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霞
摘要:消防产品质量不过硬,会造成建筑内部消防设施无法正常运行,无法发挥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作用。笔者通过制度层面、质量层面、责任意识等方面叙述了造成消防设施故障率高、产品质量欠佳的多种原因,提出了加强消防救援机构和有关部门协同机制、加大消防产品查处力度、加强主体责任、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建议,为维护消防产品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消防监督;消防设施;消防产品
消防救援部门在2018年已成功转隶,从橄榄绿到火焰蓝不仅仅是服装的改变,更是制度的完善。消防救援部门作为同老百姓贴得最近、联系最紧的队伍,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作为消防救援队伍防火监督执法工作的一员,我们有责任防患于未然,消防结合,预防为主,防火监督工作的责任极其重大。
1 建筑消防设施的现状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高楼林立,很多建筑内部消防设施严重故障甚至瘫痪的现象却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一部分是企业单位日常维护不到位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消防设施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消防产品的质量和安装所导致的。消防产品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安全产品,包括火灾预防、灭火救援、火场逃生为目的的硬件与软件设施。消防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是,就目前我国对消防产品的认识、管理与监督水平来看,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深切感到消防产品由于生产、安装等各环节出现的漏洞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从原因来分析,主要有制度问题、法律体系问题、行政监管问题以及群众素质问题等多种因素。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消防产品生产、销售、安装、使用单位责任意识导致产品质量低,出现消防管网漏水、自动消防设施故障,都是消防产品质量不过硬导致的,从而出现建筑内部消防设施、消防器材无法发挥应有作用,无法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消防产品的正常使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平安,一旦发生火灾,有效的自救器材原本是守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防线,而使用的伪劣消防器材,不但起不到防火灭火的作用,还可能会成为火灾的“帮凶”。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切实提高消防产品质量。笔者就工作中的具体感受,谈些粗浅的认识。
2 设施故障率高的原因
2.1 制度层面导致的问题
按照《消防法》的规定,消防产品从生产、销售、安装、使用领域需要有关部门协同监管,一般情况下,生产领域消防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负责,流通领域消防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使用环节消防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由消防救援机构负责。2019年《消防法》修订后,消防审批事项移交给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建立了消防救援机构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分工负责共同实施的新格局。自此,消防救援机构由全过程消防监管向事后监管调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主要在事前事中开展监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在对建设工程开展审核和验收时,伴随着“放管服”工作创新,备案项目及不需要审验的项目占据了较大比例,且消防产品也不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检查的主要内容,导致建设工程审验内容中关于消防产品的核准存在盲区,意味着消防产品在建设工程源头上的监管存在了漏洞,一定比例的假冒伪劣消防产品在市场上逐渐呈现。同时,《消防产品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122号)规定,生产、销售不合格的消防产品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的,由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从重处罚,此规定由公安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共同颁布。由于消防救援机构已从公安部转隶划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也已撤销,此规定的部门规章效力有所减弱,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些许观望情景,间接导致了消防产品在日常检查中存在了一定的监管盲区。
2.2 质量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消防产品平时用得少,发挥作用不及时,一般人难辨优劣。众所周知,消防产品大都属于备防型,平时用不着,紧急时刻火灾才起作用,其功能平时不显现,群众对其就知之甚少。由于建设工程投入使用后测试不方便,常年无法测试。若不经检验或专业人员检查,仅从外观无法确认其是否符合要求,容易被不法厂商或施工方钻了空子,平常看着可以,但实用性不行。例如,部分厂商制造销售的消防应急灯具,价格低廉,其外观、试用其应急功能与合格产品无异,但其内部结构未按标准要求制作,电池容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检查测试没问题,但实际上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不能充电。例如,防火涂料不经耐火试验,无法鉴别合格与否,制劣售假极其容易。
二是真伪辨别专业性较强,需要专业人员花大量精力测试。例如,在检查水基型灭火器真伪过程中,通过灭火器瓶身上二维码,扫码查询相关的溯源信息。首先,检查人员通过手机扫码,查看水基型灭火器的生产厂家、日期、认证说明等身份信息,并要将瓶身上的序列号输入到中国消防产品信息网比对检验报告,如此才能发现灭火器的身份信息是否完整和真实。其次,针对瓶身标注的重量,进行称重测试,若重量不达标,此灭火器也可判定“不合格”。例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洒水喷头辨别真伪时,抽取建设工程安装的同批次ZSTX 68型下垂型洒水喷头放入实验烧杯中,并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当水温上升到68℃时,正常情况下喷头中的红色玻璃柱將立即爆裂。若喷头中的红色玻璃柱无变化或者爆裂滞后的,说明材质或质量存在问题,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三是为了获得更大利益,生产商违反生产工艺流程和要求,采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方式,获取利益。例如,按照标准规定,室内消火栓的阀座和阀杆螺母应使用不低于黄铜的材料制造,阀杆应使用不低于铅黄铜的材料制造,但有些厂商为了降低成本,使用铝制品代替,有的甚至使用塑料代替。
四是建设单位或施工方选用消防产品时,不管质量,只看价格,谁的价格低就用谁的产品。从消防救援机构监督执法人员日常检查中发现,有些单位不管产品合不合格,只要价格低,且能通过消防验收就行。因为廉价,在市场上就出现了一次性代替长期性消防产品的现象,一些建设单位或施工方因为其价格便宜,乐意购置、配备这些一次性或伪劣产品,导致假冒伪劣产品有了市场需求。
2.3 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是消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执行不严。目前,国家對火灾报警产品、灭火器产品和避难逃生产品等三大类产品实行了强制性认证。这些产品必须获得相应的强制性认证,且在有效期内才能进入市场流通。虽然规定严格,但部分企业责任意识淡漠,在无证、证书到期或被撤销、暂停后仍然擅自生产和销售,使得制度流于形式。
二是强制认证的三大类消防产品以外的产品缺乏管控。目前由于相关配套制度缺乏,政策法规制定滞后,使得相关生产企业责任落实上存在难点、盲区,现阶段,仅仅依靠企业主动落实责任、承担责任还不现实。
三是产品一致性要求执行不力。法规要求消防产品的外观标识、性能参数、结构部件、使用材料等必须与证书和检验报告表述内容一致,但是,目前部分企业责任意识淡漠,擅自变更产品结构、性能参数或外观尺寸进行生产,有的甚至更换主要零配件或材质,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与证书、检验报告存在严重不一致。
四是产品质量把关不严。部分企业把经济利益摆在责任之上,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只用来应付检查、考评,形同虚设,与产品质量相关的生产管控、出厂检验均未能真正地落实,相关记录也是弄虚作假;部分生产企业为了接到工程项目,一味压低产品价格,恶性竞争,甚至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罔顾质量底线,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降低生产成本。部分使用单位主体责任意识不强,为降低经营成本,减少消防设施的成本投入,片面追求低价,导致无证产品、假冒伪劣产品进入使用领域,增加了安全隐患。
五是从业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业务素质不高。许多消防产品使用单位的负责人员、施工单位的采购人员,购买消防产品,仅仅是为了通过消防检查、验收,只求过关,不求长远。对于火灾发生时消防产品能否正常使用、正常发挥作用要求不高、甚至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部分使用单位的采购人员不懂消防产品性能、要求,不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对产品进货检验更是无从谈起。更有甚者为了一己私利,以赚取个人利益为目的采购一些低价产品,甚至是残次品。目前,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放宽,许多小商户开始从事消防产品销售,他们没有专业知识,只知道买进卖出,赚取差额利润,完全不懂消防产品的准入制度等有关规定,销售领域的产品质量关无法管控。
六是设计与施工脱节。设计单位责任意识不强,部分设计单位在工程设计时只考虑了甲方的功能需求和技术规范要求,未能考虑实际消防产品的选型,导致部分产品无法采购到位,比如某建设工程设计了3米高的防火门,按照现行标准显然无法找到生产单位,在给产品购买带来难度的同时也给施工带来的困难,最后留好的门洞只能重新施工,带来巨大损失。建设项目设计完成后的技术交底环节,设计单位往往不重视消防产品相关要求,交接不清,导致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消防产品不能达到设计要求。
3 今后发展和工作建议
3.1 加强消防救援机构和有关部门协同机制
笔者认为,一是要树立依法治国,科学施政理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急管理部门、消防救援机构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的基础上建立部门间相互协作机制,避免建设工作消防监管存在漏洞。二是要建立信息互通,联动执法机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与应急管理部门、消防救援机构共享建筑平面图、消防设施系统图等资料,消防救援机构在工作中发现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违法使用劣质消防产品或降低消防产品规格等违法行为的,应及时移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查处。三是要严密执法,防止监管漏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要将施工工地消防安全纳入安全生产监管范畴,施工现场安全由建筑施工企业负责。建设行政部门负责建筑安全生产的管理,并依法接受劳动行政部门对建筑安全生产的指导和监督。施工工地消防安全应当明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监管,消防救援机构做好服务指导,相互间建立密切协作机制。
3.2 加大消防产品查处力度,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消防产品行为
众所周知,消防救援机构编制少,基层大队人员力量严重不足。目前,消防救援机构要转变工作方式,切实发挥监督管理职能,从检查单位的末端隐患到检查源头消防产品转换,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严查使用领域的不合格消防产品行为。要监管前移,将在建工程作为查处重点对象,以市场准入制度落实情况和一致性情况作为检查的主要内容,同时加强抽样送检力度。凡涉及消防产品的工程,均要开展产品检查。同时,要将产品抽查作为公众聚集场所开业前检查、双随机检查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加大对使用领域不合格消防产品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不合格产品坚决惩处并督促单位更换为合格产品,对达到刑事案件立案标准的企业必须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基层消防部门要严格执行抄送制度,确保合格评定中心能够对故意造假或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生产企业暂停或撤销相关证书。同时,消防救援机构要加强与公安、质监等部门通力协作,相互配合,加大消防安全治理和消防隐患排查工作力度,严格市场主体准入,严厉查处消防产品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商标侵权和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有力维护消防产品的市场秩序。
3.3 加强主体责任,提高相关人员业务素质和质量意识
要加强消防产品生产、销售、使用、安装单位从业人员的知识培训,让他们掌握国家消防产品的相关规定,熟悉准入制度和一致性要求。此类单位人员要熟练掌握消防产品性能和安装使用方法,从思想上提升质量意识。生产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质量管理措施,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检验,杜绝不合格产品或次品出厂流入市场。设计院在开展建设工程项目设计时要将国家规范与消防产品的实际生产使用情况进行有机结合,避免脱节。使用单位要严格开展进货检验,督促厂家规范安装和正确调试,并充分妥善保管生产销售单位的相关资质证书、检验报告和安装调试记录。在消防产品正式安装前,要主动向消防救援机构申报登记,积极配合消防救援机构开展现场检查和抽样封样送检,避免因产品不合格而造成无法启用等不必要的损失,以及影响建筑的后续使用。
3.4 加强宣传教育,促进消防产品专项整治社會化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消防救援机构要积极与媒体合作,对守法经营、诚实有信的企业作典型宣传,树立良好的行风。对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生产、销售、施工、使用企业坚决给予曝光。要充分利用行政执法网络,畅通申诉举报渠道,充分发挥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以及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消防产品市场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消防产品关乎建设工程消防设施完好运行和防灭火作用发挥,是消防救援机构日常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个消防救援机构执法人员要加强学习,严格执法,为稳定消防产品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S].2019.
[2]消防产品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122号)[S].20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fire protection products
Wu Xia
(Hangzhou Municipal Fire Rescue Brigade, Zhejiang Hangzhou 310000)
Abstract:The quality of fire protection product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fire protection facilities and works to protect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malfunctions and poor quality of fire protection fac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quality-management and the awareness on assuming responsibility, and then provided all-rounde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integrated cooperation among administrations, strengthening the punishment on unqualified fire protection products, improving the accountability on fire protection main bodies, and lifting the efficiency of fire prevention knowledge. These efforts are made to stabilized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foster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Keywords:fire supervision; fire protection facilities; fire protection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