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晨,王 柯 Chen Chen & Wang Ke
(1.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2.金陵科技学院动漫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黄金实质上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金属。”(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语)它珍贵稀有,历史上充分发挥了装饰与通货功能。“Art Deco”(装饰艺术)是二十世纪一零至三零年代盛行于欧美的一种融合多元文化的设计运动,它通过几何图形和新技术、新材料赞美现代工业文明,又采用贵重材料和异域图符表达永恒、富贵与奢华。两个看似无甚关联的事物,在近现代设计史及当代中国复兴Art Deco风格的时代背景下,却擦出奇异的火花。
通过分类整理相关文献,比较金饰艺术和Art Deco风格的图像资料,笔者发现目前关于二者的研究贡献主要为:一、金饰艺术方面。从历时性角度系统梳理金器源流、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从名物学入手还原金器造物细节,揭示其背后的工艺美术脉络和社会生活史;基于黄金工艺的文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提出金饰产品的造型元素创新、材质工艺创新和系列化开发设计等三个层面的创新设计策略。二、Art Deco风格方面。回归东风西渐历史语境,深入解读Art Deco风格视域下的“中国风”所折射出的文化误读现象;由Art Deco对现代技术和消费社会的回应,洞悉Art Deco风格的商业化本质。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当前似乎未有文献,围绕二者关系做专题研究;关于金饰艺术在Art Deco风格中的设计特点,似乎也未有充分论述。
笔者认为:金饰和Art Deco风格不论在设计特点、艺术表现还是审美内涵、文化诉求等方面均存在内在关联,这就使得近代与当代Art Deco风格作品中金饰的出镜率颇高,甚至到了无金饰则不能充分表达Art Deco风格的程度。基于此,拟研究金饰同Art Deco风格的关系以及在近代与当代Art Deco风格中的设计表现,旨在从材质特性与文化内涵等方面拓展Art Deco风格的研究视域,深化当代设计实践中关于主题、风格与材质适配关系的专题研究。
■图1 高贵、神圣的金饰艺术;左:乌尔王陵出土的牛头竖琴(纪元前2600年-纪元前2500年);右:阿姆利则大金庙(1601年)
■图2 早期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Art Deco风格的比较;左:古埃及样式的美国好莱坞观众厅(1922年);右:大西洋船舶公司海报(1931年)
■图3 南京金线金箔总厂文创茶具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金”部记载:“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薶不生衣,百练不轻,从革不违。”由此可见“金”的三重特性:
首先,“五色金也。黄为之长”,说明“金”为各种含金矿物的统称,其中,开采金矿的首选对象黄金最为罕见。据说一吨矿石只含几克金,如果一立方米沙含金零点几克,就已具备开采价值。加上古代的金矿开采、冶炼、黄金提纯技术发展较缓慢,更使得黄金为诸“金”中以稀为贵的代表。文章所涉金饰主要指以提纯的黄金或金合金进行装饰[1]。
其二,“久薶不生衣,百练不轻”,可见黄金化学属性非常稳定。考古发掘证实,几乎所有墓葬中的黄金制品重见天日后依然熠熠生辉。曾经发掘纪元前4000年高拉遗址的考古学家记录:“整个地面似乎被腐蚀的铜染成绿色,或者因金器的埋入而隐约闪着光”[2]。
其三,“从革不违”,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可铸性且易于磨损,在硬度、传导性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对变化的条件有较强应激反应。黄金的摩氏硬度(HM)约2.5~3级,在外力作用下易延展变形。实验证明,0.5克金可以拉成160米长的金丝;金条经十二道工序打制成的金箔,可以薄如蝉翼、软似绸缎,1万张金箔只有1毫米厚,1千克金箔可以铺展530平方米。此外,作为热、电良导体,金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设备与电器配件中。例如,早在昭和十一年(1936年),日本的福田金属箔粉工业株式会社,已运用电解法生产金属粉,金箔粉被应用于电视机、手机、手提电脑的基本零件上[3](表1)。
表1 黄金物理特性
基于上述材质特性,黄金被赋予多重文化内涵和审美取向。
首先,由于黄金耐腐蚀,不与水和氧反应也不和酸碱作用,化学性能非常稳定,因此,黄金被赋予永恒、历久弥新的审美内涵,由此衍生出“炼制药用金银,服之求长生不老”的古代炼丹“产业”,也强化了金银制品助力永生的价值取向。如《太平御览》引《唐书》说:“汉代方士及刘安等皆学术,唯苦黄白不成,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4]。基于黄金这一化学特性,古人发现“真金不怕火炼”,因此,黄金又同真实、美好的品性与情感相比附,所谓“情比金坚”“金石之交”“璞玉浑金”是也。
其二,由于黄金常以细微颗粒存在于沙子或矿石中,金、沙比重差异悬殊,导致沙里淘金倍加艰辛,因此珍稀的黄金被赋予富丽、华贵的审美取向。刘禹锡有言:“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揭示了金饰品的来之不易及其崇富尚奢的受众群。从先秦时代始,黄金就被用以装饰青铜器和漆器等贵族用品与礼器,以示社会等级;秦汉之后,金饰摆脱青铜工艺的束缚而自成一体,用来制作饮食器皿,满足宫禁之内的奢侈生活需求,或制作印玺,以示持有者的财富积累和权利欲望;隋唐以降迎来金饰艺术巅峰,一方面,皇室和中央金银作坊生产高质量金银制品,满足皇室需求,另一方面,地方官府和私人作坊迅猛发展,促使金银制品走向平民,豪奢富丽的唐代气象因此形成。
其三,与古代中国金饰主要服务于皇室显贵以彰显皇权专制和财力不同,两河流域、古地中海与南亚次大陆等区域不乏以黄金装饰神像或宗教建筑的现象,以此表达高贵、神圣的审美内涵。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乌尔王陵出土了树枝上有带翅山羊的黄金神树;黎巴嫩比布鲁斯城的方尖碑神庙和院落立石群中发现了贴金箔的青铜像;15世纪锡克教派兴起于旁遮普,印度的阿姆利则成了锡克教圣地,所造金庙规模宏大,庙顶以金箔包裹,庙门与圆形寺顶贴满金箔、金光璀璨,被信徒奉为“上帝之殿”(图1)。
诞生于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从其成因与文化诉求来看呈现古今交织、多元折衷的特质。
首先,战后经济和文化复苏,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新技术的发展。为了展现欧洲工业生产成就,聚焦工业生产环境下现代人的审美与时代精神,巴黎1925年举办了“国际装饰与工业艺术博览会”,旨在将工业美学与装饰艺术结合,展现新时代作品的时尚感与现代艺术精神。与此同时,这场博览会本身及装饰艺术运动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法国政府所采用的商业性展会推介形式,因此,注定了装饰艺术运动从其诞生伊始,就具有普适性的商业价值和多元包容的形式。王敏认为,装饰艺术运动通过“极力展现新技术与新材料背景下的新生活方式及时尚物品”,对接炫耀性消费的商业目的。炫耀性消费“被用于描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富裕阶层所特有的消费行为”[5],在其助推下,装饰艺术运动蓬勃发展,成为彰显财富、分化社会阶层的文化载体。
其二,殖民主义的持续推进与欧洲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让亚、非、南美原始艺术和古代艺术播布欧美,它们与欧洲古典审美迥然不同的艺术表现,丰富了现代艺术语言,也为Art Deco的多样叙写创造了可能。此外,艺术的共通性,让一些艺术家与设计师发现这些原始艺术、古代艺术同现代工业并非水火不容。当时的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与奥赞方(Maison Ozenfant)探索直觉与理性、眼睛与头脑、个体与普遍这几组对立概念之间的关系,发现古远的艺术、古典主义永恒持久的品质及清晰结构,同现代工程学的几何形式与标准化生产模式,跨越时空相契合。这为Art Deco返回历史、汲取异域文化符号,传承古典主义品质,寻求与现代工业美学的折衷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上述文化诉求,Art Deco风格藉由手工艺挖掘材质的丰富表现力,延续闲散、浪漫的贵族生活趣味,又借助机械化生产扩大现代设计的销售市场,促进现代艺术向商业领域进军,最终呈现出趋于几何但不囿于对称,趋于直线但不反对曲线,崇尚有机纹样又受到无机图形影响的设计特征。
从历时性角度来看,伴随自然主义与现代工业美学,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此消彼长,Art Deco风格也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一、早期的Art Deco风格多采用奢华的金属材质、明艳的色彩与充满异国情调的装饰素材,装点各类物品和空间环境,彰显贵族化审美取向,服务富裕、有闲阶层的炫耀性消费需求[6];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Art Deco则弘扬新材料与新技术,去古典化的倾向使得此时的Art Deco风格藉由简洁、现代的装饰图符,充满工业社会特质的金、黑、灰、白无彩色系,以及金属、混凝土、玻璃等材质,诠释现代都市生活方式,满足大众消费需求[7](图2)。
通过分析金饰艺术与Art Deco风格的文化内涵、审美诉求、材质特性与设计特征,可以发现二者存在相适关系。具体表现为:一、金饰华贵、神圣、永恒的审美内涵,同Art Deco传承的永恒持久、贵族化的古典艺术品质相适配;二、金饰传递出的奢侈、浪漫情调,同Art Deco风格服务于有闲、富裕阶层的炫耀性消费行为相契合;三、金饰易变的机械性能、多元化的加工工艺、光芒四射的材质意象以及较强应激性的物理特性,同Art Deco歌颂工业社会的强大生产力、震慑人心的光电能量以及将人类潜能解放出来的自由精神相共鸣[8];四、金饰宜古宜今的多面特质,同Art Deco风格古今兼容、包容异域文化的多元折衷性相和谐。基于此,金饰在时而时尚、时而古雅,又兼容手工艺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Art Deco风格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表2)。
表2 金饰艺术同Art Deco风格的关联
利用黄金或金合金易延展、变形以及金合金机械性能的可调特性,近代Art Deco风格作品中的金饰多呈现小块点缀、局部勾勒或满饰等形式。由于二十世纪一零至三零年代,尚未通过改变金属杂质的厚度和存在状态来改变黄金色泽,如在天然金表面覆盖一层铁氧化物薄膜,可呈现褐色、深褐色、黑色;细粒分散金为深红色或暗紫色。因此,当时Art Deco风格作品中的金饰艺术,一般为较统一的黄色调,而少有多色金饰。在此,从装饰部位和工艺手法两个方面,探讨金饰在近代Art Deco风格中的设计特点。
4.2.1 装饰部位
金饰分布情况主要有三种:
其一,分布于边缘或结构衔接部位。例如:1927年梦宝星珠宝公司设计的玉石镶嵌手链,主体部分由玉石、天青石和珊瑚组成,但边缘和搭扣部位则镀金装饰,该手链五彩斑斓且材质结合丰富。座落于上海外滩的沙逊大厦,1929年落成。受到美国东部Art Deco风格摩天大楼的影响,它从外立面到室内设计均采用强有力的竖向线条、收分如金字塔的顶部与抽象几何形装饰母题。室内空间用色大胆,草绿、金、白为主色调,金属雕花大门、大理石地面、铁艺栏杆与金漆勾边顶棚焕发富丽堂皇的色彩。以室内某墙饰为例,墙、顶交界部位修饰金漆,模仿中国传统建筑上的额枋彩画,红色的枋心与金色的箍头、藻头相映成趣、色彩明艳;除踢脚线外,墙面被古典拱券形式的灰色石材饰带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饰带以内又以金漆相延勾勒。这种在边沿与结构转折处饰金的装饰手法,可以营构出高雅、耀眼的古典贵族气质,又不失简洁大气的时代精神[9]。
其二,存在于图案本体。例如:1925年来自法国的两款垂饰,其中一款由象牙、金、丝带组成。象牙垂饰整体为泪滴形,上部镂空、中间嵌饰一枚绿松石,内外两圈联珠金饰及下部三道弧线型金饰,将绿松石和盘托出。在此,金饰艺术丰富了图案,成为图案的组成部分,突显了图案中心的绿松石。
其三,分布于整个面板。同为1925年的法国垂饰,另一款采用搪瓷、金材质。底板上几乎满工金饰,少量的红、墨绿、浅绿搪瓷料同金饰组构为山坡绿植风光。与第一款象牙垂饰相比,由于这款搪瓷垂饰上的金饰满布主体面板,因此,更显金光熠熠、奢华激进,杜森贝利(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所谓“炫耀性效应”[10]也就更加强烈,换言之,富庶阶层的“土豪气”呼之欲出[11]。与之异曲同工,上世纪二十年代法国鲍·普华特(Bob Pwart)设计的着漆双人床,也用金漆修饰整块床板和床头柜,质感细腻光滑、色彩华丽,刺激了当时上流阶层的奢侈消费欲望[12](表3)。
表3 近代Art Deco风格作品中常见的金饰部位
4.2.2 工艺手法
历史上的金饰工艺在近代Art Deco风格的作品中基本被沿用,其中,常见金饰工艺为贴金、镀金、包金、鎏金、掐丝、焊缀金珠、编累与描金等。
从工艺过程和艺术表现来说,贴金、镀金、包金、鎏金具有较高相似度,即经由黏贴、电镀、包贴、烘烤等制作成的装饰,均紧密贴合、附着于载体表面[13];焊缀金珠与编累均基于掐丝工艺而成,拥有较强的工艺关联度,且装饰一般突出载体、独立成形;描金则是析出金粉再描画而成,且与漆器、木器、纸本、绢本的结合度更高[14]。基于此,笔者将“贴金、镀金、包金、鎏金”,以及“掐丝、焊缀金珠、编累”各归为一类,而将描金工艺单列一类(表4)。
表4 常见金饰工艺的装饰对象与技法简述
其一,贴金、镀金、包金、鎏金。例如:1911年法国时尚设计师保罗·布瓦列特(Paul Poiret)的罗西纳香水公司,推出一款富有中国特色的香水及香水瓶,该瓶体借鉴中国鼻烟壶造型,蓝玻璃瓶盖下沿可能采用了鎏金工艺,即将金和水银(汞)合成为金汞漆,并涂抹在器物上,之后烘烤使汞蒸发掉,金附着于器物表面。该鼻烟壶瓶盖部位鎏金之后,黄蓝对比、明艳高贵,而半透明瓶体上的黑色商标处设计了镀金的中国小篆字华夜,以呼应“中国之夜”香水命名[15]。所谓镀金,即采用电镀方法,在器物表面镀上一层黄金。
其二,掐丝、焊缀金珠、编累。例如:某Art Deco风格珠宝耳坠,整体采用标志性的叠级造型,耳坠下缘嵌饰正三角形绿色宝石。虽然通体镀金,但其上呈渐变构成的圆珠则采用了焊缀金珠工艺,即将金片剪成线、切成段,加热后熔聚成粒,制成的金珠可焊可粘。由此,似乎辉映了赫赫有名的萨珊波斯联珠纹。1920年英国的刺绣晚装手提袋,是Art Deco风格汲取东方艺术,彰显异国情调,满足消费者猎奇心理的物证[16]。其上精美的刺绣花卉纹样与动物图像共生,华美的丝绸与皮革结合,再附上金丝编累的包带,充分映射了Art Deco风格“超越民族、历史时空的局限,……凝聚着中国传统手工艺独特的文化价值”[17]。金丝编累是将金银丝盘曲、编成辫股或网状组织,再焊接成平面或立体图案的工艺,可用来制作项链。这里的金丝编累工艺既强化了该手提袋面料、材质的对比关系,也展现了这一古老工艺的庄重与富贵。
其三,描金,即:将金溶于汞和盐类溶液中,再将溶液加热蒸发掉,得到金粉,之后用金粉描绘装饰、画图、抄经文。例如:1935年竣工的南京大华大戏院,由杨廷宝主持设计。入口压低出挑的宽大雨蓬采用流线造型,串堂内12根大红圆柱支撑“口”字型空间,形成内院回廊式格局。空间内饰多处采用描金工艺,如,大红圆柱柱头有绿地描金缠枝花卉与拐子纹图案,二层回廊顶部有绿地描金勾边的流线型跌级装饰带,随柱头起伏的曲线跌级顶棚线脚也以描金工艺勾勒。红、绿、金、黑共存一室的强对比色彩关系,以及夸大中国传统装饰的动机,均呈现了这一豪华影院作为造梦空间的设计主旨及其商业、娱乐价值,满足了当时的富裕阶层奢侈化、浪漫化的炫耀性消费心理。其中,贯穿始终的描金工艺点亮了Art Deco风格背后这一时代精神与时尚审美(表5)。
表5 近代Art Deco风格作品中常见的金饰工艺
受制于等级制度与黄金的稀有性,古代金饰主要服务于皇室贵族与宗教活动,凡人不得享有,应用面并不广。二十世纪初,工业社会土壤中诞生的装饰艺术运动,乘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经济富庶、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时尚消费浪潮的东风,将金饰艺术散播于面向大众的消费市场。金饰宜古宜今的特点同Art Deco风格的设计主张相契合,促使金饰艺术走下神坛,服务现代都市新贵,引领大众生活品位与审美诉求。
经典永流传。当代中国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民走向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使得Art Deco风格在国内设计界再度兴起、升温。它以其人情化与机械化结合,手工艺与工业化结合,以及多元文化折衷的风格定位,受到现代都市大众的欢迎。与之相随,金饰艺术在今日中国的Art Deco风格作品中也再度闪耀。在此,以南京金线金箔总厂主创的金饰文创产品为例,管窥金饰在当今国内Art Deco风格中的应用情况[18-19]。
南京金线金箔总厂是国家级非遗“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的唯一项目保护与管理单位,该厂生产的“龙凤牌”金箔被南京市政府连续五年命名为“南京市名牌产品”“南京市著名商标”,并于2007年获得“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金箔厂长期致力于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近年来,同高校研究团队、企业从业者跨界合作技艺传承与文创研发工作。通过将金箔与其他产品结合设计,拓展金箔应用面,延展金箔产业链,扭转南京金箔行业始终停留在低端制造层面的现状问题。
这款金箔文创茶具由“龙凤牌”金箔与日用饮食器结合设计而成。茶具细分为碗、盏、罐三个物件,整体为白釉瓷材质,莹洁温润有如宋瓷风范,局部堆塑花瓣装饰与盖钮,镂空套方窗格。为了调和温雅的古典特质以适应大众的现代审美诉求,首先,设计者采用局部鎏金工艺,使得抛光的金饰与白瓷的亚光质感形成鲜明对比,让典雅的茶具萌动出时尚感。其二,在装饰部位方面,为避免满工金饰艳俗有余而典雅不足,本品采用金饰点缀图案和金饰勾勒器物边缘与结构衔接处的方式。如:通过金饰点缀花瓣边缘、花苞、花枝与窗棂窗框,一幅“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图景便跃然壁上。此外,茶罐盖钮饰金,口沿饰以金箍,是为“扣器”,清晰地标示出器形结构,从而,将西方的结构理性精神融入含蓄静穆的东方审美中,也迎合了Art Deco风格崇尚金属色系又包容东方文化的设计理念(图3)。
拥有悠久历史的金饰艺术,时隔约五千多年后同装饰艺术运动汇合,在Art Deco风格中绚烂绽放。可以说,金饰艺术是演绎Art Deco风格的主角。
在文化内涵方面,金饰艺术宜古宜今的多面特质,高贵、神圣、永恒的审美内涵,同Art Deco风格包容异质文化的多元折衷性,传承永恒持久、贵族化的古典品质相共鸣;在设计表达方面,金饰易变的机械性能、多元化的工艺形式、璀璨的质感及其传达出的奢侈、浪漫情调,同Art Deco风格使用现代金属材料,歌颂工业社会的速度与力量,满足有闲阶层的炫耀性消费行为相适配。在设计应用中,金饰艺术主要以勾勒对象边框、结构衔接处,以及点缀装饰图案的形式出现,少数为满工设计;多采用局部鎏金、镀金、描金工艺,或用焊缀金珠、金丝编累装点日用品、服饰、建筑和家具。此外,通过当代Art Deco风格中金饰的设计应用研究,也可验证设计实践环节的一种“三位一体”关系:确定设计主题、拟定设计风格、匹配相适的材料——合成理想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