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族类博物馆设计浅析

2022-04-16 17:09单秀娟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8期
关键词:设计者手工博物馆

单秀娟

(辽宁省劳动经济学校,辽宁技师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引言

工业时代,传统手工技术受到很大的冲击,科技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使人类的文明迅速进步,这无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益处。工业时代的机械化生产也使全球文化以及艺术品趋于同化。由于受工业时代的冲击,各个民族的文化与科技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科学技术成为国际交流的语言和文化,传统手工技艺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亡,如织锦、制瓷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如何提高技术、科技,关注现代科技给人带来的美好体验,民族性被人们忽略下来,使这些民族的手工技艺逐渐溃败。工业时代的现代机械虽然暂时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技术,成为生产生活的主流,但如今人们已经更多的认识到传统手工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属性是机械无法替代的。

传承几十代人的民族手工艺和无形的民族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①这个词被重视起来,而在人们心目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博物馆的高效展示可以使信息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类博物馆同样应具有博物馆的展示、收藏、传播这三个功能。民族类博物馆目的应是在于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本民族历史,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之情怀。那么如何吸引观众的兴趣,如何将传统的民族手工艺通过博物馆传承下来,如何提升博物馆的亲和力及人气,如何让“静态”的传统工艺技术体系下之作品的展示被“活化”?仍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难题。

一、民族类博物馆当代性

民族类博物馆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凡是针对民族文化方面内容的展示,利用民族文物、标本、习俗、生活方式、服装等作为传达信息的主要手段来展示的博物馆,都是具备民族类博物馆属性的。展示设计者应利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表现广阔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征服人们眼球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愉悦之体验,进而引发人们的不断思索。博物馆作为展示内容的有效表达方式,本身亦有较多分类。依照博物馆学和有关博物馆管理的法规而论,民族类博物馆是被纳入专题博物馆系列的。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民族类博物馆所指的应是关于民族的一种专业性博物馆或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民族类博物馆的当代性是指民族某一类具有特定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当代表达,通过博物馆立足本土,从而面向世界。民族类博物馆的当代属性应当能阐述本民族的艺术、政治、经济、文化与时代背景等因素影响下的时代特征。同时,当代的科技手段应被合理有效地利用,从而创造出具有民族特征性和文化特征性的展示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更要达到对民族精神的发扬、运用与创新,如南京云锦②博物馆正是传承传统手工技艺民族类博物馆之范例。民族类博物馆应采用合理的当代解读来展示传统手工技艺的物质与精神信息,传达真正的时尚不再是潮流推动空洞的视觉冲击,而应是回归原生态的一种情怀。当代民族类博物馆应采用原生态技艺的传统手工来传达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从而达到尽可能有节制地使用自然资源,增加循环利用等目的。民族类博物馆的当代性应传承中国的传统文脉,不应是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的翻版,也不应是传统设计元素支离破碎的套用,更不应是以推翻传统作为原动力的胡乱创新,而应是力求保存原始民族面貌与血脉的创造。此外,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不应只是再现历史,而应是站在人类对过去历史之反思的角度来看待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从中提炼出历史之精华,挖掘其精辟之处以发扬。

二、当代民族类博物馆是时代需要

当代信息的集中化虽然使各文化更为紧密的联系与激烈的交融,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很多传统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亡,现代科技正逐步占领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于此,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也因此被不断地重视与强调。先辈学者发现了这一致命问题并努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用科学技术已经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物质的丰富无法完全解决内心精神世界的空虚,全球化也让各国人民意识到文化的先进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足的根本条件。故此,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和原生态”,希望能通过对民族文化的重拾来寻找遗失的精神世界,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民族类博物馆是正面回应民族文化回归兴起的方式,也是当今社会大众的心愿所归。在博物馆设计中,其具有鲜明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内容的民族类博物馆越来越被人青睐。

优秀传统文化是跟随时代不断发展的。于当今社会,传统的民族文化仍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着,生命力强大,在文化与经济等各个方面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思想。各类型如每四年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各地博物馆与纪念馆等均对民族文化的延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各地区地域展示独特文化的重要平台。

三、当代民族类博物馆设计

当代民族博物馆应是在基于传统展示策略基础上的升华,偏执地抛弃传统或现代科技的展示是低效率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的,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织锦中③挑花结本。而现代科技的运用则可以更加契合当代社会下的信息有效传播。当代民族类博物馆的设计不仅应在展示内容中包含当代与民族元素,同时也需要在整体设计上融入当代与传统的融合基因,而传统民族文化如何通过结合当代的属性以形式来表达,为当代民族博物馆设计应重点探究的部分。

(一)“五感”组织设计

人之“五感”是人类认知与感受世界的基础,故此,当代民族类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应以“五感”为出发点,来进行综合的展示设计与布局。在传统的博物馆展示中,展陈方式主要是针对“五感”中的视觉感官而展开的,受众通过观看展柜中布置的对象从而获得信息,对象既有历史物体,亦包含复原物体等。然而,由于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的人们已经习惯了信息的快速接收,少有人能耐心地观看展柜中的每一件对象从而获得信息,更何谈人们针对信息的处理与再创造。视觉是于“五感”中的直观系统,是信息接收的最有效率的感官之一,因此,当代民族类博物馆在针对视觉的设计中,应结合当代的科技手段,对相似信息进行归纳整合,使信息能通过有效的方式传递。而听觉系统与视觉系统常常协调运作,也是传统展示方式的常用手段。当代的民族类博物馆应结合当代科技,在视觉与听觉感官上给予受众进一步的冲击,展示设计可通过影视、音乐、“活态”展演、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综合展开。而针对当今普遍的民族类博物馆而言,“活态”展演是其迈出传统展示框架的有效一步。

另外,传统的展示方式针对味觉、触觉与感觉的设计是相对缺乏的。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之“五感”是很难剥离其一而单独运作的,多维感官的综合运用才能使信息的传播具备有效性。故此,综合“五感”的展示设计是当代民族类博物馆的必要手段。在味觉方面,设计者可通过引入展品的相关元素或科学属性于食品,从而达到多重感官的一体感受。如在米兰设计周的展馆中,当受众还未进入展馆时就开始收到各种免费的食品,这种与商业结合的方式无可厚非,是增加趣味性的。而重点是在受众从进入展馆后,仍会不停地收到与展示主题相关的食品,这些食品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是具有导向性的。在观看展览时,受众通过味觉与其他感官的综合接收,来对信息进行处理,使每一次感受都是深刻的,如观看沉重的展览时是通过苦与辣的食品呼应,观看欢愉的展览时是通过甜味食品呼应。甚至在一处展厅中,受众通过口服装有特殊液体的食品,通过在特定位置的发声而感受到声波于特定空间下在听觉感官中的共鸣,这种结合多维感官的设计深刻于受众之心,信息的传播是高效的。在触觉方面,设计者则应多采用互动参与的展示设计方式,让受众能触摸具象化的历史信息,并与感觉相互联动,通过“活态”展演、VR(虚拟现实)或AR(增强现实)技术,形成整个展馆与全部个体的双向互动。

“五感”在展示环境中有效运用,可以加深大众对民族类博物馆中展示内容的深刻记忆,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在这个信息飞速的当代,信息碎片像乱飞草屑,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着传播。人们虽一时觉得信息的大量接收,亦习惯于此,但实际上能真正在头脑中停留下来的信息却太少。对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繁多技术的揉捏使用已经成为设计的主要手段,其之作用不可否认,但设计者应更多地注重“五感”的利用,合理有效地结合科技手段,尝试引起人们的不断思考并有益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二)多维互动设计

多维的互动设计是当代民族类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时代之进步与科技之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离当代民众越来越远。当代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会,几乎只能依靠寥寥无几的影视作品或父辈的口口相传。因此,传统的展陈方式是难以使当代民众感受并理解的,更何谈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因此,当代民族类博物馆应布置多维的互动装置,让受众亲身体验优秀传统文化,使受众能与展示产生共鸣,从而引发思考,进而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而互动装置的设计不应仅局限在传统的框架之下,传统体系下互动的突然出现会令人感到陌生,设计者应结合传统方式与现代科技的多维互动,循序渐进地引入互动方式,才是能促进受众体验与理解的有效途径。例如,针对某一手工技术或艺术,设计者可通过让受众自己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互动;针对某一无形精神,设计者可通过让受众参演的方式进行互动;针对某一历史背景,设计者可通过让受众竞猜的方式进行互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互动方式是一项需被长久探索的课题。此外,现如今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已经被一些博物馆所采用。当代民族类博物馆亦可采用这种方式,但其中之设计应被重点关注。其一,多维的展示内容更具备现实意义。展示内容不应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单一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解读亦应该被给予重视。设计者可通过VR或AR的技术手段,通过受众亲身的使用感觉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魅力。其二,交互设计应以人为本。人为当代之人,故此,虚拟体验中的交互设计应着重考虑当代人的思想体系,当传统方式与当代方式之间有冲突时,说明性提示必不可少,以免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误读。其三,普适性的设计应该被思考。设计者应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进行针对性的展示设计,使信息真实有效的传播,而不至于沦为画蛇添足之一笔。

此外,多维互动应是贯穿整个展示空间的,力求营造整体感官上的氛围与情绪。最佳的方式应是在受众未进入展馆中时,就已经开始了互动。设计者可通过对展馆周边景观环境或雕塑装置的设计,对展馆建筑形象的总体把握,使互动起始于展馆之外。这种感觉上的互动在最初的阶段是仅处于感知体系下的交互。而在受众进入展馆后,互动设计应该被有力的加强,随着人们通过“五感”于互动中的不断参与,对展示内容的不断理解,共情等其他情绪的不断提升,认知与展示内容的冲击或类同所产生的情绪,使互动的频率和效率不断提升,从而引起受众更多的关注与思考。互动参与性是当代民族类博物馆展示方式区别于传统展示方式的重要特征,这种参与性会邀请观者进入参与,通过实际操作、交流与思考来使信息的传递具备高效特征,受众的参与度与体验感受可以侧面反映出信息的传播是否高效。

(三)“活态”展演设计

“活态”展演是通过还原历史的场景或氛围而再现物质或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当代民族类博物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设计策略可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营造展示空间的整体氛围与感情,通过直观的信息传递而激发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正如云锦博物馆中设计的织锦工艺传承人的展演,通过还原传统织锦技法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的历史场景意境悠长、扣人心弦。云锦博物馆的展演方式是多维一体的设计,受众在展示期间不仅可以观看到手工传统技艺的现场演示,与此同时亦能接收到传统工具、原料等信息。当受众全身心地投入“活态”的展演中时,展示空间中的传统设计如展柜展示等亦会被赋予更多的文化与情绪,此后,受众在展示空间中的任何行为均会是在饱满情绪之下的。因此,“活态”展演设计的成功与失败对信息的高效传播是极其重要的,其应是在设计者充分对物质或非物质文化进行全面研究之后而展开的总体设计,浅显的展演设计将使整体的展示空间黯然失色。

民族类博物馆中有些民间手工技艺是具有非物质文化属性的,其载体是艺人。若无人继承,那么这类传统手工技艺将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逐渐消亡,技艺离开了人,则丢失了生命和活力。因此,“活保护”请艺人进馆展演,通过现场操作与演示,把相对抽象的无形民族文化变成生动、具体、趣味的具象实物,这种形式是“保根留神”的民族类博物馆保护无形遗产有效的办法。展览通过手工艺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操作,让受众直观地认识手工工具,了解传统手工技术的操作方法,感受曾经的现实生活,并进行亲身实践的体验。实物生动形象的再现并与受众之间产生的反应会使信息的传播更具备高效与有效性。同时,物理环境空间应该给予观众适宜的空间感受,或焦灼,或平和等。

四、结语

随着博物馆类型的多样化发展,民族类博物馆是一处独特的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代替的。而当代民族类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中若丧失了民族文化,展馆则丧失了艺术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设计者应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创造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和当代文化有机结合,使博物馆更具有内涵与力量。事实证明,民族类博物馆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国际性,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和现代技术的同时,还要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审美精髓。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各自的传统,构筑了各自民族的艺术宝库,民族不能闭关自守,要发展繁荣,要进行交流,必须吸收、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

民族文化类博物馆以其凝聚力,展现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其历史的穿透力,演绎着历史的渊源;以其文明渗透力,追寻着人类文明的源头;以其艺术的魅力,感染着人类的精神。民族类博物馆蕴藏着人类的记忆和前人的情感,走进民族类博物馆便是走进人类源远流长的文明,走进了人类原本的自然生态。因此,设计者要结合时代精神和人们多种需求,发挥其独特资源的优势,使人们在了解先辈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吸取其精华使其真实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民族类博物馆应以“人”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而展开多维的展示设计,在满足基本展示目的的前提下,通过组织“五感”的参与、互动体验的设置、“活态”展演的运用,对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并使人之情绪达到意境,不断发挥作用于人性之发展,从而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注释:

①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仪礼与节庆、有关自然届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时间、传统手工技艺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② 云锦在最繁华清朝康熙直嘉庆年间,生产量巨大,木织机达三万多台,有二十万人以此为生,年产锦缎上百万匹,产值在3000万两白银以上.到现在全国懂此技术者仅不足50人.云锦已经被列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当代云锦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几乎失传.

③ 挑花结本是织锦生产工艺中最具有特色、最具含金量的工艺环节,它是以线为载体,对纹样的图形、色彩进行有序编制,设计师要把这种极为精细的分解和同类项合并程序储存起来,使编结过程简洁明了,这种易于操作的程序语言,经过织手精心操作就再现设计意象,得到设计者满意的具有极高品味的锦料.挑花结本这一程序设计和运用的理念与实践在19世纪初传播到法国,卡雅尔据此设计出打孔卡片来提花,为织锦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1836年又据此原理为计算机编程,如今的电脑仍使用挑花结本一脉相承的编程原理,传统手工技艺被当代科学技术所代替.

猜你喜欢
设计者手工博物馆
2020德国iF设计奖
博物馆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手工DIY
露天博物馆
杨敬: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