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10月17日,习近平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分布着星罗棋布的遗址,隐藏着文明的密码。而考古学,就是一门用出土实物资料不断研究、补充、证明历史的科学。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第100周年,这是新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更是未来征程继续求索的崭新起点。100年的风雨洗礼,使得中国的现代考古学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与光芒。
1921年,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迎来科学发掘的第一铲,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研究的序幕。在卷帙浩繁的古典文献之外,现代考古学向人们生动地展示着历史长河之中的万象星罗。质朴实用的石器使人们似乎一眼便望到远古先人披荆斩棘、开拓生存空间的背影;精美厚重的青铜器令人们置身其中,感受礼乐文明的浓厚气息;举世无双的瓷器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古人的精湛技艺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一座座地下宫殿的挖掘,也相继唤起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现代考古学延伸了历史的轴线,增强了历史的信度,丰富了历史的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实现了与历史的零距离接触。它以实物向全世界证明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昭示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现代考古学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考古人的不懈努力。100年来,一代代考古人负重前行,用一把手铲叩问文明的沃土。他们筚路蓝缕,不断解锁着古代文明的密码,追寻着信而有证的中华历史。
考古人有一双慧眼,能在土地里发现尘封的记忆;考古人有两条强腿,足迹遍布河谷山梁;考古人有一個铁胃,在风餐露宿中饥食饱尝;考古人有一颗红心,编织出中华历史的灿烂辉煌。
考古人是诸多遗址、大墓、出土物诞生的亲历者,每一个遗址的发现、每一件文物的出土都让考古人感受到见证新生儿般的惊喜,精心为他们填写新生编码;他们是许多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和命名人,报审、勘探、布方、发掘、记录、整理、研究,他们为每个遗址留下的科学数据资料值得所有中国人褒奖;他们所涉猎的学科包括考古学、历史学、古动物学、古植物学、古基因组学、古环境学等诸多学科,他们在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研究下,怀着一颗热爱与敬重之心,竭尽全力和智慧,解锁考古背后的神奇密码。
无所不能的考古人肩上扛的是“鉴往知来”的神圣使命,手中握的是让所有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文化力量。
在裴李岗文化、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中,中国考古人填补了没有史料记载的史前时代,使人们切实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曙光;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考古人在每一片水域都激起了文明的浪花;妇好墓、海昏侯墓、陈国公主墓,考古人让我们见证了古物之精华。考古人怀揣着对历史与祖先的敬畏,拨开重重面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世界。在这个真实的历史世界中,考古人不断地穿梭于时光隧道之中,向人们展示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的不懈求索,风雨兼程,解锁了一部部“无字地书”;在科技考古和多学科考古技术应用的今天,中国考古人有智慧、有信心做文化之旅路上的开路人,引导着人们跨越时空,回望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廊中,使人们将中国古代的艺术之美、精神之美尽收眼底。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国考古人用行动践行了“理解古今之变”对于国家、民族及历史文化的意义。考古人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不断努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正如施更昕先生所说:“我们上古的祖先,坚忍地开辟了这广漠的土地,创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们今日追溯过去,应当如何兢兢业业地延续我们民族的生命与光荣的文化呢?中国绝对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永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生活在这艰巨伟大的时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毁损毫厘。”
考古之美,美在器物,美在发现的过程,更美在考古之人。“位卑未敢忘忧国”,考古学人通过不断地挖掘,将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汗水、天赋和勤奋展示在了国人面前,为当今时代中国人民塑造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自立自信的时代精神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足够的底气!
赤峰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