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215400) 沈楚红
综合思维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它是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将事物先由整体分解成各个要素,再对各要素进行逐个分析,最后又将各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并与其他事物相联系,体现出各要素的综合。它是在对事物的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探索,从而产生新认知,将单一的事物在时间、空间、不同领域上延伸,体现出时间与空间分布及领域上的综合。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主题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活动,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主题式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话语权,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辅助,通过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将书本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或者分小组探讨,获得有意义的结论,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有时主题式教学还会涉及一些与主题相关但是不属于本学科范围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科间的沟通与联系。
一般主题式教学会围绕一条主线进行教学,这条主线可以是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探讨某一地区各要素的变化,亦可以是选择某个共同时间点,进行不同地区的对比。但如果只是单纯围绕一条主线,教师不根据时空的变化及各要素的差异去阐述所教地理知识,那么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通常是片面的,不够深入。他们在遇到相关的习题时或许能够正确解答,但是很难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当遇到变式题时就会感到困惑,因为他们的思维固化在了课堂内容中,无法做到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并找到答案。而综合思维提倡学生多方面探讨某一地理问题,正好弥补了主题式教学的这一不足。所以,我们需要在主题式教学中渗透综合思维,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能在回答教师所提问题的同时生成新的、有建设性的问题。
照本宣科的地理课堂无趣且效率不高,学生大多排斥这样的课堂,容易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高中地理教师在上课前需要做充分的准备,思考每一个环节该怎么教、如何过渡……材料的选择也非常重要,选对材料能够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且容易突破重难点。针对材料还可设计多个层次递进的问题以及延伸性的问题,让学生逐个击破,找到挑战感并获得成就感。高中地理学科内容延展性强,相关的材料多,教师怎样才能筛选出关键材料呢?
1.关注近期热点
高中地理教师须有渊博的知识,且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多涉猎本学科或者不同学科的书籍,多了解时事新闻,多看例如“学习强国”等学习类APP 上的内容,在扩充自身知识的同时,搜集热点素材。有些素材或许涉及学生正在探究、思考的内容,教师可以据此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提出多样化的观点,各抒己见,从而形成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即便相关问题学生没有接触过,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出来的问题,也会让学生倍感亲切,从而提升他们对地理课堂的兴趣。
2.关注高考真题及模拟题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多做题来提高自身的素养,这对提高教学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通过做题还可获得教学案例及素材,当然这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分析出哪一类是常考题,哪一类考查频率相对没有那么高,以便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难点。另外,用高考题做素材,比较有权威性,学生会认为该知识点是重点,听课时会更加认真。
3.使用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积累的素材
高中地理教师虽然平时比较忙,但是大多也会利用寒暑假出去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素材。这时,教师需要留心观察,将素材以图片或者游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日后使用。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自己积累的生活中的素材,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提高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
有了合适的材料,学生就能根据材料从多角度思考,或许还会得出一些教师都未想到的合理的结论。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还可能导致学生成为记忆机器,被动接受地理知识,对知识不懂得灵活运用。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用问题引领,联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避免设置老套、无聊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讨问题。并且,结合具体情境,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能够支撑情境的材料,让学生围绕着问题、情境、材料进行发散性、综合性的思考和探讨。另外,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层层递进,先设置浅层次的问题,而后慢慢深入,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高中地理的一些题目具有异曲同工之处,运用相同的“模板”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归纳总结,将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形象地将与知识点相关的要素以板书的形式展示,加深学生对各个要素的印象,也加深学生对某类题答题思路及框架的印象,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的能力。教师经常锻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技能,能让学生在答题时更加得心应手,正确率更高,不容易遗漏采分点。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以高中地理“南水北调”的教学为例,探讨渗透综合思维的高中地理教学。
通过材料分析南水北调的原因;明确南水北调的三条线路及其优缺点;学会分析南水北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从中得出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思路。
1.寻找南水北调之因
材料一 2008 年10 月24 日至2009 年初,北京市一直没有出现明显降水,连续无有效降水日超过100 天,此间平原地区平均降水量仅为1.1 毫米,仅略多于1970 年到1971 年同期的0.6 毫米。市农委、农业局考虑通过人工降雨缓解旱情。
材料二 毛泽东在1952 年视察黄河,在视察过程中提出设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材料三 南方、北方水土资源比较表(见表1)。
表1 南方、北方水土资源比较表 单位:%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结合地图册中的“中国水资源与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材料一、二、三,探究南水北调的原因。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地图册中的“中国水资源与气候类型分布图”思考南水北调调出区及调入区是哪儿,并说说原因。
2.摸索南水北调之路
播放南水北调工程相关视频,让学生明确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的目的地、起始地及经过的行政区。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析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工程的利弊,从水质、调水量、工程量及水是否可自流等角度进行分析,完成表格(见表2)。
表2 南水北调三条线路比较
材料一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京杭大运河修建,从江苏扬州江都段取水,逐级递水至黄河南岸,之后水基本可自流至天津。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穿过淮河、黄河,经太行山东麓与太行山,北上进入天津、北京。
材料三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上筑大坝建水库,开凿隧洞穿越巴颜喀拉山向黄河上游补水,缓解西北、华北水资源短缺问题。
材料四 北京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见图1)和长江流量图(见图2)。
图1 北京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
图2 长江流量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材料一、二、三以及图1、图2,分析南水北调什么时候调比较好,能不能完全解决北方用水问题。
学生需要结合图1、图2思考:北方什么季节缺水?长江什么季节最适合调水?如何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
3.探究南水北调之效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分析南水北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分小组扮演扬州市水利局局长、临长江的扬州某化工厂厂长、环保专家、南水北调东线沿线居民等,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视角谈南水北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总结解答工程类题目的思路:是什么?哪种资源?→调出地、调入地分别是哪儿?→为什么?→怎么样?(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问题也同理。
4.思索南水北调之续
材料一 2018 年2 月11 日,人民网刊登了一篇关于“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设想的文章,引起广泛热议,该工程设想从雅鲁藏布江调水,采取“山区打隧洞、河道修水库、平原开明渠”的方式,沿青藏高原边缘全程自流,输水至我国西北缺水地区。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结合地图册中的“藏水入疆工程及中国地形图”以及材料一分析藏水入疆会出现什么样的利弊情况,对调出地、调入地会产生什么影响,若出现南旱北涝我们又该如何调水。
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答题的规范性,我们需要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综合思维,将主题式教学与综合思维紧密结合起来。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高中地理课堂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