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芳
摘要 近年來,小街区、密路网规划理念成为热点,该理念在国内外城市中心区建设中得以广泛应用。相较于传统的规划模式,该模式在路网规划和道路交通设计方面采用不同的规划手段,聚集城市人气。文章以固安产业新城为例,对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的道路交通进行全面规划设计。从切实可行的角度入手,总结小街密路规划设计要点,对新城核心区交通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思路,实现新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小街区;密路网;规划理念;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949(2022)07-0059-03
0 引言
我国现行的城市道路大多采用传统的“疏路网、宽马路、大街区”模式,该模式造成机动车主要集中在城市主干路,造成交通拥堵。小街密路理念源于新城市主义理论,新城市主义作为一种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21世纪初引入我国[1]。小街密路理念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模式,该理念在西方城市建设中取得大范围成功。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优化街区路网格局,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2]。在上述背景下,小街区、密路网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国内开始探索小街密路规划理念在道路交通规划方面的应用与实践,以达到优化城市交通、扩大道路容量、增强街道活力的目的。
1 小街区、密路网理念解读
1.1 小街密路特点
小街区:道路间距小,一般小于200 m,路网比较均匀,宽度窄,道路坡度不明显,块体尺寸小,地块面积平均0.02 km2左右[3]。
密路网:外围由干路围合,内部以支路的路网结构,路网密度较大,内部支路平均红线宽度限制在20 m以内。
1.2 小街密路模式优势
践行小街密路,既能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增加产业新城影响力,又能聚集产业新城人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提高路网通行效率:街区小,路网密集,交通出行量均匀分布于所有道路上,有效避免了“大街区、疏路网”模式下,交通流量集中于主、次干道上的现象,提高整体交通运行效率。
(2)提升慢行环境:小尺度交叉口减少行人过街距离;小街区减少步行绕行距离,提高慢行交通出行率;密路网提升公交通达深度,提高公交线网的通达性和覆盖率[4]。
(3)聚集城市人气:步行友善的“窄马路”,增加沿街立面,增强街道活力;鼓励城市居民沿街步行,聚集新城人气。
1.3 小街密路模式劣势
1.3.1 交叉口交通组织问题
窄马路模式下,道路间距变小,交叉口距离较近,导致信号灯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车辆行驶速度,影响交通通行效率[5]。
1.3.2 地块开口问题
密路网条件下,道路两侧地块开口频繁,出入口分布较为密集,给交通组织带来一定困难。
1.3.3 公交港湾站和临时停车设置问题
“窄马路、密路网”模式下,道路红线较窄,公交港湾站如果对向同时设置,两个站台重合,公交停车对道路影响较大。小汽车临时停靠占用道路,易发拥堵。
2 规划设计要点
2.1 规划要点
“窄马路、密路网”规划时,应与土地利用相协同,与公共交通优先相适应,与交通组织高效相结合,保证规划理念兼具可实施性与前瞻性。在此基础上,产业新城在规划过程中需注意要点如下:
(1)街区采用小尺度,提高规划路网密度。核心区道路网密度≥11 km/km2,支路网密度≥5.0 km/km2,平均地块面积<0.02 km2。
(2)统筹道路红线与退线空间,压缩无效道路空间。新城核心区内大部分为支路,街道性质为交通性、公共性为主。推荐道路红线,交通性支路为16~20 m、公共性支路20 m,鼓励结合交通组织,将街巷10~12 m应用于公共性街道。
(3)鼓励采用单向交通组织,提升路网整体运行效率。城市干路积极采用单向二分路形式,支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单行道。
(4)构建绿色通道网络,营造人性化出行环境。核心区步行和自行车专用道路网密度应达到1.5~2.0 km/km2,
除快速路外,其他道路均应设置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提供良好的慢行通行空间。
2.2 设计要点
设计过程中的要点如下:
(1)遵循用地集约性原则,对路口红线进行小切角处理,切角半径以5~10 m为宜,形成城市紧凑空间。
(2)在满足各类车辆转弯需求的基础上,路口设置小转弯半径,其路缘石半径以5~10 m为宜,营造人性化的过街环境。
(3)控制干路展宽尺度,双行道干路路口最多展宽1条车道,且4车道以上的道路,应在路中设置宽度不小于1.5 m的安全岛,以保障行人过街安全。
(4)支路结合路侧停车对交叉口进行收窄处理,以增加行人集散空间。原则上支路设单侧停车,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停车服务,满足短时停车需求。
(5)打造更具吸引力的街道空间。在以上道路精细化设计的基础上,还应统领街阔比,提高贴线率,其生活性街道贴线率不小于80%,公共性街道不小于60%,同时提高公共性街道临街界面可视性,打造独具魅力的街道,吸引人走上街道,在开放街道内交流、活动。
3 新城核心区密路网规划设计方案
3.1 项目概述
固安地处京雄廊道中段,京津雄中心黄金位置,在京津冀协同创新背景下,须谋求从产业新城到创新城市的转变。固安产业新城核心区在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中,响应国家政策,积极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以期提高路网通行效率,提升慢行环境,打造高水平的新城核心区。
3.2 道路橫断面设计
根据固安县产业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其支路红线根据街道功能及特点,设置有15 m、18 m和20 m三种红线宽度,其道路横断面设计3种方案,具体为:
3.2.1 15 m宽机非共板的双向2车道
道路红线宽15 m,双向2车道,规划设置4.5 m宽的机非混行道,沿街功能为生活性,步行空间统筹建筑退线解决,适用于交通流量适中的生活性支路。具体断面如图1所示。
3.2.2 18 m宽机非混行的双向2车道
道路红线宽18 m,双向2车道,规划设置4.5 m宽的机非混行道,同时设置单侧路侧停车。适用于部分沿街界面为商业、临时停车需求较高的公共性、生活性支路。具体断面如图2所示。
3.2.3 20 m宽慢行共板的双向2车道
道路红线宽20 m,双向2车道,两侧各有2.5 m的建筑推线,机动车道和慢行道通过路侧绿化带分隔,适用于人流量较大的生活性支路,保证慢行品质。具体断面如图3所示。
3.3 交通组织方案
3.3.1 交叉口交通组织
小街区模式下,支路与干路形成密集的平面交叉口,须处理好支路与干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问题。
小街区内部交叉口实行全转向,以提高路网通行效率;全转向交叉口按需设置信号灯。外部干路与干路交叉路口全转向,设有信号控制灯;内部支路与外部干路相交路口,采取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方式;内部支路全转向,不设置信号控制灯。
3.3.2 出入口和公交站点设置
梳理交通动线,与街道设计协同,地块开口优先设置于交通性支路,避免设置于公共性街道;
地块开口和公交站点优先设置于地块长边上,满足规范有关地块开口与上下游交叉口的距离要求;地块短边布置公共性临街界面,建议在道路两侧错位布置出租车/小汽车上落客或临时停车位,提供上落客及临时停车。
3.3.3 交叉口渠化设计
结合道路交通流量增长情况,考虑交叉口渠化设计优化,增加进口道和出口道,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
进口道:信号控制的主、次干路及交通性支路交叉口建议增加车道数量,并根据预测转向交通量分配各进口道方向;
出口道:与主干路及部分次干路相交道路进口道,有连续右转车流时,出口道建议展宽1条车道;
为避免右转车流对主路车流造成影响,部分路段设置加减速车道。
3.3.4 路侧停车设置建议
核心区支路停车泊位起讫点距离人行横道线不低于15 m,距离沿线地块机动车开口处不小于10 m[5]。规划结合红线宽度20 m的街道设置间断式路侧停车,以方便两侧行人过街。
3.4 交通稳静化设计
交通稳静化即通过物理措施降低机动车速度,为步行者、自行车使用者和社区居民营造安全和愉悦的道路环境,稳静化措施通常在产业新城核心区、居住区使用。
小街密路模式下,建议采取稳静化措施包括:减小交叉口缘石半径、特殊铺装、结合路侧停车的交叉口收窄等。
3.4.1 减小交叉口缘石半径
大交叉口转角路缘石弯半径的设定,是依据机动车通行需求设定,而小街密路实行转弯半径主要从行人角度考虑,车速减慢转弯半径相应降低。建议支路与次干路、支路与支路之间的路口采用小半径缘石半径,可以缓和车辆转弯速度,保障行人过街安全,缩短行人过街时间,提升步行连续性。经过车辆转弯轨迹校核,核心区交叉口转弯半径设置为8~10 m即可满足要求,部分设置路内停车的道路相对较宽,相交的路口可采用5 m半径。对于公交车、货车及消防车等大型车辆,在小街密路内遇到小转弯半径,减速借道通行亦可实现转弯。
3.4.2 交叉口收窄
交叉口收窄,顾名思义,即缩小道路交叉口处宽度,拓宽交叉口人行步道,以达到较小人行横道宽度的目的,是交通稳静化中普遍采用的技术措施之一。
交叉口收窄能有效降低车速,同时减少行人过街距离,提高行人视野范围,更安全,更人性化。
规划在新城核心区结合路侧停车设置交叉口收窄,缩短行人过街距离(如图4)。
3.4.3 特殊铺装
路段特殊铺装,打造共享街道。共享街道与商业综合体地块相接的T字路口采用特殊铺装,可以提高辨识度,美化路面,实现步行的连续,提高过街舒适性。同时警示车辆降低车速,为行人营造安全的过街环境。一般可选用石材或彩色沥青等材质铺装。
4 结语
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能力,还可以优化道路、增加城市活力,但是该模式在交通组织规划实践中仍有一定的不适应性。该文通过对小街密路规划理念的解读,总结规划设计要点,以固安产业新城核心区为例,从道路横断面设计、交通组织方案及交通稳静化设计,阐述小街区、密路网规划理念在新城核心区的具体应用。在以后的工作中,小街密路应与管控规划相协同,通过精细化交通设计,创造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聚集新城人气。
参考文献
[1]程宇光, 陈媛媛. 新都市主义落地中国之探索——以“小街廓、密路网”在于家堡金融区的实施为例[C]. 青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13: 1-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16-02-06.
[3]董斌杰. 新城核心区实施“窄马路、密路网”的实践探讨[C]. 成都: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9: 1442-1450.
[4]孙晓莉, 於昊. 小街区路网系统[J]. 江苏建设, 2016(3): 98-105.
[5]施泉. “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探索——以南京江北新区[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0(6):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