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霞
1600多年前,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描绘出一处令人心驰神往的“世外桃源”:在那里,地不必广,清静就好;花不必艳,绽放就好;田不必大,可耕就好;水不必丰,能渔就好。许多人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或许是一个真实的所在。那么,陶公笔下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呢?
桃花源具体在哪里,至今仍有很多争论,我国各地被认为是桃花源的地方数不胜数,如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台湾基隆、河南南阳、陕西渭南等地都有桃花源。其中,位于重庆酉阳的桃花源是一处不可忽视的所在。
酉阳的全称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腹地,是出渝达鄂、湘、黔的重要门户,素有“渝东南门户、湘黔咽喉”之称。
酉阳历史底蕴丰厚,拥有2200年的建县史、800年的州府史以及600年的土司制史。上古时,酉阳为梁、荆二州接壤之域;春秋为巴、楚两国交界之地;秦属巴郡;汉为酉阳县地;三国属蜀汉;唐属务州、思州;五代后,为当地氏族所据,称酉阳寨;北宋属思州;元为酉阳州治,后升为酉阳宣慰司;明为酉阳宣抚司治,永乐十六年(1418年)改隶重庆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酉阳置县,次年升直隶州。
今天的酉阳县城被大山环抱,像一颗镶嵌在武陵山区的璀璨明珠,虽不及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却有着小城市的恬静自然。酉城河犹如一条巨龙穿城而过。
雄奇险峻的自然山水风光造就了《桃花源记》原型地——桃花源、“武陵之魂”——龙潭古镇、“绝壁音符”——龚滩古镇、“峡谷仙境”——阿蓬江大峡谷等令人神往的山川奇景。
作为土家族和苗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酉阳由此成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尤以摆手舞和民歌最是喜闻乐见,故《酉阳州志》有“土人面对篝火歌舞膜拜以祀神”的记载。2008年,酉阳土家摆手舞与酉阳民歌一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当地还出产一种极具土家族特色的传统手工编织织锦——西兰卡普,它与蜀锦、云锦、宋锦、壮锦并称中国五大名锦。西兰卡普源于土家话,“西兰”代表铺盖,“卡普”代表“花”,合起来就是“打花铺盖”,又被称为“土花被面”。西兰卡普是在手工织布机上以棉线作为经线,各种色彩的棉、毛、丝线作为纬线,手工编织而成。在五大名锦中,西兰卡普的制作工艺最为复杂,其他的绣锦只用在缎面上绣出花色就行;而西兰卡普是在织布的同时,在布的反面织出图案。西兰卡普不仅具有纹样新颖、形象生动的图案;而且,色泽鲜明,雅致美观,体现了强烈的土家族特色。
酉阳的桃花源景区浓缩了武陵山区最美的原生态自然田园风光,却因当地自古“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戒律,在大山中沉睡千年。
今天的桃花源景区距重庆市主城360千米,总面积50平方千米,覆盖了包括酉州古城在内的大片区域,由世外桃源、太古洞、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和《梦幻桃源》实景剧演出场地等八部分组成,其核心位于大酉洞和太古洞之间。景区游览线路有两条:其一是从桃花源广场正门(南门口),经大酉洞进入景区,游完后原路返回,不包括太古洞,这叫半程游;其二是经桃花源广场,游酉州古城后,换乘大巴到太古洞入口(北大门),先游太古洞再游桃花源,然后经大酉洞出景区,这是全程游。
古朴厚重的石牌坊是景区的门户,也是桃花源与滚滚红尘的分界线。牌坊上面镌刻着当代著名作家马识途题写的“桃花源”三个字,两侧立柱上有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所题的楹联。
跨过石牌坊,就是大酉洞。洞口有一片桃树林,传说武陵渔人所逢桃花林,正是这片林子。阳春四月,满树芳菲,春色溢了满园。桃花溪从洞中潺潺流出,秋冬不竭。逆桃花溪入洞,洞内幽深,洞顶不时有飞泉洒下,千姿百态的钟乳倒挂洞中,与《桃花源记》所记洞口甚似。洞内两壁陡峭,左侧栈道直通洞顶的“石室藏书”景点。
“石室藏书”又名“太古藏书”“大酉藏书”。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几位咸阳儒生背负诗书,携妻带子,逃离咸阳,辗转来到桃花源繁衍生息,从此与世隔绝。酉阳山下的石穴则被他们用来藏书,大酉洞因此而得名。这与《桃花源记》中的记载极其吻合,人们只有穿过大酉洞才能进入“桃花源”盆地,而该盆地因大酉洞的存在几乎与世隔绝,遂形成世外桃源的印象。难怪清《酉阳州志》称,大酉洞“与陶渊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陶渊明附于《桃花源记》之后的一首五言诗也有这样的诗句:“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其所敘恰好印证了“太古藏书”之地的说法。在大酉洞的洞壁上,还刻着清咸丰年间酉阳州官罗升棓题写的“太古藏书”四个楷体大字,虽然时过境迁,风雨剥蚀,题字至今清晰可辨。
穿大酉洞而出,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才是真正的“桃花源”。四周青山环绕,唯中间是一方盆地,脚下的一汪碧水随清风荡漾,当真令人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感觉。美池畔、屋舍间,数百株桃树和柳树错落分布,柳枝依依,桃花灼灼……花红柳绿已是醉人,一两处凉亭点缀,四五条回廊环绕,让桃花源更有灵气。
美池中有桃涧亭和桑竹廊。桃涧亭取义阳春三月,桃花瓣飘落溪中,随溪而流,宛若“桃涧流红”;桑竹廊取义“桑竹田园”。再往前走,粉色的桃花连成一片,置身其中,嗅着淡淡的桃花香,只怀疑自己是不是误闯了哪处仙境。
桃花溪从整个景区穿过,两岸树木夹杂错落,有的刚刚齐人高,有的却已从这边伸到岸那边去了,岸边泊着一叶小舟,清晨的山间雾气未散,氤氲出一片诗情画意。
沿着石板铺就的甬道前行,沿途亭台楼阁层出不穷,陶公祠、农田、房舍……漫步其中,犹如穿越到古代。为满足人们探古寻幽的好奇心,景区提供古装租借服务,游客可以体验一回古装游,特别是在避秦庄和潜村。避秦庄依山傍水,取名于《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战乱”之意,是由造型独特的土家吊脚楼构成。在这里,游人身着秦装,可以吃秦食、玩秦乐,充分感受秦人、秦俗、秦貌、秦趣。周边的景区工作人员亦身着古装,堂屋里,一群“秦人”围坐烤火,屋顶上挂着烟熏腊肉,中间是一位和蔼的老伯;屋前,几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书生身背竹篓,急匆匆经过。
潜村是隐逸者归隐山林、生活起居的地方。一个“潜”字,道出桃花源中人隐居山林、怡然自得的闲适情趣。潜村由拙园、菊园、荷塘、归去来苑组成,现在是展示土家族和苗族民俗以及和游客互动的体验场所,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土家人最具特色的茶汤、社饭、油粑粑,还可以欣赏土家人的木叶情歌和摆手舞,体验当年桃花源中人设酒杀鸡招待客人的生活场景。
一路走来,春的气息弥漫在整个山间,不时会邂逅大片的桃花林,油菜花也开得正好……感受着桃花源里的慢时光,心情也愉悦起来。
除了地面上的桃花源,这里还有一处地下桃花源——太古洞。
太古洞位于“秀才看榜”绝壁下,全长约3000米,其最宽处130米,最高处108米,包括四个区域的20多处景点,洞府体量庞大,气势磅礴,既有宽敞的大厅、曲折的廊道,也有险峻的峡谷、幽深的地下河、古人活动的遗迹,还有五彩缤纷的钟乳石……可以说集洞穴岩溶景观之大成,堪称“地下的世外桃源”。
太古洞屬于中国南方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形成于二叠纪时代,距今约有3亿年的历史,是目前重庆发现的最大、最长、最神奇的溶洞之一。
沿着栈道前行,溶洞时而狭窄,时而开阔,洞内钟乳挺拔,石笋丛生,石幔高挂,石柱巍峨,石帘低垂,石瀑飞流,地下河幽深。灯光将各式钟乳石和地下暗河映照得光彩夺目,有如魔幻大片。这边,巨幅石瀑从80米的高空直扑而下,气势磅礴,震撼人心;那边,层层梯田,溪流遍布,整个景观高低错落,让人叹为观止。震撼人心的美景,经过灯饰点缀和烘托,堪称溶洞灯光秀的绝佳演示。
在太古洞的出口处,有“天坑学之父”朱学稳的题词“世界奇观,地下石林”。
对于世外桃源地貌的形成过程,科学家从地质学角度给出了说明。数万年前,世外桃源是与太古洞连为一体的自然溶洞,古人称之为“洞中厅堂”。之后,由于地质结构发生变化,洞顶在水的侵蚀下越来越薄并最终坍塌,大厅露出地表,形成今天的漏斗形天坑。桃花源天坑深约100~150米,面积有1万余平方米,在世界上极其罕见。此外,桃花源天坑还有一般天坑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首先,它的位置十分隐秘,要进入桃花源,需要穿越“初极狭,才通人”的石洞,还要“复行数十步”,才能“豁然开朗”;其次,它需要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不但“土地平旷”,而且必须有阳光和水源,否则便不可能实现“鸡犬相闻,往来耕作”。正是如此深得天地造化的钟爱,桃花源天坑才不负世外桃源的美名,引来无数人的悠然神往。
看完景区,游客还可以在桃源大舞台夜观大型实景演出《梦幻桃源》。晚上住在酉州古城即可。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酉阳第12代土司冉兴邦修建的土司衙门,之后经过十余世土司的传承修缮,一度成为周边大片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代“改土归流”后,古城慢慢没落。如今的酉州古城是在古城旧址和319国道废弃的公路上复建的,保留了原址上的西秦会馆、摆手堂、酉州衙院、酉州考棚、二酉书院等展示当地历史文化和土司文化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