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静宇,李 杰,唐引引 ,李 强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肺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2)
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所引起。抗病毒治疗——鸡尾酒疗法是目前国际上针对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在疾病早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降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1-2]。该疗法虽然能够有效限制病毒的复制,但是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副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方面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且对艾滋病并发症的治疗也有不错的效果。仲景经方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药专力宏的特点,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化裁变化能够极大改善艾滋病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4]。笔者对近年来经方治疗艾滋病并发症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经方辨证论治艾滋病并发症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收集中国知网(CNKI)1990年1月—2020年12月发表的中医经方治疗HIV/AIDS/艾滋病并发症的文献,并将文献中相关信息录入数据库。
1.2.1 筛选标准
所有入选文献要有完整的理法方药,其中证型、方剂不完整的不录入数据库,中医证型名称按照《中医诊断学》[5]证型标准进行统计。
1.2.2 病名统计
并发症病名按照《中医内科学》[6]的病名进行统计,西医学病名按照其对应的中医学病名进行统一归类。
1.2.3 方剂统计
一个中医证型附一首以上方剂的按照多个方剂统计;一首方剂附加用药加减的按照一个方剂录入。
1.2.4 药物整理
将文献所记载方剂中的中药及其加减用药录入数据库;中成药按照药物说明书中的药物组成进行统计;中药名称的统一以及功能强弱分类按照《中药学》[7]和《中药大辞典》[8]所载标准进行统计。
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对病名、证型、方剂和药物频数分布进行统计处理[9]。
共入选39篇文献,统计出21个艾滋病并发症,其中腹泻、咳嗽、口疮和发热是艾滋病常见并发症,共占63.3%。见表1。
表1 艾滋病并发症频次表
共得到中医证型18个,其中湿热内蕴、寒热错杂、脾胃不和、脾肾阳虚为常见证型,共占54.8%。将这些证型按照虚证、实证划分,发现虚证和实证比例各半,但虚证相对多一些。见表2。
表2 艾滋病并发症中医证型频次表
共得到32首方剂,其中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小柴胡汤、防己黄芪汤、真武汤、理中汤等出现的频率较多。见表3。
表3 艾滋病并发症方剂频次表
共得到147味中药,其中频率大于2%的中药12种,出现频次共357次,总比例为50.9%。前12味中药用药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甘草53次、半夏44次、黄芩41次、党参35次、干姜34次、黄连33次、大枣31次、白术22次、白芍19次、柴胡16次、生姜15次、茯苓14次。将147味中药《中药学》[7]进行药物类别归类,结果见表4。
表4 艾滋病并发症药物总类别频次表
中医经方即张仲景的医经之方,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200多首方剂的总体概括。经方是中华民族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总结,其临床实用价值和教学示范价值意义重大[10]。艾滋病是20世纪新出现的疾病,病情复杂,传染性强,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多脏器、多系统的损害[11]。
本研究查阅了近20年发表的运用经方对艾滋病并发症辨证论治的文献,对经方治疗艾滋病并发症的证型、方剂、中药规律进行总结探讨,结果发现:在艾滋病的并发症中,腹泻排在第一位,频次为19次,占24.1%;咳嗽排在第二位,频次12次,占15.2%,可见腹泻和咳嗽是艾滋病最主要的并发症。在艾滋病并发症中,消化系统疾病是最常见的并发症[12]。HIV病毒直接损伤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机体正气亏虚,脾阳受损,寒湿阻滞,运化失常;又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供养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而艾滋病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其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弱,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遂成腹泻[13-15],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肺部感染是艾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其病机大多是感受六淫邪气后加上素体气虚,导致肺部宣降功能失常[16]。由于感受六淫邪气不同,外加患者正气亏虚不同,因此,患者的咳嗽也有不同证候之别,如:痰热壅肺、水湿内停等主要以邪实为主;久咳久喘者主要以肺、脾、肾气虚为主,用药上也多以扶正气为主[17-18]。
所选39篇文献共得到方剂32首,频次较多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小柴胡汤、防己黄芪汤、真武汤、理中汤和小青龙汤,共占63.3%,其中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两个经方占总统计量的1/3。半夏泻心汤为仲景治疗太阳病兼变证之痞证,病机属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19]。大多数患者进入艾滋期或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时,免疫功能越来越差,腹泻成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中医辨证多属虚证,正是由于正气的极度虚弱更易导致外邪侵袭,使病机表现出本虚标实的真相[20]。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是既要扶正固本又要祛除外邪的标实[21],而半夏泻心汤的特点正是补益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因此,对于腹泻患者这种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半夏泻心汤是首选方。
顽固性口腔溃疡和真菌性食管炎都属于中医学“口疮”范畴,而口疮是艾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2]。本研究发现,口疮占据艾滋病并发症的前三名。艾滋病口疮的病机为脾虚湿热,以湿为主。脾虚生湿,日久湿而化热,湿热互结,阻遏中焦,湿热上蒸,继而出现腹胀、纳呆、发热、口腔黏膜有凝乳状白色伪膜或斑点的症状。本次研究统计分析发现,艾滋病口疮治疗常用方剂为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源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治疗虚痞利和狐惑病之主方。该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辛开苦降,是治疗中焦寒热错杂和湿热蕴阻中焦的经典方。艾滋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特别是在无症状期阶段,机体免疫力下降,风寒邪易侵入体内,极易导致感冒发热[23]。小柴胡汤是现代临床运用最为广泛的经方之一,用于治疗发热性疾病,具有很好的解热效果,在《伤寒论》中治疗往来寒热、呕而发热、头痛发热、发潮热、瘥后复发热、热入血室寒热交作如疟等。
综上所述,经方治疗艾滋病并发症能够缓解症状,纠正并发症,因其灵活多变、疗效卓越受到临床重视和肯定[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