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列成
摘 要: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之间存在广泛的商品贸易,西域地区为中原提供各类宝石、毛织品等,中原为西域提供丝绸、漆器、竹制品、乐器、珍珠等。商周时期,在中原与西域的商品贸易过程中,西戎发挥着重要的中间人的作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对西戎各族的征伐加强了对中原与西域贸易的重要通道—河西地区的控制。其他各国开辟了川滇地区—印度—西域和中原—河套—甘青地区—西域这两条路线。技术层面上的特点则是,中原地区凭借自己深厚的技术实力可以对西域来的商品做本土化改进进行再生产,西域地区由于气候环境和生业方式的限制无法进行再生产。
关键词:先秦时期;中原;西域;商品贸易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4.035
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泛指我国西部的疆域,包括天山南部与北部地区、中亚、阿富汗、伊朗、印度,及至小亚细亚半岛、阿拉伯半岛;狭义的西域,则主要是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汉代之前,西域与中原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西域与中原物质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不断推动自身物质文化向前发展。
近年来,有关西域与中原地区之间物质文化交流的研究,多集中在汉唐之间,先秦时期则相对较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其一,先秦时期文献史料中关于西域的相关记载稀少,且较为模糊;其二,先秦时期西域与中原地区交流的實物遗存发现较少,分布相对分散。王炳华透过考古资料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西汉以前的西域和中原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整理①。钱伯泉以《穆天子传》为切入点,依据《穆天子传》所载及其相关文献论述了先秦时期丝绸之路的存在,并论述了战国时期因运输和买卖丝绸而形成的丝绸之路对中西物资交流的重要作用②。本文通过梳理先秦时期西域与中原地区商品贸易的出土遗物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之间商品贸易的特点进行初步探讨。
1 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的商品贸易
新疆地区和中原的商品贸易,不仅在先秦文献中有所反映,而且在新近考古发现中得到证实。中原从新疆地区交换得来的物品以宝石为主,如绿松石、蚀花肉红石髓珠、蜻蜓眼玻璃珠。绿松石是人类较早作为装饰品的一种矿物材料,不管在中原还是在西域都发现大量先秦时期的绿松石饰品和绿松石开采遗址。根据相关检测结果,中原地区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遗址、随州叶家山墓地等遗址出土的绿松石矿石原料主要来自秦岭东段以五处绿松石矿为主的陕、鄂、豫三省交界的成矿带,如竹山喇嘛洞、洛南辣子崖、郝县云盖寺和白河白龙洞③。新疆哈密地区发现了黑山岭、天湖东两处古绿松石矿遗址,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3300~2400年。黑山岭古绿松石矿遗址是目前新疆地区发现的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处古代采矿遗址,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早期绿松石矿业遗址群。遗址采矿模式为露天结合平巷道、竖井开采,坑口大多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以敞口式开挖为主,口大底小,围绕大型采矿坑还有若干小矿坑、选矿点遗迹。黑山岭遗址最大的一座矿坑,东西长80米,南北宽40米,面积约3200平方米,矿渣堆积最高处距地表达6米。遗址区东西长约7500米,南北宽约2500米,两次调查共发现矿坑、选矿点等遗迹近60处。新疆乃至西北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绿松石饰品应该来自这两个矿址,关于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绿松石矿石原料交流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玉石是中原与西域地区商品贸易最为大宗的物品。《史记》记载:“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和田玉是透闪石成分占比98%的玉石,昆仑山中和田玉矿料主要分布在平均海拔4000米之上的高山之上,从先秦时期的采矿水平来看开采难度太大,和田地区河流中的玉料容易开采,所以中国古代的和田玉多产于和田地区的白玉河和绿玉河。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所见的和田玉最早应该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且数量较少,而更多的玉料应产自甘肃西北部的马鬃山、马衔山、三危山的玉矿。目前所见到的商代玉器中,部分白色且透明度较高的玉器,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部分玉器,经初步检测,这些玉料可能是和田玉的子料。但根据近年的检测结果,这些玉器的原材料并非和田玉的子料,可能属于东部昆仑山脉的玉料④。公元前1000年左右,约西周时期,甘肃地区出现了马鬃山、三危山两处玉矿开采遗址。这些玉料呈油脂光泽、微透明—半透明、玉质较为细腻,折射率1.61~1.62,相对密度约2.95,属于透闪石玉。另外,部分古矿坑发现少量绿色蛇纹石玉⑤,旱峡玉矿遗址的玉料中玉质较好的样品透闪石含量在98%以上,马鬃山玉矿遗址的玉料中质好的样品中透闪石含量在95%以上。甘肃这两处玉矿遗址的玉料品质好,开采较为容易,开采面积大,应该是西周以后玉石主要产地。
2 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商品贸易的特点
2.1 西域与中原的商品贸易中西戎部落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地缘关系方面考虑,西域与中原地区之间还有甘青地区,先秦时期,西戎各部落长期在这一地区生活居住。夏商时期,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物质技术交流主要经过甘青地区的中转。特别是青铜冶炼技术和小麦、黍、粟的传播,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等,都发现了来自西域的青铜权杖头、小麦,又发现了来自中原地区的海贝及玉器加工技术。西周时期,周穆王通过征伐西部犬戎诸部,与西部戎族部落建立了一种较为稳定的朝贡关系。中原王朝与西戎的战争,使西戎各族西迁至今新疆东部地区,又加强了西戎与西域地区先民的联系。从出土器物看,新疆东部地区的青铜器与甘肃地区四坝文化的青铜器联系密切。⑥这种关系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新疆东部的蒙古人种增多,出现蒙古人种与欧洲人种混居的局面。考古工作者对五堡墓地的古代人类进行了mtDNA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3200年前哈密地区既存在蒙古人种又存在欧洲人种,从遗传学角度证明了这一时期人种的多元性。⑦对苏贝希墓地保存完好的19具人骨进行人类学测量研究:其中欧洲人种支系的13具,蒙古支系的3具,还有3具混合人种⑧。到春秋战国时期,戎族与西域的交流不断加深,甚至出现蒙古人种与古欧洲人种融合的现象。
2.2 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的商品贸易的路线多元
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商品贸易的路线不仅局限于张骞出使西域时开通的丝绸之路,笔者认为中原—西域的路线可能有三条:
其一,南方的川滇地区与印度的联系,进而将中原地区的商品传入西域地区。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讲述西域的见闻时提到,在大夏发现了来自属地的竹杖和蜀锦,即为从印度转口贸易而来。“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⑨当今新疆西部帕米尔高原地区所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个别墓葬中存有产自四川地区的竹梳和丝绸。西域与印度的喀喇昆仑山口是先秦时期中原、印度、西域三者贸易的重要通道。蚀花肉红石髓珠、蜻蜓眼玻璃珠通过喀喇昆仑山口从印度或者中亚地区进入西域,再通过西域与中原地区的河西走廊等进一步向中原传播。
其二,通过传统甘青地区的河西走廊,这条路线沿途有绿洲以及与中原文化早期有接触的居民,所以此路线较之其他两条路线最安全、路途最短。西域东部拥有丰富的优质玉石、绿松石以及马匹等产品,这些商品是西域与中原地区交易的主要商品,丝绸、珍珠、竹器、漆器等中原地区的商品也主要发现于新疆的中东部。所以甘青地区的河西走廊是沟通中原与西域的主要通道。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西戎进行大大小小的战争,直至秦穆公时期先后征伐陇西緜诸之戎、绲戎、翟戎、獂戎取得胜利。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穆公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⑩。秦霸西戎加强了对河西地区的控制,由此垄断了中原与西域商品贸易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即河西走廊—玉门关,形成“此代马胡驹不东,而昆山之玉不出也”k的局面。同时,秦国在与西域的贸易过程中获得了巨大利益,这一时期秦国出现了因与西域通商而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如乌氏倮、桥姚等。“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其绘物,閒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l“塞之斥也,唯桥姚以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m位于阿尔泰山区的巴泽雷克墓地,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其中3号墓和5号墓年代约为公元前5世纪,都出土了来自中国的丝织品。巴泽雷克5号墓地出土的丝绸最为精美,宽约43厘米,其上刺绣花草凤鸟雉翟纹,用翱辫绣法刺绣的纹样,其凤鸟雉翟或立于花枝上做鸣叫回顾状,或飞跃于花草之间做对称构成。这种花草凤鸟纹是春秋时期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吴楚地区的服饰纹样。巴泽雷克6号墓地发现了一面铜镜,直径11.5厘米,素卷边缘,方形纽座弦纽,镜背纹饰以羽状纹为地纹四周为四个山字纹,是一面秦式镜的变体,同样形制的铜镜在阿尔泰西麓的墓葬中也发现了一面n。笔者认为,巴泽雷克古墓出土的中原王朝的丝绸和铜镜都是秦国与西域贸易的结果。
其三,《穆天子传》记载的周穆王西行的路线,即自洛邑沿太行山脉过雁门关,绕河套北部,然后折向西南,经过甘青地区最终到达西域。当今学界主要观点认为,《穆天子传》的成书年代是战国时期,那这条路线的形成时间应不晚于战国。这条路线路途艰险,中途经过的河套地区是北方狄人活动频繁的区域。《战国策·赵策》中记载:“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危其北,则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今鲁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于燕之唐、曲吾。”o但当时秦国强大,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控制和影响也不断加强,中原地区的其他国家为了到达西域地区,开辟了这条路线以绕开强大的秦国。
2.3 中原的技术吸收转化能力比西域强
在西域发现的先秦时期中原的丝绸、竹制品、珍珠、漆器、海贝及铜贝等完全是以商品的形式流通的,如丝绸所需要的养蚕缫丝技术,直至公元二三世纪,西域地区的先民才完全掌握。p来自西域的玉石、绿松石也以原材料的形式交换至中原,再用中原的玉石加工技术加工成成品。备受中原地区上层贵族喜爱的蜻蜓眼玻璃珠,最开始也是从西域引进成品,但战国早期中原地区不仅引进西方的镶嵌玻璃珠,而且经过消化和吸收后,与陶器烧制技术相结合,发明了铅钡酸盐玻璃和钾钙酸盐玻璃。q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中原地区对于玉石、蜻蜓眼玻璃珠等这些奢侈品的需求更强,本土的玉器加工技术和陶器制作技术源远流长,具有厚重的底蕴,所以一旦某一实物的生产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后,这些产品的材料、形制、装饰都出现本土化的倾向。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竹制品、珍珠、海贝等原材料所需要的生长条件在西域地区并不满足,无法生产。先秦时期西域先民无论上层贵族还是下层平民,都需要逐水草而居。丝绸、漆器等虽然精美轻便但十分脆弱的产品,不适应西域先民主要从事的游牧经济的生业方式。从考古资料上看,西域地区出土的丝织品很少有衣服、鞋子,多被制成鞍褥、工具包(锦囊)等工具性的产品。“(匈奴)其得汉缯絮,以驰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旃裘之完善也。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r这段《史记》中记载的关于匈奴在获得汉王朝的丝绸以及粮食后的处置方式,可从侧面体现出这种不适用性。
3 结语
从夏商时期开始,中原与西域地区就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但这一时期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丝绸之路并未真正形成,中国北方的欧亚草原即“半月形地带”是中原地区与西方各大文明交流的主要通道。s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商周时期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玉石之路”并未到达西域的和阗地区,笔者认为其起点应该在西域东部,理由是位于甘肃的马鬃山、三危山的玉矿遗址和哈密地区的黑山岭、天湖东绿松石矿遗址等能提供充足且优质的玉石和绿松石原材料。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居民对美玉的向往,成为中原与西域商品贸易的重要动力。西周中后期至战国时期,中原与西域的商品贸易越来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甘青地区的西戎部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中原与西域进行商品贸易的中间人,又控制着中原与西域商品贸易的重要资源—玉石。中原在与西域进行商品贸易后,能依靠自身深厚的技术基础,将技术进行本土化改进创新;而西域的气候环境和生业方式,使其无法再生产来自中原地区的商品。总之,通过商品贸易这种双边的物质文化互动。中原人民与西域人民有了初步的接触,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王炳华.西汉以前新疆和中原地区历史关系考索[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19-29.
②钱伯泉.从《穆天子传》看先秦时期的丝绸之路及其物资交流[J].丝绸之路,2020(1):42-48.
③张登毅.中原先秦绿松石制品产源探索[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6.
④徐琳.中国古代玉料来源的多元一体化进程[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2):99.
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考古调查报告[J].考古与文物,2019(4):20-21.
⑥潜伟,孙淑云,韩汝玢,等.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J].文物,2001(6):79-89.
⑦何慧琴,金建中,许淳,等.3200年前中国新疆哈密古人骨的mtDNA多态性研究[J].人类学报,2003(4):329-337.
⑧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地区博物馆.新疆都善县苏贝希遗址及墓地[J].考古,2002(6):57.
⑨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3:3166.
⑩司马迁.史记:秦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3:194.
k刘向.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12:512.
l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3:3260.
m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3:3280.
nС.И.鲁金科,潘孟陶.论中国与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J].考古学报,1957(2):39.
o刘向.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12:512.
p贾应逸.新疆丝织技艺的起源及其特点[J].考古,1985(2):181.
q李青会,周虹志,黄教珍,等.一批中国古代镶嵌玻璃珠化学成分的检测报告[J].江汉考古,2005(4):85.
r司马迁.史記: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3:3166.
s杨建华,邵会秋.匈奴联盟与丝绸之路的孕育过程—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文化交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15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