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双重逻辑及其启示

2022-04-16 02:56:03陈明睿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陈明睿

(信阳农林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毛泽东立足中国的国情、世情、党情、民情和党与人民群众的需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主线,形成了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从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双重维度对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进行分析,对于发挥意识形态举旗帜、兴文化、展形象和育新人等功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 历史逻辑: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历史演进与逻辑展开

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推进的历史过程,可分为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的探索和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竞争与定向、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确立与调适等三个历史阶段。

1.1 选择马克思主义:探索与选择

20世纪初,中国处在民族危亡之际,各种救亡图存方案都以失败告终。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也开启了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历史起点。首先,话语环境与话语主体。这一历史时期,话语环境表现为国家处于一盘散沙之中,没有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其次,探寻话语主题。追求科学和民主、民族救亡图存是这个时期革命者的话语主题。为了开启民智和培养新式国民,毛泽东成立了新民学会,在《湘江评论》和《大公报》等杂志上刊发文章,揭露帝国主义的虚假宣传,批判封建宗法制度和思想。再次,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和解决中国问题的“金钥匙”。毛泽东明确指出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脱离中国历史和现实,是不可能成功的。他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课题,认为结合途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最后,重视“主义”的旗帜功能。随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逐渐深刻,毛泽东清醒意识到作为意识形态的“主义”具有能为革命运动指明方向的旗帜功能,并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佐证。早年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解决了“运用什么理论和怎样改造中国”这一根本问题,探索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并趋于理论化和科学化。

1.2 构建“革命”话语:竞争与定向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到新中国成立,革命是这一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话语主题和话语环境。这一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两大主题,就是如何解决党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解决中国实际问题。首先,开展争辩与斗争。对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批判的同时,从哲学层面对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代表的主观主义进行深刻批判,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其次,革新话语方式和抓牢话语主题。一方面,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全新方式生产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话语,孕育了井冈山精神等革命文化,初步构建了革命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毛泽东抓住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主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论持久战和人民战争等具有时代性的意识形态话语主题。再次,注重意识形态革命能动作用的发挥。例如,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和全民族抗战运动,不仅紧扣民族独立的时代主题,将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相结合,而且揭露了国民党意识形态话语的虚伪性和反动性,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广大群众所认同。

1.3 构建“建设”话语:确立与调适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成为时代性话语主题。首先,意识形态话语权与经济基础之间得到调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使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有了坚实并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政治保障和社会制度保障。其次,坚持“破”“立”并举,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一方面,对《武训传》的批判标志着对封建主义传统文化旧意识形态的批判和改造,对胡适唯心主义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批判,在知识分子中开展思想改造和文化批判,为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扫清了障碍。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党内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运动,为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提供了丰富滋养;《毛泽东选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经典著作的出版发行,使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再次,打破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碾压、控制、封锁和颠覆。抗美援朝作战不仅是立国之战,还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国际上有了广泛影响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一条线、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不结盟不称霸等外交话语,不仅在国际上展现了中国话语的特色和魅力,更捍卫和巩固了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2 实践逻辑: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话语主题、话语斗争和批判、话语实践与话语创新机制实施

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实践逻辑,既包括回应时代实践要求,积极探寻和科学设置话语主题的实践过程,也包括旗帜鲜明地开展意识形态斗争和批判的伟大实践,还包括通过丰富的社会革命和建设实践、话语创新机制实施等实践,形成一个丰富多样、具体生动的实践体系。

2.1 切实回应时代实际要求,积极探寻和科学设置话语主题

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过程中,毛泽东积极探索和科学设置、转换话语主题,为时代变革举旗定向,做到了先声夺人、以理服人和凝心聚力。这些话语主题始终能够植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语境和现实环境,从战略上、大势上、根本上解释和回答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时代课题,保证了其话语的解释力、说服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从而有效解释、规范和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毛泽东根据中国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围绕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任务,设置以革命、斗争、抗战、独立和解放等为主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回答了“站起来”的时代课题。在国际关系上,毛泽东形成了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三个世界理论、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两个中间地带等著名国际关系话语体系,在国际舞台上抢占话语先机,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编织的“话语权困境”和“话语权软遏制”,敢于对旧的国际话语权体系进行挑战,进而影响国际舆论,取得了一定的国际话语权,也更好地参与了国际话语权构建,为中国的革命和新中国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话语氛围。

2.2 旗帜鲜明地开展斗争和批判,坚定捍卫意识形态话语权

通过斗争、批判和革命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话语霸权,是毛泽东同志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最鲜亮的底色,贯穿于他一生的事业始终。首先,阶级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毛泽东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开展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并认识到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其次,党内的意识形态斗争。毛泽东指出捍卫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是思想建设和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有错误就得批判,有毒草就得进行斗争”[1]233,才能揭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为什么“行”,才能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1]230。再次,在国际上发出同帝国主义斗争的中国最强音。毛泽东认为国际上开展意识形态话语权斗争,是塑造党和国家形象的先导、开展国际斗争的舆论武器和配合外交工作的舆论工具,坚持党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内外有别原则和与时俱进原则,通过对外宣传机构、广播、报刊、著作、宣言和演说等话语载体,向国际及时、全面、真实地说明中国,赢得国际的理解和尊重,也揭露和抵制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击,加强了我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

2.3 丰富社会革命和建设实践,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首先,以伟大的社会实践推进意识形态话语的发展。毛泽东既从社会实践和生活本身出发,凝练新概念、提出新思想、形成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坚持和发展,还准确把握中国现实国情这个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立足点,即“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2]。其次,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社会营造宽松自由的话语环境,通过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相斗争,来捍卫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再次,坚持和落实“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具体方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是“古今中外法”,即“我今天提出的只是这个方法的一个方面,通俗地讲,我想把它叫做‘古今中外法’”[3]。这是一个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古为今用法”强调在批判与继承中建设意识形态话语权,“洋为中用法”主张在学习与借鉴中建设意识形态话语权。最后,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毛泽东一直认为,意识形态教育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具有“中心环节”的地位,是改造革命军队、激发革命斗志和凝聚话语共识的中心环节,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历史知识和反面素材等方面的教育,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能力素养。

2.4 构建和完善话语创新机制,捍卫和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是在话语追踪机制上,毛泽东密切追踪体现时代性变革的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及时在意识形态话语上做出调整,以契合实际的语境,使新的话语能够真正追踪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现实,紧跟时代步伐。二是在话语生产机制中,毛泽东在元素话语生产上创新出经典话语、时代性理论话语和方针性话语等,经过对元素话语的解释、补充和具象化呈现,形成阐释性话语。三是在话语社会化机制上,毛泽东始终做到了通过话语教育将意识形态话语内化为民众和共产党员的信念信仰信心、塑造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具化为方针政策或制度体系。四是在话语调适机制上,毛泽东依据话语实践的效果、群众需要和党组织反思,不断对已有意识形态话语做出调整,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创造出更加契合现实需要的新话语,呼应意识形态的价值旨归、利益关照、具体表征和权力主导。五是在话语绩效机制上,毛泽东能够以坚定的话语自信,不仅把来自国外的马列主义与中国的时代实际相互结合,通过中国化过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通过说人民群众“想听”“愿听”“乐听”“听得懂”的大众话语,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引领力,赢得了群众的认知认同和拥护支持,激发了人民的革命和建设斗志。

3 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当代启示

毛泽东坚持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领导,采用有效的话语方式旗帜鲜明地开展斗争,并不断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展示党和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这对于当前我国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背景下,通过创新话语主题、整合话语载体和构建话语主体来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要启示。

3.1 创新话语主题,打造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核保障

一是创新话语体系,增强话语吸引力。就是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借鉴性与批判性相结合的原则,生产融通古今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有效阐释话语内容,巩固话语创新,增强话语吸引力。二是科学设置议题,增强话语引领力。既要有针对性地回应质疑、澄清观点和甄别复杂信息,改变人们的错误认知和避免混淆视听;还要科学设置正能量的引导性话题,传播正能量,构建同心圆,凝聚社会共识,使意识形态话语权引领人们为实现共同利益和目标而奋斗。三是回应现实问题,增强话语公信力。意识形态话语只有有效回应和阐释现实问题,关注人们思想动向、解答思想困惑和合理引导舆论走向,增强主流意识形态阐释力,才能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四是回击错误思潮,增强话语凝聚力。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确立,就是在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斗争中实现的。这就要求积极主动、科学辨别和有针对性地批驳和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为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营造良好的话语空间。

3.2 整合话语载体,筑牢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阵地保障

一是创新话语内涵与表达,掌控话语权。通过本土概念的提升、西方概念的中国化、草根话语的提炼,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的话语创新来提升话语权,用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诉求和弘扬时代精神的话语来增强话语时代感,用反映大众生活、契合大众心灵和符合大众思维的话语来提高话语认同度,用简洁明快、通俗流畅的话语表达方式来表述和阐释主流意识形态,使广大群众能够听得懂、记得住和用得上。二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助力有效传播。信息化时代,新媒体传播迅猛发展,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战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二者只有在内容、平台、经营和管理上全方位有机融合,才能更有效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三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拓展话语空间。通过参与或设置权威性话语主题、采用融通中外的话语方式和针对性地打造国际传播平台等措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全方位、立体化、客观公正、准确及时地介绍真实的中国,让世界了解、认识和认同中国,改变和消除国际上对中国原有的偏见或误解,拓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空间。

3.3 建构话语主体,夯实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组织保障

一是建构多主体参与的意识形态话语主体队伍。意识形态话语主体队伍包括话语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收者等,多主体的有效参与和互动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基础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倡导与推广作用、知识分子的探究与阐释作用、党员干部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普通民众的认同与实践作用。二是“破、立”并举,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治理。全媒体语境下,融通国内国际、线上线下、虚实并存的大舆论场多样多变。这就要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东升西降”大势下,准确把握时势、破立并举、高位引领和坚守底线,向各种错误倾向、错误思潮、西化分化黑化、和平演变、颜色革命和街头政治等亮剑和开展伟大斗争,捍卫意识形态话语权。三是增强资本驾驭能力,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资本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传播、评价等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对资本的逐利性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加强对资本的合理引导、依法约束和科学治理,保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公共性、公益性、安全性和价值导向性,掌握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领导权和管理权。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06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4-17 14:28:07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