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宇,施晓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来华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迅速追赶,以及得益于具有地区针对性的政府间高等教育合作政策,来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来华留学生中,研究生占据很大比例,增长也十分迅速。据统计,在2015—2018年间,来华研究生留学生人数从53572 人增加到85062人,年均增长率达到16.7%。与此同时,非洲留学生的规模同样引人注目。到2018年,非洲留学生总数仅次于亚洲留学生,并且是学历生与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占比最高的留学生群体。在前20名来华留学研究生生源国中有7个是非洲国家。[1]如此之多非洲来华研究生为何远渡重洋选择中国作为留学国?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其中存在着哪些影响要素?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对改进非洲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提升面对非洲留学生时的自觉意识、在定位明确的基础上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乃至全面深化中非友谊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关于国际学生流动的宏观论述中,全球化趋势下的知识经济被许多人认为是重要的推动因素。留学生派出国希望通过派遣留学生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发达国家的研究型大学,获得日益重要的作为经济发展推动力的知识和技术。魏(Wei Н.)[2]主要从经济角度出发,指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接收国拥有经济累积优势,在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状况下,以经济实力吸引和培养留学生的高等教育机构充当了筛选高端技术移民的淘金池。另一方面,阿特巴赫(Аltbach Р.G.)[3]在分析变化的留学形势时,也提出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在新自由主义管理政策削减公共补贴的冲击下,将留学生带来的经费收入作为院校发展日益重要的一部分资金来源。其中,蕴含着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问题,教育嵌套在“中心-边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
各国政府基于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留学人才的重视都加大了对接收留学生的政策支持力度。其中,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巴西、南非等非传统留学目的地国家进步迅速的表现引起了广泛关注。孔达基(Kondakci Y)[4]认为,这些“地区性中心”国家凭借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开始打破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传统单向留学模式。它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既从其他发展中国家又从发达国家成功吸引了大批留学生,并且呈快速增长趋势。国际学生流动研究应关注这些非传统模式、非精英留学、从发展中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留学的新动态,也应更加关注经济因素以外的文化外交、地缘政治、个人认知等多样化的留学推动力。
阿特巴赫总结提出的推拉模型(push-pull model)是绝大多数留学影响要素研究所采用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将留学决策的形塑过程划分为两部分:一是来自派出国的推力(push)因素,包括较差的教育条件、动荡的国内政治、国外学位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等;一是来自接收国的拉力(pull)因素,包括奖学金政策、优质的教育、适宜的社会环境等。推拉模型在从制度层面分析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留学现象时,整体解释力较好。如,麦克马洪(МcМahon М. Е.) 分析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时,发现其派出国(18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经济参与度、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推力因素,而发达国家相比派出国的经济规模、与派出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政治联系和援助政策是拉力因素。[5]
在意识到推拉理论强调制度而忽略个人认知影响的局限性后,许多研究者将更多微观认知方面的要素纳入决策影响机制的分析。如,朴(Рark Е. L.)[6]将拉力要素定位为韩国学生对各国大学的形象认知。中国大学的形象是“发展中”“有潜力”,美国大学“专业”“有竞争力”,英国大学“声望高”“可靠”,澳大利亚大学“舒适有趣”“有魅力”,个人对不同形象特质的偏好在最终决策时发挥重要作用。马扎罗(Мazzarol Т)将留学决策过程细分为三个前后相接的步骤:一是决定出国攻读学位,而非留在国内升学,这一阶段主要受到来自派出国的推力因素影响;二是选择具体的留学目的国,此时各接收国的拉力因素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包括派出国对接收国的认识和意识(knowledge and awareness),以及来自留学生家庭、亲友的个人推荐(personal recommendations)和社会联系(social links);三是选择具体的高等教育机构,中观院校层面的国际声望、课程质量、项目范围、创新程度、市场推广等拉力因素此时占据重要地位。[7]一般来说,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留学目的地国家以其稳定的政治环境、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高等教育质量,以及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在国际留学市场中开拓出一片新的生存空间,着力在相对资源优势和历史、政治、文化关联的基础上,以特定地区为对象不断拓宽非传统留学路径。中国高等教育与非洲留学生就是此分析框架下的优质例证。
对非洲学生来说,虽然欧美留学市场更为完善、路径更加成熟,但留学中国背后具有更为浓厚的和平外交色彩。早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就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开启了对外教育援助,主要面向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援助,尤其是对非教育援助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升,但和平外交和共同发展的基本理念没有改变。楼世洲[8]和徐辉[9]的政策分析指出,中国尊重与配合非洲联盟的整体战略导向,愿意提供中国经验,帮助非洲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中加强其急需的本土化能力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中提出以奖学金推动留学往来,在中非高校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为经济往来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的专业人才。
李安山[10]回顾中非留学交流历史时总结道,虽然早在1956年中国就开始与赢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开始紧密的教育、文化与技术合作,为非洲留学生在困难时期提供尽可能的优待条件,但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非洲来华留学生群体规模都很小,而且中非相距遥远,互相之间的文化理解十分欠缺。万秀兰[11]对非洲高等教育的分析指出,与中国新近的平等互利的教育援助相比,西方对非洲的殖民主义历史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造就了非洲高等教育的高度国际化,另一方面也削弱了非洲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意识和能力,使非洲的教育投入、人才培养和学术活动长期以来严重依附于西方。非洲学生往往对西方国家的教育、文化、制度更加熟悉,往来也更为密切。他们的研究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具有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对包括自费生在内的非洲留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接收主动性与制度主动权。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15年《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巩固和夯实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些官方扩大留学生奖学金资助规模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非洲来华留学生规模增长趋势,也为非洲来华留学赋予了更多文化交流、外交互利的色彩。教育市场与外交政策都是吸引非洲青年来华留学的重要机制,而中国的经济条件优势和政策制度吸引力如何以及各自在怎样的程度上影响非洲来华留学决策,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将非洲学生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影响要素分为硬实力要素与软实力要素。硬实力(hard power)是指一个国家外在具有物质性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的总和。本研究借用这一概念,将留学成本-收益分析中基于预期回报的各类要素归类为硬实力要素,主要指教育质量、毕业待遇、奖助补贴等经济性要素。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突出国家影响力中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性。本研究将这一概念定义为非洲学生考虑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时,不基于直接回报预期,而是基于认知中中国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的非经济要素,主要指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以及中国语言文化的吸引力。
本研究采用软实力理论将影响要素分为硬实力方面和软实力方面。软实力概念由奈(Nye J. S.)在1990年提出。在国际社会趋于和平稳定、相互依赖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而武力威慑手段的使用频率降低的情况下,奈打破了国际分析中侧重于军事方面和经济方面的传统范式,强调一国对另一国的影响力中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性。他曾把软实力描述为,“当你能够让其他人欣赏你的理想,追求你所追求的,你就不再需要那么多胡萝卜与大棒来把他们引到你的方向上”[12]。这种无形的影响力包括对某个国家情感上的亲切与好感、认知上的熟悉与习惯,它会作用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并内化为一个人的行动逻辑。软实力来源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在国内外政治舞台上提倡与贯彻的价值观,以及为其获取政治合法性和道德权威的具体外交政策。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不同于西方模式取得的经济成就,以及和平外交政策,构成了吸引其他国家民众的软实力来源。以非洲国家为代表的大量发展中国家则构成了潜在的中国故事解读者与接受者。推动非洲国家学生来华留学既有赖于发挥国家软实力的作用,同时又能进一步挖掘软实力发展潜能,从而构成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本研究采用推拉模型框架从非洲来源国和中国接收国两方面考察非洲学生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动力机制。同时,参考世界体系理论理解非洲各国和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对中非而言,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都是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和知识体系,西方国家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和国际话语权优势,非洲学生的留学需求、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发展目标都受到西方国家塑造的高等教育世界体系的影响。同时,中国居于半边缘地位,在高等教育的某些领域已经呈现出向中心靠拢的迹象,非洲国家则绝大部分居于边缘地位。[13]在两个非中心地区之间,两者的交流纽带弱于各自与西方中心国家的交流纽带。但对非洲学生来说,中国大学的相对优势非常突出,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中非高等教育的交流具有积极的发展前景。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访谈方法,同时结合对相关非洲国家的历史文献分析和来华留学政策文本分析,以便加深对研究对象的理解。本研究受访者是10位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非洲学生,学科分布在社会科学、工程科学和农学,他们来自中国3地的4所大学,覆盖非洲7个国家,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研究生5人。10位受访者均获得奖助力度不等的奖学金,有的来自中国政府,有的来自学校。受访者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10 位非洲学生受访者的基本信息
每位研究对象完成一份家庭经济状况自评问卷和一次半开放型访谈,问卷和访谈都以英语进行。一对一访谈平均时间为1小时。
基于低成本、高回报的硬实力要素主要着眼于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所能带来的预期回报,以及在留学决策时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成本考量。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中国经济增长优势以及非洲紧缺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中国学位在非洲就业市场中受到的重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中国奖学金及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共同构成了非洲学生来华留学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巨大推动力与吸引力。
获得中国学位者在非洲乃至国际市场中的就业优势,是来华留学的重要回报预期。非洲国家普遍发展滞后,存在政治治理混乱、动乱频繁、部族冲突激烈等问题,经济上长期依赖于资源粗放型的原料出口,工业产业落后,而人口结构上呈现出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居高不下的快速增长模式,青年人口众多。这意味着当地的高等教育水平,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水平无法满足非洲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非洲学生出国寻找更优质的教育机会,以谋求更好的事业发展。在10位受访者中,8位都表示毕业后希望从事学术研究。海外高质量的研究生学位项目将对他们下一步申请博士、教职或国际组织研究岗位提供巨大优势。另外两位博士研究生以高级公务员为目标,来中国开拓眼界、接受优质教育可能令他们在报考和晋升时更容易脱颖而出。
我的专业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我的国家长期陷于内战,还有恐怖主义势力。美国等国家对我们实施进出口限制,国内电子器材紧缺…很多教授都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因为在我们国家没有合适这个专业发展的教育条件。(B:1.4)
我有国内的PhD Offer,但是我选择来中国。因为当人们成功从海外毕业后,他们会获得更高的地位,普遍认为他们学到更高深的知识…我在研究机构的职位被保留,我认为当我回去,我会得到一次晋升。(D:1.6)
为了获得高级职位,国际教育经历变得不仅普遍,甚至变得必要。其中,中国学位持有者受到普遍欢迎。受访者们表示,从中国学成归国者往往有更优秀的职业表现,基础扎实、勤奋可靠,在事业发展中会拥有更多机会。
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项目,是个人学术能力培养和学术旨趣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国大学在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为留学生提供优质培养与服务,增强了自身在日益增长的非洲留学市场中的竞争力,表现在全英文授课制、大学排名、专业与实践结合、导师团队和学术氛围等方面。
全英文授课制。英语不仅是国际学术语言,而且是将近一半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大部分非洲学生在时间和金钱上没有条件提前学习汉语,能够使用英语进行学习生活和科研,对大多数非洲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英文授课大大降低了留学成本,提高了来华留学意愿度。
一开始,我从来没考虑过中国,因为天哪我不会说汉语,我怎么能在中国生活学习?之后才发现,原来可以申请英语授课项目,很多教授也都在欧美国家有英语学习研究的经验。这令我们松了一口气。(H:1.3)
大学排名。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通用评价指标,各类排名是非洲学生在不同研究生项目中进行选择的重要依据。在缺乏对华了解的情况下,留学生借助大学排名得以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大学放在同一基准进行比较,对预期收益进行总体评估。受访者J收到了4个奖学金项目的录取通知,3个来自英国,1个来自中国,中国甲大学的领先排名让他兴奋不已。虽然他之前的国际政治研究与中国关系不大,只从马克思主义课、功夫电影和西方媒体的新闻中听说过中国,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决定来这所中国大学留学。
专业与实践结合。非洲学生在本国便对市场上大量的“中国制造”商品印象深刻,来到中国大学攻读研究生,能够直接将研究与种类多样、体量庞大的生产一线相结合。这一植根于中国生产能力的高等教育优势,构成了工科和农科研究生项目的重要吸引力。
我想申请控制工程,但欧洲只有电子方向的硕士。英国录取了我,但中国有我感兴趣的专业方向(C:2.12)…中国技术上非常先进。我认为,我在这能比在其他地方学到更多东西。因为世界上大多数公司都在中国设厂,从源头产地我能学到更多经验,以后赚更多钱。(C:2.1)
导师团队。导师及其团队的发表成果直接体现研究实力。中国高校导师通常本身具有欧美国家留学背景,不少还到过非洲参访,能够主动引导团队建立双语沟通模式,并且能根据非洲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其母国国情需要,提供合适的研究机会与研究建议。
另一个吸引我的点是,我这个项目是由国际声望很高的教授带领的,整个团队有很多重要的发表。(D:2.8)
我的导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他和其他几个学生英语都非常好。我参加的第一场研讨会,大多数人是用中文讲的,他们会告诉我说了什么,而且所有人的PPT都是用英语做的。所以我还能跟上。(B:1.2)
学术氛围。有两位受访者还着重提到了中国大学的学术氛围,他们认为中国师生非常勤奋认真,而且中国大学的发表要求较高,激励了他们提高研究能力,提升研究产出。
我有朋友在英国。但总体来说,中国大学的发表要求会更严格。很多项目SCI 发表都是必备要求,更严格的要求推动我去做更多研究。我想要读博士,这里的研究氛围对我影响很大。(I:2.7)
对于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非洲国家学生来说,出国留学的高成本是一个大问题。中国奖学金及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对解决其后顾之忧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洲人口出生率为各大洲之首,多子女家庭常见,受访者家中子女数平均为4.3人。来自家庭的单人教育投入受限,出国攻读研究生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是他们必须考虑在内的成本要素,没有奖学金的留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大学可以录取我,但所有费用必须自己支付,非常昂贵。在中国,你的父母可以只照顾你一个孩子。但是在我家,有7 个孩子,我的弟弟妹妹还在读本科,我父母还得为他们支付学费。所以如果你出国读博士还让父母付全部费用,那太疯狂了。(E:3.8)
随着诸多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经费的削减,西方国家奖学金配额大幅减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政府提出了扩大留学生规模的目标,并通过“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论坛”等重大政策有计划地加大对非洲留学生的资助力度。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企业到大学,各类奖学金虽然资助力度不同,但力图覆盖尽量多的非洲研究生群体,提供便捷多样的申请程序和申请机会。申请项目时,留学生可同时申请多所大学;申请奖学金时,中国政府奖学金落选后仍然有各个大学奖学金项目可供申请,虽然补助金额较低,但是大学新生奖学金在年度评估后有提升额度的机会,提高了非洲留学生的积极性。
你可以同时申请3 所学校,而且每个大学都有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大学自身的奖学金供选择。所以非常方便,你在中国获得有奖学金项目的录取机会比其他国家都要大,所以这是许多人现在开始申请来华留学的原因。(C:3.4)
和平崛起的中国受到世界的瞩目。基于认同和欣赏的软实力要素,对非洲学生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也发挥着重要影响。一是中国与非洲各国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对非援助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及和平外交政策。同时,与一些欧美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犯罪率低、没有种族主义殖民历史的特点使中国在非洲学生心中树立起“友好、温和、安全”的国家形象;二是“中国制造”在非洲市场中随处可见,中国建设在非洲基础设施发展中展现出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高效率,中国经济几十年来保持高速增长,从和非洲当年一样的贫困境地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背后中国独特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令许多非洲学生感到好奇;三是在中国文化方面,少数非洲人在来华留学前通过阅读历史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多数非洲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停留在功夫电影、筷子和中餐,但他们对学习中国语言、与中国合作往来,进而了解中华文明都抱有强烈的兴趣。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提出在国际舞台上成为“负责任大国”,在原有中非合作基础上,不断加大对非援助力度,帮助非洲国家发展。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非援助模式呈现出与西方国家制度输出话语霸权十分不同的特点,表现为援助不附加政治条件,尊重受援国自主发展规划。一方面,客观而言,这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有待进一步提高话语权的表现,非洲学生普遍反映他们在来华前对中国印象模糊,虽然中国屡屡见诸媒体报道,但他们还是觉得中国充满未知;另一方面,中国相对低姿态的国际外交表现塑造出“友好、温和、安全”的国家形象,与西方各国的极端性与攻击性形成鲜明对比,获得了许多非洲学生的好感。
中国非常友好,中国是最持之以恒的非洲发展贡献方之一,在资金、基础建设、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是如此。(I:4.1)
中国、亚洲文化很和谐,理性不偏激,而西方人总是不停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外国势力干涉让卡扎菲下台之后,利比亚陷入内部战争的泥潭。西方国家说要带来自由和平,但更多的是陷入混乱。我不喜欢美国人“导演”国际舞台的方法,到处惹事,制造很多麻烦。(B:4.5)
人身财产安全是个人学习生活的基本保障。歧视黑人的种族主义思想至今仍在许多欧美国家具有强大影响力,针对黑人的违法犯罪活动不时爆发。许多受访者提到2020年“黑人的命也是命”(Вlack Lives Мatter)运动,认为中国本身不存在枪支泛滥、犯罪率高的问题,同时也不存在美国那种盘根错节的种族主义传统。虽然偶尔存在行人不礼貌的好奇注视和地铁乘客出于无知的保持距离,但总体而言,受访者表示,在中国没有感到系统化的种族主义歧视,更谈不上种族主义犯罪。
我们国家很多人去美国,去欧洲。但是也有很多人担心美国的种族主义犯罪,连警察也有问题。很多人不想去美国,因为事实上在安全方面,美国没有中国好。(F:4.6)
对非洲学生来说,中国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在市场中售卖的商品、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类物件、城市里高大崭新的体育场、宽敞平坦的新公路、蓬勃扩建的港口,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在非洲留下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但是除了经济建设的效率和强大全方位的生产力之外,绝大多数非洲学生对中国国情都缺乏了解。即使是在他们接触最多的经济方面,中国的经济制度、企业文化、发展政策等仍然充满神秘。强大的中国身影来到非洲人面前,背后却是模糊的中国实体。这种反差令许多非洲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中国,对中国萌生了不断增长的好奇心。能够通过留学亲身来到中国,是许多非洲学生所期盼的。
很多中国人来到我的国家建设,中国人的效率令人印象深刻。体育场、公路、铁路的建设速度令人惊叹。如果是法国人,那会花很长很长时间。于是,人们开始转变关注焦点,开始注意中国,开始好奇中国。(A:5.5)
我一直在关注中国。当时我还小,从中国前国家主席提出让中国人民餐桌上有足够的食物开始…非洲人口仍在增长,农业很差,但中国人没有粮食问题了…你去任何非洲国家,都能发现中国公司在做生意,农业的化肥、农药、拖拉机、播种机等主要都来自中国…所以我很早就下定决心去中国读硕士。(F:5.1)
独特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不但因为神秘未知而令人好奇,而且对同为发展中国家的非洲各国更具有学习借鉴意义。曾经中国和许多非洲国家一样贫穷落后,历史起点的相似与发展现状的迥异激发了非洲学生对中国的好奇与敬佩;另外,欧美的经验与制度输出在非洲发展史上留下了许多不甚成功的实验结果。非洲国家的官员与知识分子对西方的发展理论和模式非常熟悉,却很少有人了解中国发展理论和模式。许多受访者认为,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发展来说,都值得学习与借鉴。
我了解到中国在30 多年里都保持了快速增长,把大量的人口从贫困中解脱出来,而很多非洲国家仍然在挣扎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有英国的offer,但英国经验很多人都研究过。学习中国经验更具有挑战性,我对中国如何在这样的高速度下保持发展非常感兴趣。(J:5.4)
我相信来到中国学习,这不单是我的机会,也是我们国家的机会。因为我在这学到的一切可以回去分享给我的学生,运用到农民生产中,运用到政策管理中。(G:5.7)
留学为亲身体验当地文化、学习当地语言提供了最直接高效的环境。所有受访者都表示,他们希望学习汉语、提高汉语水平,因为他们渴望了解中国人的处事方式,以及在独特的中国思维和中国道路背后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
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国家,首先,你需要了解他们的文化,了解人们如何工作,人们如何生活,而了解文化,语言非常重要,留学是绝佳的机会。(G:6.7)
大部分非洲学生来华之前语言文化学习的愿望强烈。但因为没有时间和经济条件学习汉语,他们对中国文化仅停留在好奇层面,缺少全面深入的理解。而在来华之后,这种文化兴趣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许多受访者承认,英文授课制的专业学习、研究发表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大多数人缺乏条件和内外驱动力坚持汉语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学习愿望很难落实。这不仅造成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且使他们与中国人进行交际往来的计划落空。
我很希望我在来中国前学习了汉语。但是我本科一毕业就开始准备申请材料和雅思考试。我想去孔子学院,但是我不在首都。本科时课业很忙,还要打工到很晚,所以没有办法学习汉语。(C:6.8)
所有的课都用英语进行,如果不逼自己走出舒适区,就没有机会说汉语。我认为应该更加重视中文课,现在我不得不鞭策自己做很多自学工作,因为我想要跟更多中国人接触。(J:L1.7)
在10位受访者中,仅有来自苏丹的В同学在来华留学前真正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一些深入了解。以长城为出发点,他深入阅读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思想的书籍,并为自己能够比其他留学生更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方式而感到自豪。这说明悠久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不竭源泉和潜力所在,对提升来华留学的软实力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的第一个中国时刻与长城有关。现在从太空都能看到长城。我很震惊当时没有机器,长城是怎么建成的?(B:6.1)我开始阅读,了解到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和我们国家的金字塔一样古老。(B:6.4)在来中国之前,我就知道孟子、孔子、明朝、清朝,所以来到中国我有很多地方想去。这些知识能帮助我站在中国人的立场来理解他们的哲学、他们的思想方式。(B:6.6)
在非洲学生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影响要素中,硬实力要素的影响作用占主导地位。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知识体系中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非洲学生普遍来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多子女家庭。他们非常在意留学的经济成本和预期回报。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优势在根本上提高了留学预期回报,中国学位持有者由此能在就业和职业长远发展中获得优势,奖学金及相关政策则在留学成本方面解决了非洲学生的后顾之忧。中国软实力要素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非洲学生在本国就能切身体会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对中国不断萌生好奇心;中国高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激发了非洲学生的学习向往;和平外交政策下中国“友好、温和、安全”的国际形象获得了非洲学生的欣赏;中国深厚的语言文化底蕴吸引非洲学生来华体验。但在制度设计上,发挥语言文化软实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围绕影响因素的讨论中,受访者基于他们的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建议。综合上述分析及访谈反馈,归纳出以下三点对增强留学中国吸引力、改进来华留学体验的具体建议。
第一,提升全英文授课制研究生项目的培养水平,包括英文课程质量、国际交流意识等。
全英文授课制是国际研究生项目质量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过程中,英语课程建设和师资英语能力必须纳入重点管理范围,保证英语课程数量质量两方面达标。相关导师应该在研究团队内建设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氛围,了解非洲学生来源国的基本情况和跨文化交际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掌握基本融入策略,以提高留学生的学术培养水平及整个研究团队的国际化水平。
第二,提供更多中文和中国历史文化学习机会,结合鼓励措施,拓宽非洲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
鉴于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科研能力,虽然不宜过多增加目前对中国语言文化课程的必修课时要求,但各学校应主动开设更多面向留学生的中国语言和历史文化选修课程,举办每周每月频率不一的文化交流活动,鼓励中外学生共同参与,满足非洲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求知欲。学校亦不妨在收取一定费用的情况下组织集体出游、企业参访等活动,对主动进修中文、通过汉语考试的留学生提供寒暑假游学活动奖励,让留学生充分利用在华期间全方位了解中国。
第三,加强留学教育宣传,全方位展现中国魅力,发挥校友组织作用,有针对性地吸引非洲留学生。
中国软实力要素影响作用受限的直接原因是缺少全面客观了解中国的信息来源,除了在宏观上依赖政府大力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之外,还应该积极组织作为教育主体的中国高校参与留学教育宣传。如,在非洲大学举办中国大学联合招生说明会,协助政府举行来华留学教育成果展,介绍中国高等教育最新发展水平、奖学金相关政策,以及留学生校友的毕业发展、对非洲本国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等等。各非洲留学生校友组织内部分享信息,互帮互助,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借助这些组织可以了解留学生需求,组成生源国前后辈互助小组,为非洲学生申请到入校各阶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