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洋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机制建立于1982年,旨在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予以保护。随后,《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相继确立了法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制度,国家层面也设立专项资金予以保障。截至2022年1月11日,国务院已将140座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此基础上,一些相关概念随之提出。其中,“历史城区”是指能体现其城镇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特指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整体保护控制的地区。
本文所提出的“非典型历史城区”,其意指广义上能体现历史发展断面、具有一定历史格局与风貌,但是特征并非十分突出、年代并非十分悠久且不处于历史文化名城法定保护范围内的古城、老城或旧城区,可等同理解为“一般历史城区”“一般历史风貌区”等概念。相比“典型历史城区”而言,“非典型历史城区”的数量更为众多,主要存在于中小城市中,其多元价值往往不被重视,既面临保护制度缺失、资金难以保障的政策问题,也面临城市更新迫在眉睫、老城空间尺度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针对老城更新的研究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热点。2021年8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不大规模新增老城区建设规模,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保持老城区自然山水环境,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等要求。老城整体保护和人居环境提升已成为新时代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
各界学者也就“非典型历史城区”成因与保护思路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观点与结论。例如从发展角度,得出了“非典型历史城区”迅速破碎化的原因是基于保护制度缺乏前瞻性、保护规划缺乏约束力和保护实施缺乏可行性。从保护角度,通过整体性梳理提出了应从“文脉传承、空间修补、功能提升、图则管控”4个方面制定保护框架的基本思路。
对比于法定范围内的保护与更新研究,“非典型历史城区”的相关研究明显薄弱。同时,由于自身历史遗存少、传统风貌特征不突出、历史或美学价值低等现实原因,面临着更为尖锐的保护与开发矛盾,不少“非典型历史城区”都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变得支离破碎。
故此,本文希望以“非典型历史城区”的代表长垣、石河子市老城区为保护范式,一方面,系统性提供价值深挖的思路,明确底线保护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梳理总结更新框架,通过具体的规划策略探索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状态,最终拓展“非典型历史城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价值认知是历史城区保护的基础,随着认知角度的不断发展,历史城区的价值内涵也逐渐向历史、空间、功能、更新等层面拓展。相较于“典型历史城区”而言,“非典型历史城区”的价值内涵侧重通常略有不同。
在“非典型历史城区”中,传统以遗产为导向的历史价值普遍体现较弱。此类城区很多都呈现出一种层积、叠加的演变历程,这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被记载的特征是其历史价值的主要表现。
如果说历史价值更倾向于研究者的视角,那么对大众而言,历史城区最突出的特征往往是其独特的风貌和空间特色,即空间价值。相比于“千城一面”的现代城区,具备地方特色的空间风貌很难再次形成。因此,空间价值则成为“非典型历史城区”价值内涵中的重点内容。
功能价值方面,历史城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一般城市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在“典型历史城区”中往往体现浓厚的生活气息,而随着现代城市不断衍生新功能,“非典型历史城区”作为物质载体则面临更多承接新功能、适应新社会的机会与挑战,其功能价值更为开放,在多元融合的基础上具备更强的包容性。
除此之外,“非典型历史城区”由于不处于法定保护范围,在城市更新方面没有严格限制,可以更新改造的空间更大。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更有条件探索保护与更新之间的平衡关系,实现区域振兴。
而在一些相关研究中,也有从其他角度对“非典型历史城区”价值进行归纳总结的。例如认为新旧交融的形态格局与风貌使其具备景观价值、多样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使其具备场所价值,成为居民对城市空间认知的特定观念、集体印象和生活习惯。
河南省长垣市老城区又名“古蒲城”,位于市域东北方向,历史城区面积约1.7 km。2017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将长垣市纳入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名单。作为名单中唯一一个县级市,长垣在“双修”工作的指引下迎来了历史城区环境改善与特色提升的良好契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老城区(以下简称石河子市老城区)位于市域西北方向,核心范围约3 km。2017年,石河子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并经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随着城市发展在全国被认可,历史城区的更新改造逐渐成为市级领导关注的重点。
以开展“城市双修”工作和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为契机,受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相继启动了两地城区复兴规划研究,目标以社会、文化、历史、格局、景观、经济等多元价值为导向,探索此类“非典型历史城区”改造更新的新策略。
“长垣”之名始于战国“城墙说”。据《陈留风俗传》记载,战国末期魏国于陈墙村一带设置首垣邑。此地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用于防水或防兵,始有“长垣”之名。
历史上县城共经历过4次变迁。早在春秋时期,卫国于长垣之地置蒲邑(今长垣县城)、匡邑。后魏国兼并蒲、匡之地设置首垣邑,也称长垣故城。至隋朝开皇十六年(506年)废除长垣故城,移县治于故城西南古匡地,设立匡城县。至金朝泰和四年(1204年)为避黄河水患,迁县治于苗寨镇柳冢村一带,现称作旧长垣城。至明朝洪武元年,再因黄河水患,迁县治蒲城镇,即今县城所在地。
此后,城池于明朝万历、崇祯时期达到鼎盛。据史志载:“崇祯十年冬,知县王虚白修砌砖城,高三丈五尺,根阔四丈五尺,顶宽二丈三尺,以砖砌二层漫顶,四门瓮城内外通用砖包……城内砖砌马道四条,砖砌流水沟一百二十条。”城内商贸繁荣、牌帆林立,人口达二千户。与黄泛平原地区其他古代城市采用方正的平面形态相比,长垣古城的平面形态为椭圆形、似龟背,具备鲜明的格局特色(图1)。
图1 黄泛平原地区古城平面(引自《河南通志》)
时至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长垣,于老城内黉学院崇圣寺殿制造“黉学惨案”,屠杀无辜百姓300多人。老城区也因此成为铭记日寇侵华的罪证的纪念性场所。而如今的长垣是经中国烹饪协会认定冠名的首个“中国厨师之乡”“中华美食名城”,烹饪业已逐渐发展为长垣的支柱产业。
基于此,长垣古蒲城在历史、空间与人文方面均体现出了较为鲜明的特色价值。因其不断变迁的城河关系、独特的平面形态,既是具有空间独特性价值的黄泛平原古城,也是具有厚重人文积淀和历史纪念性价值的人文城市。
20世纪50年代,为巩固边防、发展经济、安置人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一党、政、军权合一,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半军事化组织和社会经济体系孕育而生。石河子市即是在此军垦背景下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的城市。
在石河子市的第一版总体规划中,城市布局采用“十”字轴线、规整的方格+环形+放射线路网围合出较强的向心性,体现了军人庄重、严谨、高效的思想品格(图2)。而在之后的发展中,石河子市一度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团总部所在地,也是中国第一个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的城市。
图2 石河子市规划实施示意
综上所述,石河子市老城区是中国治边机制的探索者和践行者。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名片,其城市特色价值根植于军垦文化,而军垦文化是在长久以来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基础上,结合新中国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奋斗色彩衍生而出的新的文化导向,具有时代独特性。
作为“非典型历史城区”,长垣古蒲城与石河子市老城区在当代背景下面临相似的发展困境。首先,城区空间趋向破碎化、模糊化。出于改善老城居住条件的考虑,近些年相继开展了不少更新改造项目,导致超量建筑层出不穷,原有的空间秩序面临被突破、切断、虚化等问题(图3)。
图3 历史城区原有空间秩序被破坏示意
其次,城区空间特色与活力衰退。出于空间拓展的考虑,新城区相继启动建设,历史城区面临产业落后、活力转移、空间日渐萧条的问题。以长垣古蒲城为例,现状传统商业街普遍由个体承包商经营,业态以小商品售卖为主,沿街界面杂乱无章且空置率居高不下,消费体验远落后于城外的新兴综合性商圈。除此之外,坑塘、护城河等具有代表性的滨水公共空间也欠缺展示与利用,目前已成为挤在边角地区的消极空间。
再次,缺少对文化价值的挖掘与承载。历史城区尽管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但普遍面临物质空间载体模糊的问题。现阶段的保护思维停留在对个体遗产静态式、冻结式的保护,忽视了推动空间发展变化的“文化本质”内在动力。通过什么样的空间去传递其精神内涵,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其历史与人文价值,是更新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更新应从整体性着手,强化格局及关联性保护对其的重要意义,进而从空间更新和精明发展两个层面定制更新框架(图4)。其中,空间更新重点包含空间格局梳理、建筑风貌提升和环境景观营造三大板块,要求与“双修”工作相结合,既要恢复和强化历史格局的特色精髓;也要正视当代建设对其造成的改变,反对全部恢复或者大拆大建。通过可感知的历史格局、协调的建筑语言、整洁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区魅力,迎接新的发展机遇。
图4 “非典型历史城区”更新框架
精明发展则重点包含城区总量控制和服务职能优化两大板块,要求正视人居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解决在地居民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基础设施改善和既有建筑的更新要充分尊重历史和现状进行分区分类精细化整治,并通过老城功能改善、建筑功能调整等方式调节人口结构,形成健康多元的社会生活网络。同时,借助社区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居民了解并认同历史城区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豪感与幸福度。
在两个层面、五大板块的框架内容基础上,本文以空间格局梳理、建筑风貌改善和交通职能优化为代表,分享其中的研究思路与方案层面的更新效果。
3.2.1 空间格局梳理
对比上述三款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可以看出凯美瑞车发动机的排量、压缩比、热效率及最大功率、最大扭矩等参数均最大,雅阁车发动机次之,而君威30H车发动机最小。
工作重点即在众多碎片化的历史要素中梳理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格局体系。具体可通过线性串联、节点强化、集中感知等方式实现。其中,线性串联往往是黏合各历史要素间的纽带,通常可作为格局梳理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适当恢复或更新一些重要节点,则有助于提升老城区的空间魅力。
以长垣古蒲城为例,首先对线性要素进行梳理。规划通过腾退还绿的方式对护城河与坑塘之间的现状建筑进行拆除,疏通滨水公共空间,恢复大环城水系。同时,“城—坑—河”体系作为仍能发挥作用的排水系统,也承载了古人营城的智慧。
除此之外,以南北、东西大街、县前街5条历史街道为另一层次的线性空间,梳理 “大”字形的内城格局。沿线串联四向城门要素,打造城门韵味主题区。五街交会的古城中心位置分布着县衙、城隍庙等历史上重要的公共空间要素、以黉学商场为代表的侵华纪念性空间要素和牌坊、老槐树等“四致八景”要素,整体打造为综合历史感知区。由此,通过线性梳理、聚点成面的方式。整体构建“城河环绕、‘大’字为骨、一区居中、四门四塘”的古城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更新并适度复原与格局紧密相关的公共空间。例如,综合历史感知区内复原明清县衙、保护老槐树、修复黉学商场;西北坑塘复原白塔寺,重现白塔梵音的历史景象;东南坑塘复原寡过书院,重现湖畔书香的历史景象等(图5)。
图5 长垣古蒲城规划鸟瞰
对于石河子市老城区,由于原纵轴统领、景城一体的初始格局尚未被破坏。因此,空间梳理的重点不在于格局修复,而在于感知强化。规划以现状纵轴为主线,同样运用线性串联的方法构建军垦文化体验路径。将老城核心1、2、3号小区内的历史空间如军垦博物馆、兵团领导创业旧址、近现代特色公共建筑如五星广场、艾青诗歌馆、特色构筑物如军垦纪念碑、军垦第一犁等要素相互串联、形成游览线路(图6)。在此基础上,将老城区外围的其他军垦文化感知点如兵团招待所旧址、西工业园区、小李庄团场等要素纳入拓展路线,进一步丰富军垦文化感知。
图6 石河子市老城区军垦文化体验路径示意
3.2.2 建筑风貌改善
工作重点首先是在当前建设背景下提炼符合城区气质的建筑风貌、明确改造方向,通常可采用研读建设史、查阅历史图纸、现场调研等方式辅助总结。其次是选择与格局关联性最强的线性空间进行风貌提升示范,从街道、建筑层面提出改善建议。
以石河子市老城区为例,首先需要明确哪种风貌能够代表军垦老城的特色建筑风貌,笔者在系统研究建市历史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归纳总结。具体而言,老城区建筑以前苏联推崇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建筑为本源,构建了反对矫饰作风的“红色建筑”风貌基调。其中,军垦博物馆、兵团小礼堂旧址、陶峙岳、张仲瀚等兵团领导办公居住旧址均属此类风貌的代表性建筑。此后,随着建筑发展进入全球化时期,建筑设计开始主张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和较强的标识性,位于北环路与子午路交叉口的五星广场应运而建。老城区在面向未来、包容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同样需要以新建筑为亮点来发展军垦名城的建筑风貌基调。
因此,规划总体确定以“红色建筑”为基调、以新建筑为亮点的风貌改善思路。其中,对于历史建筑予以风貌修缮、对于新建筑强化其标识性、对于缺乏特色的近现代建筑要求适度改造,融入“红色建筑”风貌。
图7 石河子市老城区建筑风貌改善示意
3.2.3 交通职能优化
历史城区普遍存在机动车交通通行能力弱、停车难、慢行系统不完善等交通问题。因此,工作重点首先是对道路空间进行系统梳理,可采用加密路网、局部拓宽等方式打通微循环。其次,解决停车问题要从实际出发,采用建设成本以及维护成本均可接受的模式。再次,应精细化道路断面设计,在有限空间内合理划分路权,保证机动车与慢性空间贯通。除此之外,可采用减小路缘半径、路口设置减速铺装、拓展步行区域等方式打造慢行友好式的道路交叉口。
以长垣古蒲城为例,为保证行车畅通建议取消全部的路边停车。沿街通过局部腾退增加小型双层停车场,解决停车问题。双层停车场每层高2.5 m,整体控制在5 m以下。
在道路断面精细化设计方面,对于红线宽度在1 4 m 以上路段,可适当缩小机动车道宽度至8 m,能保证双向两车道通行和三辆机动车的错车需求即可。剩余空间增加非机动车的独立路权。步行路权可在与建筑前空间合并考虑的基础上适当压缩。对于红线宽度为9—13 m的路段,应严控双向两车道的机动车路权,可不再单独划分非机动车道,步行路权延续与建筑前空间合并考虑划分思路。对于红线宽度小于9 m的路段,则需要将双车道改为单车道,路权宽度5 m,剩余路权空间留给步行(图8)。
图8 长垣古蒲城道路断面精细化设计示意
“典型历史城区”保护以价值判定为基础,朝着整体保护、强调遗产关联性;保用结合、推动老城活力复兴的方向发展。由于城区处在法定保护范围内,保护措施受到相关法规约束,可作为“非典型历史城区”保护的规范性样本予以参考借鉴。而“非典型历史城区”则拥有更多的灵活性机遇,是历史城区保护中市场调控、积累不同时期物质空间元素展现古今交融风貌的前沿地。
长垣古蒲城和石河子市老城区作为“非典型历史城区”,无论是大拆大建,还是全盘保护,都已经不能满足切实的更新需求,梳理特色、强化格局及关联性保护才是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必然选择。
规划根植于历史城区各自的特色价值,正视发展困境,在更新策略上,从制定更新框架、梳理空间格局、归纳特色风貌、改善交通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希望可以为其他具有共性特点的历史城区的可持续更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① “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建筑:“民族形式”是将中国的传统建筑风貌在特定的经济受限条件下,进行化简;“社会主义内容”则是在建筑装饰上多采用革命符号,如徽章、党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