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西 贺亦彭 宁德飚 余健
摘要 找出成因,“对症下药”是公路灾害治理的关键。文章以某国道冲沟路段的路基缺口为例,在充分阐述灾害特征、工程地质条件和稳定性分析基础上,得出灾害成因为冲沟的长期溯源侵蚀,掏空挡墙基础,导致挡墙失稳。针对性提出了“固基防水”综合治理方案,即挡墙基础采用注浆钢管桩加固,以达到“固基”目的,对冲沟沟谷一定范围内设置锚索框格梁,格间挂网喷射混凝土以防止冲沟进一步侵蚀破坏,并在合适位置设置截排水沟,以达到“防水”目的。
关键词 路基缺口;山区公路;冲沟;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U4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949(2022)07-0133-03
0 引言
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质和环境因素导致了山区公路多临崖临水、跨沟跨河、高填深挖[1]。普通国道由于受投资影响,边坡防护、路基处理往往不足,从而导致运营期间灾害频发。山区国道小的冲沟路段多采取在公路外侧设置挡墙、墙内回填方式通过,但由于前期勘察不足,设计深度不够,挡墙基础埋深往往不够,挡墙抗滑移、抗倾覆能力不足。后期由于汇水对冲沟的侵蚀,包括侧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原有挡墙基础往往容易被掏空,从而导致挡墙失稳垮塌,形成路基缺口。此类灾害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多样,处理方式往往需要根据具体灾害点的情况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1 工程概况
某国道冲沟路段位于冲沟源头处,地形坡度较陡,坡度达38°~49°,地层岩土体破碎,屬碎石土堆积层,公路路基长期遭受冲沟的侧蚀和溯源侵蚀作用,2020年8月5日,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挡墙基础被水流掏空,挡墙倾倒失稳,形成了一个长80 m,宽4 m的路基缺口,导致半幅路面处于悬空状态,严重危害公路的安全运营。灾害发生后当地养护部门采取沿公路内侧挖方拼宽,单向通行的临时保通方案,目前有效路面宽度仅约4 m,路面为砂石过渡路面,通行条件极差。路基缺口正面照如图1所示。
2 工程地质概况
2.1 地层岩性
钻孔揭露地层有填土层、残坡积层和玄武岩层,各地层岩性分述如下:
(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褐灰、灰、褐黄色,以粉质粘土为主,多含碎石、角砾,成分杂乱,结构松散,为水渠管网修建、道路修筑形成,揭露厚4.9~7.7 m,平均厚6.2 m,承载力特征值fak=85 kPa。
(2)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褐黄、黄色,含大量玄武岩风化团块,中等压缩性为主,局部受地表水浸软化为高压缩性,参考邻区李家坪残坡积层钻孔标准贯入试验数据,承载力特征值fak=168 kPa。
(3)二叠系上统玄武岩组(P2β):强风化,暗绿、深灰色,岩体多呈碎块状,岩体节理裂隙极发育,岩性较坚硬。大致发育三组节理:节理1:90°~130°∠45°~55°;节理2:297°~327°∠31°~55°;节理3:175°~210°∠48°~78°。承载力特征值fak=550 kPa。中风化玄武岩:暗绿、深灰色玄武岩,岩体多呈块状、巨块状,岩体节理裂隙不发育,岩性坚硬,锤击声清脆,强度高,据类比资料,饱和重度达2.79 t/m3,饱和单轴抗压23.9~91.5 MPa,承载力特征值fak=4.67 MPa。
2.2 地质构造
工程区地貌类型属岩浆岩构造侵蚀山地地貌[2],区域上位于云贵高原边缘部分,按大地构造分区,位于一级构造单元“扬子准地台”(扬子板块)西缘中的二级单元“滇东台褶带”下属的两个三级构造单元,即“滇东北台褶束”与“会泽台褶束”的结合部位[3]。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地质构造主要受坪菁背斜、关仓菁断层、F1断层的影响。
坪菁背斜:位于水槽子向斜以东,轴向北段近南北,南段为南偏西。南段被雨禄断层、待补断层切失,中部被关仓箐断层切割破坏。背斜长26 km,向北依次倾伏。核部由上震旦统灯影组组成;两翼向外依次为下寒武系渔户村组至沧浪铺组乌龙箐段、中泥盆统海口组至上泥盆统宰格组上段、下石炭统大塘组至下二叠统玄武岩组第三段等。西翼岩层倾角在20°~50°;东翼岩层倾角35°~75°,但近南部近断层处产状局部倒转,倒转倾角达70°左右,为一轴面倾向西的不对称长轴状背斜。
关仓菁断层:位于东川大高粱地至关仓箐一带,西南部被第四系覆盖,中部被南北向的腊利沟断层切割。长约20 km,断层总的延伸方向40°左右,略呈波状弯曲。其南东盘分别为上震旦统灯影组至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乌龙箐段、中泥盆统海口组至上泥盆统宰格组上段、下石炭统大塘组至下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玄武岩组第三段,地层界线与断层线呈斜交关系,具右行扭动的特点,沿线见角砾岩、破碎带,在近断层处岩层产状变陡,局部倾角可达70°,为一条扭性的逆断层。
F1断层为一小型断层,可能为关仓菁断层的次生构造,长约3 km,走向约110°,断层性质尚不明确,两盘地表分别出露二叠系茅口组和玄武岩组第三段地层。
2.3 地下水类型
场地区地形坡度较陡,地形坡度与地层岩性相互作用,为冲沟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土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松散土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主要分布于冲沟底部和沟岸边坡中,总体上富水性弱~中等。主要补给来自大气降水,在沟谷地带亦接受地表水及风化裂隙水的补给。以沟谷为排泄基准,以渗流的形式缓慢排泄。由于其径流途径短而浅,其流量大小受降雨控制明显,季节性变化明显[5]。
基岩裂隙水赋存于玄武岩层中,分布广泛,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孔隙水下渗补给以及岩溶水侧向补给,其富水性因构造、风化裂隙发育程度及地形条件差异,富水性差异较大,地下水在裂隙中缓慢运移,在沟底以散流、股流或泉的形式排泄。由于区内冲沟发育,地形坡度大,因此区内裂隙水径流途径仍然不长,具“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5]。
3 稳定性分析
3.1 计算工况
结合工程区实际情况,拟定了如下三类计算工况:
(1)天然工况,即自重工况,取自然状态下的土的重度和粘聚力、内摩擦角进行计算。
(2)饱和工况,即在强降水作用下,岩土体达到饱和状态,以饱和重度和饱水抗剪强度为主要计算参数。
(3)地震工况,采用自然状态下土的重度和粘聚力、内摩擦角主要计算参数,但加上影响因素,工程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防,地震综合影响系数取A=0.3[6]。
3.2 附加力
(1)地下水压力:滑面在地下水位下的滑坡点,地下水压力近似等于浸润面以下土体的面积乘以水的容重,饱水状态下考虑地下水位略有上升。
(2)工程荷重:不考虑工程荷载。
(3)地震力: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勘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稳定性计算时须考虑地震作用力,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计算水平地震荷载,地震影响系数A=0.3。
3.3 计算参数
据土工试验报告,天然状态下,碎石土层天然重度为18.5 kN/m3,内聚力C=14.59 kPa,内摩擦角φ=22.2°;饱和状态下,饱和重度=20.3 kN/m3,内聚力C=11.29 kPa,内摩擦角φ=18.5°。
3.4 计算断面
典型计算断面图如图2所示。
3.5 計算结果
各滑面稳定系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3.6 稳定性评价
现状边坡自然状态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饱水状态条件下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地震状态条件下处于不稳定状态。
4 成因分析
(1)地形条件:该路段位于冲沟源头处,处于局域汇流区,地形坡度较陡,自然坡度38°~49°。
(2)地层岩土条件:地层岩土体破碎,表层属碎石土堆积层,厚度11.6 m,局部有基岩出露,岩体被风化成碎块状,棱角状,块径2~5 cm。
(3)水文地质条件:灾害路段气候类型为典型的干湿分明区,雨季降雨量达到全年的85%以上,雨季单点暴雨量很大。
(4)构造地质条件:灾害路段处于会泽与东川交界附近,为“滇东北台褶束”与“会泽台褶束”的结合部位,属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发育区。
(5)原有工程条件:公路以半填半挖方式通过冲沟路段,公路外侧挡墙基础位于松散堆积层上,由于冲沟的长期溯源侵蚀作用,挡墙基础被掏空,最终导致路堤挡墙倾倒失稳。
5 路基缺口综合治理
5.1 设计思路
综合考虑公路路线展布、路基缺口路段地形地貌、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安全、施工安全、道路保通、社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拟对路基缺口段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思路为在不降低原有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少开挖,少扰动,不断交,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快速高效,从成因分析出发,“对症下药”[7]。
5.2 治理方案
(1)路线向道路内侧偏移4~4.3 m,在少开挖的条件下,路线尽量靠山体侧,可以提高道路整体的安全性。
(2)道路垮塌部分(路堤)采用钢筋混凝土挡墙进行恢复,挡墙下设2排注浆微型钢管桩作为挡墙基础,钢管桩外径11.4 cm,管壁厚0.5 cm,单根长15 m,微型钢管桩桩端进入风化岩不小于1 m,以保证挡墙基础稳定,从根本上解决原有挡墙基础不稳,容易被水流掏空的问题。桩顶预留2 m长埋入挡墙墙体内,使钢管桩基础和挡墙连接为一个整体,并在挡墙上设置2排预应力锚索,充分保证挡墙的抗滑移、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3)冲沟沟谷位置挡墙下方8 m范围内设置锚索框格梁进行加固,框格梁间挂网喷射混凝土以防止汇水对冲沟进一步的侵蚀破坏。
(4)道路内侧路堑边坡设置锚索框格梁对边坡进行加固,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5)边坡变坡位置设置一条截水沟,拦截上部水流,防止上部水流进入工程位置。公路内侧设置排水沟,及时排走路上的雨水,避免雨水冲刷道路及路堤边坡。
治理工程典型断面图如图3所示。
6 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公路灾害治理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准确把握灾害类型、所处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从成因分析出发解决问题[7]。
(2)山区公路冲沟路段路基大多为高填方,外侧路基挡墙基础稳定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路基缺口往往又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该文提出了针对此类情况,采用注浆微型钢管桩进行挡墙基础加固的解决方案。
(3)无论冲沟路段还是汇水路段,如何合理降低降水对冲沟的进一步侵蚀,保证公路建构筑物的安全,该文针对此类灾害提出了截排水沟+锚索框格梁+格间挂网喷射混凝土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田伟平,马保成,舒淼. 山区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灾害易损性评价[J]. 自然灾害学报, 2011(5): 125-130.
[2]伍仁杰, 陈洪凯. 基于灰色聚类的贵州省县域公路洪灾孕灾环境分区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4): 88-93.
[3]牟顺,王亮,马保成. 山区公路路基沉陷风险识别方法研究[J]. 路基工程, 2011(1): 54-56.
[4]陈远川,陈洪凯. 山区沿河公路路基洪水毁损过程及机理研究[J]. 公路, 2012(11): 95-103.
[5]杨晋柳. 云南省宜良县月牙变电站滑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18.
[6]杨晋柳,李波, 李光明. 宜良县月牙变电站滑坡稳定性分析[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7(2): 6-11.
[7]肖西, 余健, 宁德飚, 等. “固脚强腰”设计思路在中大型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与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 2019(8): 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