞学生的创业渴望。一方面,学生与教师可以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参与科技创新或者学科竞赛。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生以专利技术入股或管理运营入股等形式提前参与到初创企业的实践活动中。例如,浙江大学曾获得第3 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其全新3D 成像技术产品是依托该校两位教授发明的三维相机成像方法。该创新成果成功实现从大学实验室到产业界的直接跨越,避免了“理论上可行”的尴尬境况[5]。由此可见,师生协同在校企以及政府的支持框架下进行合力创业将更有利地填补不同产业链的信息沟通问题,也有利于深化产学研的教育改革,最终建立一支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导向的青年创客团队。
通过师生协同孵化,搭建课程学习、创业育成、资源汇聚、项目引领的四大模块,实现环环相扣的产教融合,实现大学生“双创”教育良性促进循环系统(见图1)。
图1 大学生“双创”教育良性促进循环系统
国际上,师生协同“双创”孵化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目标培养体系、课程教学体系、支持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4 个方面,特别是针对其技术服务能力和保障体系的研究。其中,包括国家和学校的政策优惠、制度环境、资金渠道和创业教育四个基本方面应服务于新生企业的建立与发展[6]。
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在于技术进步,而研发投入可以推动技术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Marta(2003)认为任何地区的旅游产业创新都应强调以顾客活动为导向;信息技术在旅游创新中地位重要[7]。2016 年,黄晓慧强调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创新的前提在于文-商-旅深入融合,企业通过互联网创新模式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创意精品旅游路线。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产业创新要强调资源区为中心,深度挖掘其文化历史内涵,重组优化现有的路线[8]。另外,还要梳理各个旅游区域之间的逻辑与文化链条,打破固有的以利润为导向的旅游团路线,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域。同时,贯彻错位发展的良性竞争战略,特别是粤西粤北等山地、生态和革命历史资源较为丰富的欠发达地区。这种错位发展有利于其开发生态旅游、温泉旅游、乡村旅游以及红色革命爱国主题旅游的特色线路,形成与大湾区互补的差异化路线。
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产品大多停留在景点硬件的表层开发,且结合传统旅行线路单一开发扩容。主要是以观光为主,缺少触及内在文化的参与与体验性的感受,从而使得当地的文化吸引力不足。也未能深度区分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细分化,特别是新型自驾游的玩法需求未能挖掘,缺乏创新点,游客体验度较低。
对大湾区的文化内涵开发仅停留在美食和美景这个层次上。例如客家的“围屋”、开平的“碉楼”等方面是目前已开发的主要亮点。而针对粤剧、粤曲、武术、海洋民俗、南粤“左联”、南粤古驿道等极具区域特色、红色基因主题、海洋文化等可开发资源,总体开发水平较低,且未能产生品牌效应。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历史资源需要借势复兴,其中最重要的是抓住年轻人的潮流偏好。
长期以来,文旅产品主题雷同、粗制滥造以及高投入低产出的实际问题层出不穷。这都是受限于当地开发部门认知水平、急功近利等主观因素。拿来主义的无序开发,无法形成完整主题线路,直接催生了低价同质的结果。
林先扬在2020 年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的营销宣传模式十分有限。不仅文创景点知名度不高,而且经济效益较低,也直接限制文创景区所在地区的发展[9]。特别是新时期对文旅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许多文旅项目的包装促销创新不够,载体不多,未能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营销整合,没有形成较强的市场吸引度以及品牌文化。
“觅景”项目选题的灵感来源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参加2020 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师生协同 “双创”孵化项目。该项目团队抓住了自驾游车主由于旅游资源分散、路线规划时间长、临时改变路线以及主题活动策划效率低等痛点,为喜爱自驾游的旅行者们提供路线规划服务。而且该项目坚持“互联网+乡村旅游”理念,根据自驾车主在自驾游的过程中,能随心选择路线,随时更改路线。粤港澳湾区觅景自驾游路线优化平台可为自驾游客提供多条自驾游线路,也可以提供租车、酒店订票等服务。从本质来说,该项目设计之初就是以大湾区旅游资源整合为导向,师生共育的创新信息科技优化平台。
对于大湾区旅游业,特别是自驾游行业来说,其商业价值体现在:一方面通过 APP 用户短视频、图文攻略、游记分享等功能构筑的高频率互动兴趣社群,获得用户沉淀场景。另一方面,商家、景点的入驻为平台和顾客提供特产生态农产品的同时,也为湾区各地城乡旅游企业提供了盈利空间。平台在提升湾区旅游行业的创新应用价值场景如图2。
图2 平台的创新应用价值场景
该项目的育人观点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应该注重其师生共育以及师生协同的成果孵化,结合当地产业特点,用“互联网+”思维整合产业资源实现最终创新。其中,孵化重点在于如何利用已有成果进行学校的创业园场地申请,与旅行社企业接洽共同研究出孵化计划。但其难点在于如何孵化出成熟的商业与盈利模式,并主动挖掘相关旅游资源。
从项目可见,该项目精准地判断了大湾区旅游产业创新存在问题,在自驾游这一垂直细分领域,以“小而美”的协同“孵化”的思路,借助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科技进行旅游资源整合,为自驾游行业开创新的运营路径。该路径能为当地旅游产业提供以下解决方案:
该项目根据市场分析后判断出:随着汽车保有量迅速提升,大都数家庭倾向选择自驾游形式出行。目前市场上虽然有许多导航APP,但当旅游目的地线路上景点排布众多且分布不规则时,自驾游用户常常需要耗时耗力以规划出最优路线。特别是涉及自驾游过程中的酒店、餐厅、门票、驾驶路况等,这些问题成为了自驾游旅行者出行的痛点。围绕这些痛点,项目设计出觅景自驾游路线优化平台。该平台一方面解决路线优化问题,在出行前为自驾游车主提供“一站式”解决吃喝玩乐问题的方案,做一个贴心的出行规划者。另一方面,为“佛系”自驾游车主或者临时改变路线的旅行者提供最迅捷的高品质的旅游路线,缩短他们的思考时间,让自驾出游的玩法更加有新意。
大湾区旅游产业的空间整合将为各景区赋予新的灵魂与生命力,实现特色化。特别是要推进湾区地标性景点建设,打造乡村文化、历史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旅游品牌。比如,海岸文化休闲观光带可以环绕珠江口地区进行生态人文的主题打造;惠州巽寮湾可以利用其独特海滨资源,建设以科技为主题的体验社区,打造环珠江特色的海洋文明的博物馆;江门台山等地以侨乡文化以及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可重点发展河排、圭峰山、茶山和云宿山等在内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借助觅景自驾游地热旅游资源库的开发,推动该地具有华侨特色的古村落和碉楼文化建设,打造乡村田园度假圈。后期觅景平台的开放性让商家入驻销售特色产品和生态农产品等。该项目将深度挖掘乡村旅游潜力,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提升农户的经营意识、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的路线制定特色较好地串联了大湾区的历史区片,包括红色街区和历史古镇,较好地利用大数据和特殊算法进行路线优化,引入互联网粉丝互动的社交模式,借助社会资本将大湾区各城市的特色餐饮、主题精品酒店、艺术展、文博馆等旅游资源进行信息整合。
另外,在学校层面,结合校内实训教学示范基地的配套建设,师生协同“双创”孵化模式可以实现专业整合,多维度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其次,通过VR 现实教学技术的嵌入,以还原旅游场景,实现全域旅游路线开发以及平台实操的教学效果。特别是VR 等技术的引入,可以将大湾区文化元素从人的视、听、触、味、嗅、知的“六觉”进行活化,通过学生在实训室内开发出的各种旅游景观化与功能化产品,实现自驾游过程中满足人的“六觉”享受,在自驾过程中实现人与景点关联互动。这将更有利于重塑和升级大湾区文旅资源,保护其物质载体。而对其历史文物,如古村落、岭南风格建筑,相关创新宣传也应强调其视觉还原性和信息完整性,最大限度还原历史文化韵味。最后,主题专区(如:乡村振兴建设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红色之旅等主题旅游路线)等栏目也有助于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广红色精品线路,振兴革命老区。
该项目强调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提升湾区自驾游产业营销效率。“文旅湾区”的建设不仅仅依靠各级政府部门的推广,政策优惠、制度环境、资金渠道和创业教育四个基本方面也是孵化相应企业的重要因素。紧跟科技的步伐,该项目着眼于高科技宣传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以小而美的姿态嵌入旅游产业链条(图3)。
图3 旅游产业链条
以新媒体平台以及APP 短视频、图文攻略、游记分享等功能构筑高频率互动兴趣社群,获得用户沉淀场景。该项目将以“大湾区文旅周边”为名,探索开发各景点自有自营的文化产品。以市场需求为主,借助校内全域旅游电子商务教学实训中心进行在线销售,品类包括特色书画、传统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都市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这种模式逐步让协同“双创”孵化的创新创业成果接受真实市场的检验、评测,完成创新创业实训闭环,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模式。
由此可见,该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3 个方面:
第一,从平台自身而言,该项目是一个师生协同共育的“双创”项目平台。不仅以“互联网+自驾游”的思维,提出通过 APP 用户短视频、图文攻略、游记分享等功能构筑高频率互动兴趣社群,获得用户沉淀场景。而且,平台后期的开放性体现在后期景点或商家入驻以实现特色产品、工艺品、生态农产品等销售。
第二,从”双创”孵化的角度而言,师生协同的路径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良性循环。融合知识体系,搭建项目引领、资源汇聚、课程学习、创业育成的四大平台,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第三,该平台既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能提升农户的经营意识,最终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同时,主题专区等栏目也有助于贯彻国家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广红色精品线路、振兴革命老区。
觅景自驾游项目构建了师生协同“双创”体系,贯彻了“十四五”以科技与文化为主动能的规划指导,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新模式、新思维以及新契机完善商业模式。期望在未来,越来越多高校能以此为蓝本,为湾区深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以空间整合的思维赋予旅游资源新的生命力与内涵,活化文化元素。同时,以整合营销的形式构建社交场景,让自驾游用户更好地沉浸于APP 的使用,实现旅游产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