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君,张小燕,黄艳明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东广州510800)
过敏性鼻炎(AR)作为机体遭受变应原后所发生的,由免疫球蛋白E(IgE)所介导的鼻黏膜过敏性疾病,在儿童时期较多见,其发病主要受环境因素、治疗方案、健康教育等因素影响。学龄前儿童介于3~6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即存在AR症状及体征表现不典型现象,又存在难以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多种易过敏环境问题,造成AR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1]。中医认为,AR属于“鼻鼽”范畴,病机在肺,属于肺气虚症[2]。中药穴位贴敷是以皮肤渗透吸收方式,经过血液循环最终到达脏腑,达到调理脏腑功能、修复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能力,被用于儿童AR的治疗过程中[3]。但长期穴位贴敷会导致患儿皮肤过敏等不适症状[4-5]。耳穴压豆是以对耳穴的刺激方式,起到通利鼻窍的目的,为明确耳穴压豆对学龄前期AR患儿中药贴敷过程中起促进作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4月1日~12月1日就诊的60例学龄前期AR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3~6岁者;②具有流涕、揉鼻(鼻痒引起)、喷嚏、鼻塞症状中的3项,鼻黏膜苍白、水肿、鼻甲肿胀,病程>6个月,1年内累计发病超过3个月,符合西医AR诊断标准者;③中医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④近1月内未进行AR相关药物治疗者。排除标准:①对贴敷药物过敏者;②耳廓畸形患儿;③已参加其他相关药物临床试验者;④合并肺、肾、肝、心等功能严重异常患儿;⑤非过敏因素所致的急、慢性鼻炎患儿;⑥合并严重感染者;⑦对多种药物存在过敏患儿;⑧合并哮喘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6岁,中位年龄4.25岁;存在家族史7例,病程(12.75±2.48)个月;疾病类型:轻度17例,中度10例,重度3例。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6岁,中位年龄4.50岁;存在家族史7例,病程(12.81±2.58)个月;疾病类型:轻度18例,中度8例,重度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议并通过,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如特非那定治疗,告知患儿及家属在治疗期间增加饮水量,注意休息;避免煎炸、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减轻与花粉、烟尘、化学气体等可能导致过敏的物质接触风险。①对照组:在中药穴位贴敷前,将白芥子、前胡、细辛、甘遂、丁香、肉桂按8∶8∶4∶5∶5∶5比例混合后,研磨成粉末状,取适量以生姜汁和匀制成药饼,贴敷在大椎、迎香、肺腧、风门4个穴位,使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0.5~1 h,7 d/次,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6个疗程。②研究组:在中药穴位贴敷后进行耳穴压豆,将王不留行籽置于7 mm×7 mm的胶布上,贴压在预先消毒肺、内鼻、外鼻、肾上腺、风溪穴的耳穴上,每次贴单侧,贴完后进行按压直至耳廓充血。嘱患者自行按压,3次/d,按压力度适中,每次按压30次,每3~4 d更换1次,双耳交替进行。每4周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 d,持续6个疗程。两组患儿在贴敷过程中出现难以耐受的皮肤痒痛、皮炎等,需及时中断穴位贴敷。
1.3 评价指标
1.3.1 疗效 根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制订的《认识和诊治变应性鼻炎治疗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2个月后鼻塞、喷嚏、流涕次数。无鼻塞为0分,偶发鼻塞为1分,几乎全天鼻塞为3分,介于两者之间为2分;无喷嚏0分,0~2个1分,3~5个2分,6~10个3分,≥11个4分;流涕:每日0次0分,≤4次1分,5~9次为2分,≥10次为3分。根据减分率评定疗效指标,减分率≥66%为显效,26%~65%为有效,≤25%为无效,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以显效和有效计算总有效[6]。
1.3.2 总体症状 将鼻部症状(鼻痒、鼻塞、流涕、喷嚏)、眼部症状(眼痒、异物感、眼红、流泪)作为AR的主要症状,利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两组各种症状进行评估,采用0~10 cm标尺作为评估工具,由患儿或家属根据自身感受在标尺上进行描述,0分代表无症状,10分代表症状最重,计算鼻部症状与眼部症状治疗前后总评分变化[7]。
1.3.3 不良事件 比较两组患儿出现中断贴敷、贴敷部位皮肤红斑、皮肤过敏的发生率。
1.3.4 有效达标时间 跟踪随访6个月,采集两组达到有效标准进行治疗时间。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干预前后总体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总体症状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4 两组有效达标时间比较 研究组有效达标时间为(54.25±12.34)d,对照组(58.25±11.3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7,P=0.196)。
学龄前期AR会产生毫无征兆的鼻痒、鼻塞等鼻部过敏性征兆,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素问·脉解》中指出:“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故头痛、鼻鼽、腹肿也[8]”。可见,AR属于六淫邪气客于肌表,天阴经络受邪,产生鼻塞、流涕诸证。而肺属于娇嫩而不耐寒热,易于感受外邪的五脏之一[9]。当病邪侵犯人体后,脏腑功能下调形成经络涩滞,有失调达,继而出现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特定区域过敏或经络相关脏腑异常[10]。中药穴位贴敷能够激发经络之气,利用穴位刺激和经络传导双重作用,使中药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功效,且以经皮吸收方式促进药物吸收[11]。腧穴是以脏腑气血汇聚的重要场所,现代医学证实,腧穴对药物具有放大效应及外敏感性,经络系统属于低电阻运行通道[12]。可见,中药穴位贴敷对AR具有改善疗效的作用。
本研究中将白芥子、前胡、细辛、甘遂、丁香、肉桂按一定比例混合,用姜汁调匀后制成干预所需药饼,组方中借鉴外用贴敷方剂《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甘遂的促进皮肤通透性提升作用,增加细辛、前胡、丁香、肉桂来起到止咳、平喘、缓解鼻塞症状的目的[13]。将该组方应用于大椎、迎香、肺腧、风门4个腧穴,缓解咳嗽、咳喘、五劳虚损症状,达到通宣理肺的目的。
耳穴压豆是利用耳穴这种全身疾病的反应点,通过内鼻、外鼻、肺、肾上腺、风溪穴5个耳穴的按压,起到疏通鼻腔经络、通利鼻窍的目的,有利于鼻黏膜局部炎症及水肿消除,继而提升机体抗病及抗过敏能力。本研究结果证实,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鼻部症状、眼部症状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出现中断贴敷、皮肤红斑及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有效达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耳穴压豆能够促进中药穴位贴敷的护理效果的提升,但无法进一步缩短疗程时间。究其原因:与耳穴对胃黏膜分泌的抑制作用,通畅鼻窍,通过凤溪、肾上腺及内分泌耳穴点提升机体免疫力,下调过敏凤溪,继而辅助AR的非药物治疗过程。
综上所述,在学龄前期AR患儿中药贴敷中应用耳穴压豆,能够提高疗效,改善鼻部及眼部症状,减轻贴敷相关不良事件风险,但无法对有效达标时间产生下调作用,作为中药穴位贴敷的辅助手段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