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

2022-04-20 18:13陈海贤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2年4期
关键词:步子大象张力

【内容简介】

如何养成一个新习惯?

如何让心智变得更成熟?

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如何走出人生的艰难时刻?

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什么不同的使命?

……

破解这些难题,心理学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线索。

陈海贤博士把自己13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和思考,结合多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从行为、思维、关系、瓶颈期和人生地图这5个层面出发,给你一套实现人生突破的系统方法。

书里不打鸡血,不灌鸡汤,而是提供一系列改变与发展的实用工具,直击人生的种种问题。帮你创造更满意的人生,成就了不起的自己。

小步子原理

有这样一个大象和骑象人的比喻:大象就像是我们的情感,骑象人就像是我们的理智。

通常我们所说的改变,是骑象人指挥大象,去他想要去的地方。但是,很多时候,大象也会劝说骑象人,让他相信,改变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

也就是说,我们的情感也会诱导理智,让我们停留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无法做出改变。

那么,有没有办法克服这种阻力,让大象顺利迈开步伐呢?

我想教你一个能够有效推动改变的方法,这也是行为改变的第二个原则——小步子原理。

奇迹提问:迈开第一步

“小步子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让每一次的小成功,成为下一次改变的基础。

小成功能够让大象体会到改变的好处,也会塑造一种希望感,让大象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并促使大象不断迈开步伐。

可问题是,成功总是在行动之后。我们要先有行动,才可能获得好结果。怎么才能让大象迈开第一步呢?今天我们介绍一种方法,叫“奇迹提问”。

我有个来访者,已经大四了,他需要在最后一学期修完4门课才能毕业,否则的话,就会被退学。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他却每天窝在宿舍打网游,几乎不出门。

他是村里第一个名牌大学生,村里人劝自己孩子好好读书的时候,都会以他为榜样。

他家里并不富裕,他很清楚自己顺利毕业参加工作对这个家庭的意义。可是,就是因为这种压力,让他提不起精神好好看书备考了。

谈到马上要到来的考试时,他说他已经想明白了,毕不毕业也无所谓,毕不了业大不了去干体力活,有口饭吃就行。

你知道他这么说的时候,当然并不是真的无所谓,而是大象畏惧压力,迈不开步伐,逐渐对改变失去信心了。

有一天我就问他:“假如奇迹出现了,你真的顺利毕业了。会发生什么呢?”

他摇摇头,说不想去想这些没意义的事。

请你注意,不去想可能的改变,这也是大象保护自己的方式,是防止自己失望。

可我坚持说:“没关系,只是想想嘛。”

他慢慢开始想了,说可能会去家乡的省会城市找个工作,如果找不到,就回高中母校当老师,毕竟高中解题的技巧还在。

说到这里,他脸上就开始有光了,也许是回想起了在高中当学霸的时光。

我就继续问:“好啊,现在来想一想,如果你已经顺利毕业了,你真的做到了。回顾这个过程,你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那我至少要让自己的作息正常起来,要按时去食堂吃饭吧。”

我说:“好,那你能做到吗?”

在改变的过程中,你往前看和往回看,所看到的东西经常会不一样。

往前看,你会看到困难;往回看,你会看到方法和路径。

当你假设好的结果已经发生了,再往回看的时候,你其实已经绕开了大象的防御机制。

大象不会再去思考这件事是怎么不可能,它的困难在哪里,而只会思考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这时候,你会更清楚,大象的第一步该怎么走。

在这个咨询里,我们没有讨论怎么去学习,怎么通过考试,这些任务都会吓坏大象,让大象不敢迈出步伐。

我们所讨论的,仅仅是按时去食堂吃饭。这是来访者能做的事,也是他有信心做的事。

所以,“奇迹提问”带来了改变的第一小步。这样的改变虽然微小,但对来访者却是非常有帮助的。

每天按时去食堂吃饭,就是针对他心理免疫系统的小小的一步。

他真的去做了。最开始小心翼翼地,生怕被别人看到。

第二天打饭的时候,还真遇到一个同学,那个同学很热心,问起了他的情况,他犹豫了一下,就说了。

也许是出于好意,那个同学就跟他说:“我现在在考GRE,也很孤独,我很需要一个人提醒我早起。这样,我们相互提醒,一起约吃早飯怎么样?”

他答应了。后来,他们就开始一起上自习,他的状态慢慢好了起来。

所以,有时候改变就是这样,它像是一副多米诺骨牌。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推动改变的那块牌,找到第一个小小的改变,并把它推倒。

用“奇迹提问”的方法,找到第一个小小的改变,并让它实现,这种策略就叫作“小步子原理”。

记住,改变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去和你心中的大象正面对抗,你需要绕开大象的防御机制。

小步子原理:专注当下

听到这里,也许你会想,这个故事的结局太完美了。

万一他去食堂没有碰到那个同学呢?万一那个同学不是出于好心约他一起上自习,而是嘲笑他了呢?

那他所迈出的这一小步,不是没用了吗?

这是一个好问题。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其实并没有真的理解“小步子原理”的含义。

“小步子原理”不只是一个关于如何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更是一个关于让自己有所行动的策略。

它的重点不是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主张:“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如果你需要有最终成功的承诺,才能去做一件事,那你已经陷入了让自己无法行动和改变的思维模式。

而“小步子原理”的核心,是让你专注到当下你能做的事情上。至于这个事情能不能带来你想要的结果,这不是你能控制的。因此,也不需要你去关注。

这时你一定很想问:万一那个男同学真的遇到了同学的嘲笑,该怎么办呢?完全不关注,这太不现实了吧?

我其实也想过这个问题。

如果它真的发生了,那我就会建议他:把关注点放在检查这个嘲笑是不是真的像他自己想象得那么可怕上。

如果他发现这个嘲笑并没有那么可怕,这也是一种新的经验,也能帮助他进一步行动。

我自己很爱讲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下山去化缘,回到山脚下时,天已经黑了。

小和尚看着前方,担心地问老和尚:“师父,天这么黑,路这么远,山上还有悬崖峭壁,各种怪兽,我们只有这一盏小小的灯笼,怎么才能回到家啊?”

老和尚看看他,平静地说了三个字:“看脚下。”

改变的过程就是这样。我们心里有目的地,可是在行动上,却只能看清脚下。也许有一天回过头,你会发现,走着走着,自己已经走得很远了。

创造性思维:找到持续行动的张力

如果把思维比喻成一条河流,一条河要流动起来,需要有3个条件:

1.河流落差产生的张力;

2.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

3.不断补充的源头活水。

如果没有落差,河水就会停止流动;如果没有河道,河水就会失去方向;如果没有源头活水,河水很快就会枯竭。

其实,人的思维发展也是如此。张力就是目标,河道就是行动的方法,源头活水就是与现实的接触。

如果没有目标,人就不会有行动的张力;如果没有方法,目标就只会制造焦虑,而不会引发有效的行动;如果没有跟现实的接触,思维就会变成头脑中僵固的规则,而不会有什么发展。

什么样的思维,能够产生持续行动的张力呢?对改变而言,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改变很难持久。

曾有一个读者写信跟我讨论改变的事。她已经颓废了一段时间,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颓废,有一天,她发誓要改变自己。

她说:“当天,我就制定了满满的计划,一项项高效率地完成了。第一天,我很开心。第二天下午,我觉得有点累,没有完成当天的任务,我很沮丧。第三天,我又开始拖延,当天一项任务都没有完成。第四天,我开始思考这么做有什么意义——我的生活就是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吗?这些无趣的任务又有什么意义?”

我觉得这个读者對人生意义的寻求也不会帮她走出怪圈,而会变成又一轮颓废、拖延、沮丧和振作的开始。

那么,她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也许你想到了,她需要有一个目标。但其实这个读者也是有目标的,她的目标就是“我不想让自己这么颓废”。所以她去思考梦想和意义的话题,就只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颓废。

可是,这个目标为什么没能给她带来持续的动力呢?

创造才能制造持续的张力

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叫《最小阻力之路》,作者罗伯特·弗里茨(Robert Fritz),他原来是个作曲家,后来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开始开发创造力课程。

在这本书里,作者区分了两种产生张力的结构:创造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结构。他说:只有创造的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结构,是没有持续张力的。

创造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

就像画家想画一幅画,作曲家想作一首曲子。他有一个确切的东西想要把它做出来,这就是创造的结构。

反之,如果你用的不是创造的结构,而是解决问题的结构,那么你就会陷入像刚刚我们所说的读者所面对的那种困境。

她的目标是“别这么颓废了”。可是,她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她的目标——她前面并没有类似完成一幅画这样确切的东西。她的动力来自问题本身带来的焦虑。

只要她的努力一有成效,焦虑就会缓解,焦虑带来的张力就会消失,张力一消失,她努力的动力就会减少,直到问题重新让她变得焦虑,这种张力才会重新积聚起来。所以才出现了从打鸡血到颓丧的不断循环。

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循环呢?

以我自己为例。有一段时间,我一直有拖延的毛病,我很不喜欢这种拖拖拉拉的感觉。

为了治好自己的拖延症,我还专门写了一本小书叫《拖延症再见》。前段时间,我打算写《拖延症再见2》,因为我发现自己的拖延症还没好。

可正当我要动笔的时候,我的拖延症忽然不治而愈了。

是我找到了治疗拖延症的秘方吗?不是。是因为我开始准备这门《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了。从我构思这门课开始,它就变成了我心里一个很重要的未完成事件。我读书、收集资料,我的脑子里都在想它。我变得紧张又有效率。

这跟我凭空想怎么克服拖延症的办法,是非常不同的。如果让我凭空努力,哪怕我想出再多克服拖延症的方法,也不会有效。

为什么创造型的思维会产生足够的张力?《最小阻力之路》的作者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答案。他说,是因为爱。

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当这门课还只是我脑子里的一个构思、一个念头的时候,我就很爱它。因为这门课里有我关心的问题,有我想讲给你听的东西,我有足够的张力把它从一个理念变成现实。

想要把它完成的冲动,变成了一种持续的张力。这种张力不会让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我没完成它,这种张力就会持续存在。

你越是爱它,越是希望它问世。这种张力就越大,它就越会推动你持续行动,直到最终把它完成。这就是创造的思维结构带来的张力。

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也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解决问题了,为了完成梦想,你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行动的动力。你真正热爱的目标才是这个动力的来源。

(杀破狼摘自台海出版社《了不起的我》)

猜你喜欢
步子大象张力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论张力
张力
张力2
大象无形
认真的大象
步子迈得还不够大
大象
政策鼓励 步子能大些快些吗
儿童大病保障步子再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