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互联网医疗进入诊疗核心的标志,互联网医院已成为各地医疗健康的“新基建”。梳理它们的发展轨迹,记者发现,互联网医院在2017年出现了一轮建设高峰,又在2018年随着政策加强监管而整体建设数量下滑。进入2019年后,多地省级监管平台建成,互联网医院数量又一次猛增,到2020年出现“井喷”。
从主导方变化来看,2017年以前,企业主导的互联网医院在宁夏、山东、广东等地区发展势头迅猛,占据主流。但2018年国家卫健委出台《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之后,情况发生根本性转变,实体医院越来越多地建设互联网医院,占比已远超企业主导的互联网医院。
有人把公立医院和企业分别比喻为城内和城外的“大佬”,认为两者迟早要“打起来”。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两者各有优缺点,疫情后的互联网医疗发展应妥善处理两者关系,互相融合发展。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原院长、春田医管创始人段涛直言,大多数公立医院的APP是“三好”:好丑、好乱、好难用,这是因为公立医院缺少“服务基因”,还停留在工程师思维。
他认为,单体公立医院的患者有限,医生总时间有限,整体资源很容易见顶,所以可以做好,但难做大。而平台型互联网医院利用服务器就能面对全国所有患者,可以做得大,但由于医生资源无法轻易拿到,不一定做得好。
事实上,互联网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已现隐忧。一些知名度不高的互联网医院线上增量不大、医生没有动力,运营属于赔本赚吆喝。一些医院不愿意让医生多点执业,认为线上诊疗是不务正业。
“院长们总有一些担忧,觉得我的医生都到网上去了,医院还能管理得好吗?医生成了网红会不会跑掉?老是想这样的问题,其实大可不必。”万小平说,网上再红的医生,他都得有一个着落点,来给病人做检查、做手术。医生在网上红起来,医院也跟着红起来,这不是双赢的事情吗?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兼CEO王航认为,互联网医院存在的困境,反而让人们看到了第三方平台和公立医院的融合点。“在新病人的导诊、分发上,第三方平台可以把病人精准导向医生,公立医院也可以通过平台扩大吸引患者的渠道。”
“我对互联网医疗未来趋势的研判就是融合。”陈秋霖表示,一是多种业态融合发展;二是互联网企业之间也会出现兼并和融合;三是互联网企业要想办法与医疗机构融合,利用互联网加强基层医疗,“这种融合才是解决老百姓医疗刚需的重点,所以是国家最看重的”。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至今,国家和地方共发布了百余条有关互联网医疗的政策法规,已逐步涵盖“医—药—险”领域。其中,疫情期间,我国及时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不仅弥补了线下医疗缺口,也助推了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
互联网医疗一直走得很“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这是由于医疗是一个严监管领域,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多次表态,诊疗是互联网医疗最核心的业务,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2021年11月,在新公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中,互联网首诊仍未开放,目前只允许在线上进行复诊,但同时对复诊如何判断有了更明确的规范,即,将判断权力交给接诊医生,医生需要从患者处拿到相关证明资料。
互联网医疗又一直很“热”。中国互联网协会2021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1961亿元,同比增长47%。
面对这个巨大的市场,遏制行业急于增量、“跑马圈地”的冲动、严守医疗服务质量安全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互联网行业发展中,因为有了补贴导致服务围着补贴而不是群众需求的案例并不少。”陈秋霖说,对于第三方平台直接提供的医疗服务,在诊疗边界、流程都还不清晰时,应先保持用户付费,促使平台开展更符合患者需求的创新,条件成熟时再开展医保支付。
药品是互联网医疗服务场景中风险较高的产品。对于2021年行业中曝出的药品回扣线上化问题、网购处方药不规范问题,上述征求意见稿也明确:禁止统方、补方等问题发生,医疗卫生人员的个人收入不得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相挂钩。
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说,从安全角度考虑,网售处方药放开的推进过程要谨慎,一是线上线下监管政策统一,规避监管漏洞;二是初期要采取以区县行政规划为半径的网订店送、网订店取模式,和我国药品监管现行体系相配套,最大程度实现监管安全。
当前,互联网医疗企业也在与线下医卫系统合作共建,成為各地医疗系统进行“数字医疗基建”的助手。
例如,腾讯健康与武汉市合作打造智慧健康城市的“武汉模式”,参与了武汉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并与武汉市第一医院共建互联网医院。平安健康已在至少10个城市获得自建互联网医院资质,并已与205家医院达成合作共建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协议。京东健康在宁夏银川、天津、河南郑州、四川自贡等城市已落地互联网医院。微医已建成并运营 27 家互联网医院。
◎ 来源| 综合半月谈、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