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新思路
——导渗的应用

2022-04-15 01:17王颖成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海绵雨水面积

王颖成

(常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000)

0 引 言

为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城市地面逐渐被大量不透水路面覆盖。世界主要城市的不透水面积均在50%以上,有研究指出北京及上海的不透水面积比例分别为77%和80%[1]。

自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自此,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全国如火如荼,广泛开展,其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拓展,“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被广泛引用。各地相继出台一些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明确了透水铺装率要求,有些地区甚至提出70%以上的要求。但是某些特定区域想要达标,难度很大。我们在常州市第一中学改造工程中,就遇到了一些问题,并尝试利用六字方针之外的技术思路来予以解决。

1 工程概况

常州市第一中学位于常州市老城区中心,占地面积约100亩。学校地势平坦。北部区域以教学楼、绿化为主,地势较高,南部区域以操场、篮球场等运动场地为主,地势较低,尤其是田径场,为学校最为低洼的区域,积水也最为严重。

该校的雨水排放方式以雨水收集口收集雨水,进入各级雨水管道,汇总后排入城市河道,属于较为传统的排放方式。

校园周边仅有两处雨水出口,分别为北门一根d 300的雨水管和西门一根 d300的雨水管沿路向南排向古运河,学校的“硬”排水能力不足。

根据我们的调查,学校各类设施及地面铺砌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地表分布比例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各类不透水路面、地坪、运动场、建筑等占比较大,均超出20%,真正可以让雨水能够实现下渗的绿化和植草砖面积仅占15.7%。

2 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提升校园排水能力

提高雨水管道的排放能力是目前城市解决雨水排放的主要手段,依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雨水的设计流量Q=q×j×F,式中Q为雨水设计流量,L/s;q为设计暴雨强度,L/(hm2·s);j为综合径流系数;F为汇水面积,hm2。设计暴雨强度由地理位置及降雨情况确定,虽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但基本可谓“天注定”,汇水面积由学校的实际占地确定,可谓“地注定”,计算式中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综合径流系数,它是一定汇水面积内需要排出水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径流系数越小,说明渗入地下的水量越大,进入城市雨水管道里的水量就越小,最终排入河道的水量也越小。

目前各地一般压降综合径流系数的方法有:(1)增加透水地表;(2)建设生物滞留带;(3)建设蓄水池,也就是六字方针里的“渗”、“滞”、“蓄”三个字。但是在学校的很多区域,尤其是运动区域,集中布置了篮球场、羽毛球场、田径场等运动场地,全部为不透水的塑胶、混凝土等铺装,不宜改造为透水铺装,周围也难以建设足够的滞留带或雨水花园,按照六字方针的方法,只能大规模建设地下蓄水池的方式来进行雨水调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均较高。

在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2]指导下,是否有一种新的办法,可以拓展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思路,让这些区域也能建成可以吸水渗水的“海绵”?

3 导渗的设想

不妨设置一种途径,除了让雨水能够垂直下渗,也可以横向引导到其它不便于建成可渗地表的区域继续下渗(见图1),让雨水绕过不透水的地表实现下渗,就近似等于那些不透水铺装的区域也变成了可以吸水渗水的“海绵”,这种“途径”就是我设想的导渗,雨水被雨水口收集后,其中部分雨水通过管道引到其它区域,再通过带孔管道(可以采用开孔塑料管、软式透水管、碎石沟等)释放排出,继续下渗。这种起到导渗作用的管路,即为导渗管。

图1 导渗管原理图

为验证导渗的实际运行效果,我们设计了一个箱子,来模拟验证运用了导渗管的海绵城市运行的效果。箱子分成三个区域:A区是普通裸露土地,为独立的实验对照区,倒入的水自行竖直下渗,并通过A区底部的泄水孔排出;B区为运用了导渗管的实验区,倒入的水不但竖直向下渗透,而且通过导渗管将水横向引导到C区来一起下渗,相当于下渗面积扩大了一倍(见图2)。A区、B区和C区的大小完全相同,各区内部所填入的砂土比例也完全一致,底部的渗水孔大小也一致。

图2 导渗管实验原理图

我们首先向A、B区匀速加入等量的水,可以明显看到设置了导渗管的B区水位上升得较慢,而A区水位上升很快,说明导渗管将一部分的水导向了C区,从而延缓了B区水位的上升。

向A、B区里加等量的水,测定A、B两区里水下渗完毕的时间。由于有导渗管将水引导到C区一起下渗,B区下渗速度明显较快,水渗完的时间为6 min11 s,而A区下渗的速度则较慢,水渗完的时间为11 min25 s,接近B区的2倍,而A区渗透面积为B区的1/2,实验证明水下渗时间与渗透面积成反比,也就证明了导渗管在发挥着它的导渗作用,将水从一个区域引道至其它区域来实现共同渗透是可行的。

4 综合运用导渗管的海绵城市建设

根据之前的调查,该学校受淹最严重的区域是学校南部的运动区域,尤其是田径场中央的大草坪,我们根据导渗原理设计了新的海绵城市排水方式(见图3)。

由图3可以看出,除了大草坪区域雨水可以直接下渗外,不透水地表的雨水不能直接下渗,地表雨水被雨水口收集后,被导渗管引导至不透水地表下方, 再通过管道空隙渗出, 将原先不能渗透的篮球场、塑胶跑道等不透水地表也可以实现持续垂直下渗,将可“渗透”面积扩大了数倍,相当于增大数倍的“海绵”的面积,使雨水下渗实现了最大化。

图3 导渗管工作图

根据这个思路, 我们可以把导渗管运用到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各类运动场、低等级道路、室外地坪等区域,相当于这些面积变成了可渗透地表,综合径流系数可以大幅下降,效果明显。

虽然水的下渗对环境友好,但是对承载结构层却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导渗管的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对以下问题引起重视,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防止引发新的问题:

(1)尽量选择中型、轻型荷载的地表来导渗,如次要道路、篮球场、田径场及休闲广场等区域,不建议重交通道路下设置导渗管。

(2)设置溢流设施。排入导渗管路的雨水水头应得到控制,防止因管道内水头过高,雨水反向上渗,造成相关地表结构层出现水损坏。当地形的起伏较大时,应在导渗区域的低处设置溢流井。

(3)导渗管的埋置深度。导渗管的埋置深度应埋设在地表铺装结构层以下,离开地面荷载的影响深度,并增加安全深度,同时为安全起见,可在结构层与导渗土体之间铺设防渗土工布或粘土层,防止雨水反向上渗,从而保证地表铺装有足够的强度来满足使用。

(4)为增加导渗效果,有条件时被导渗土体表层宜采用20~50 cm碎石或粗砂土。

(5)为防止导渗管堵塞,从而影响渗透效果,透水管周围应设置反滤层。管周反滤层可采用渗水土工布等材料包裹,管周采用粗砂包封。

5 结 论

海绵城市建设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3],其范畴和内涵越来越广泛,包括了降低径流、控制污染、雨水利用等诸多方面,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也在逐步得到解决,导渗所关注和提升的是其最为核心内容——“渗”,运用导渗,可以让雨水在地下的单一“竖向”渗透,变成“横向+竖向”的综合渗透,可以绕开不可渗的地表铺装,直达下层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可渗透区域,从而建成更多的“海绵”。只要控制好导渗深度,设置合理的溢流,就能保证上层结构安全。

导渗的设置方式灵活,价格低廉,能够把海绵城市建设拓展到原先不宜建设或很难建设的区域,应用前景广泛,为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提供了新的拓展思路。

猜你喜欢
海绵雨水面积
农事 雨水
怎样围面积最大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最大的面积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农事 雨水
海绵是植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