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晶晶,赵文利,赵志宇
(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450003)
介入术作为目前脑血管神经常用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疼痛度低、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临床上为减少血管痉挛等负面影响,多采用股动脉作为血管穿刺点[1-2]。但是,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前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抗凝准备,可导致患者术中因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穿刺部位持续性大量出血,影响手术质量和预后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血管缝合器结合精准化护理在脑血管病股动脉穿刺介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1日~2020年11月30日收治的106例行股动脉穿刺介入的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本院确诊,具有血管内治疗适应证;②患者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心、肝、肾、凝血等各项功能正常;③患者具有正常认知功能,且无精神病史。排除标准:①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者;②具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存在全身感染情况者;③穿刺部位存在硬块、瘀斑者。采用单双数标记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观察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54~73(63.49±3.51)岁;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35±0.52)分。对照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55~74(63.74±3.67)岁,mRS评分(3.38±0.57)分。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采用全麻方式,于左肢侧边建立静脉通路,以腹部下动脉血管为术点,实施脑血管病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血管压迫器(粤深药监械注准20131540083)止血,检测术口面的动脉穿刺点投影,向投影处按压仪器压板,加胶带交叉固定,用手柄逐渐压紧压板直至穿刺部位止血[4-5]。观察组采用血管缝合器止血结合精准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术前:由医护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疾病普及和宣传,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精准化护理,缓解患者紧张情绪,调动其治疗信心。②术中:采用Perclose Pro Glide血管缝合器(苏械注准20172080665)在穿刺血管进行局部缝合止血,将穿刺导丝穿入穿刺鞘,导入血管缝合器后拔出导丝,再导入血管缝合器,直至缝合器侧孔涌出血液,导丝打结、拔线,最后撤出血管缝合器;血管缝合完成后,医护人员需观察患者切口缝合和止血效果,徒手按压3 min左右固定缝合切口,再用胶带交叉固定。③术后:医护人员平行抬动患者移至病房,安置监护设备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关注穿刺点局部皮肤症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下血肿、出血等并发症,认真倾听患者主诉症状,并及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联合家属共同护理,调节患者的饮食、排泄、基础活动量,增加其舒适度[6-7]。
1.3 观察指标 ①穿刺部位手术指标:术后记录两组穿刺股动脉的周径、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及术后踝肱指数(ABI),ABI是血管外科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检查方法,该比值可通过测量踝部胫后动脉或胫前动脉及肱动脉的收缩压获取。②止血效果:记录两组术中止血时间、一次止血率和术后卧床时间,穿刺点在止血后10 s内未出现渗血、血肿情况,即为止血成功。③舒适度情况:分别于手术后6、12、24 h采用Kolcaba舒适量表检测两组舒适度,总分12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舒适程度越高[8]。④并发症:记录术后24 h内两组术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切口渗血、血肿、睡眠障碍、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情况。
2.1 两组穿刺部位手术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穿刺部位手术指标比较
2.2 两组止血效果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止血效果比较
2.3 两组术后6、12、24 h舒适度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6、12、24 h舒适度评分比较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24 h内,观察组13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4.53%,包括血压下降2例、血肿3例、睡眠障碍3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例及其他类型并发症7例(腰痛、排尿困难等);对照组33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62.26%,包括血压下降7例、心率减慢1例、伤口渗血1例、血肿11例、睡眠障碍9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8例及其他类型并发症12例(腰痛、排尿困难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脑血管疾病是指脑部血管内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损害疾病,多为中老年群体急性发病居多,临床上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9]。目前,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是一种采用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介入式治疗的有效方法,但该手术方法需采用抗凝药物和措施进行适量抗凝,在介入治疗护理中可能出现穿刺部位持续大量出血、局部血肿、动-静脉瘘、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对患者全身血运循环带来不同程度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患者预后质量[10-11]。因此,采取恰当的术中止血措施,有效控制患者术中、术后的止血效果尤为重要。
血管缝合器是新近出现的手术止血器材,具有型号尺寸小、操作方便、观察方便等优点,具体使用时将待缝合组织固定于钉仓与钉砧之间,直接缝合穿刺血管,既可迅速止血,又确保组织不超越缝钉线外,减少术后血管渗血量和局部血肿[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止血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说明无论是以外部压力直接按压创口的压迫止血法还是血管缝合止血,对该局部创面的血运、动脉血管和外部压力具有一定影响,但压迫止血法需长时间制动,而血管缝合器可快速提高止血速度,减少大量失血带来的局部血肿和创口感染风险,进而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术后24 h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血管缝合器快速止血法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此外,由于脑血管疾病发病较急、病情危险,给患者、家属带来较大心理负担,因而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14]。在本研究中,观察组采取精准性护理,从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疏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各方面为脑血管疾病患者提高精准化护理服务,旨在缓解患者的手术恐惧感,提高患者创口清洁度,降低其他因素对手术质量和预后恢复的负面影响。本研究采用Kolcaba舒适量表检查两组舒适度情况,发现术后6、12 h观察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24 h后两组评分趋于接近。说明经过长时间的动脉压迫器压迫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动脉缺血、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症状,不利于血管血运快速恢复,并诱发产生各种并发症,降低患者舒适度。但经过干预和各项调节后,患者各项负面症状减轻或消失,患者舒适度逐渐提高,直至二者舒适度接近[15-16]。但是,从止血原理来讲,血管缝合器需在短时间内植入动脉血管,对股动脉穿刺点存在血管分叉、血管直径过细、穿刺点动脉粥样硬化等患者并不适用,因而动脉压迫止血法相比较而言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17]。因此,本研究在纳入研究对象时选择符合血管缝合器相关适应证患者,对其他不符合适应证对象则具有较大局限性,仍需探究其他更有效的止血方法。
综上所述,采用血管缝合器结合精准化护理措施可缩短脑血管病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患者的止血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舒适度,加快患者术后恢复速度。但是,本研究所纳入样本量较少,且血管缝合器具有较大适应证局限性,因而对不符合适应证的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患者而言,仍需改变研究方向进一步探究有效止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