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那迦
2022年2月21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向上海市委领导反映:“进入事业编后,不管员工考核如何差,都不能辞退,非常不合理。”这名网友指出单位里有同事只“摸鱼”不干活,即便工作能力不足,没有绩效依旧考核合格,工资照拿。
无论在党政机关还是国企、事业单位,有人处于“休闲”状态都不是风气健康的表现。不少领导干部表示:“闲人并不懒,亦不愚,闲自有其闲着的原因。”一些体制内的闲人每天上班就像“温水煮青蛙”,得过且过地敷衍着混日子。这类现象并非年龄较大者的专属,一些新入职的年轻干部也早早卸掉拼劲,这些人亟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克服“闲人病”。
“我之所以在工作上松懈不进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还是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近日,一名干部因工作作风懈怠问题被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约谈。他在之后的民主生活会上反思,“是我自觉晋升无望,工作也没了积极性,只以领导要求的最低线作为自己工作的标准。”
刚过去的换届年,不少地方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个别地方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出现了“副科级干部要求年龄为35岁以下”等要求。罗穆在某地基层单位工作多年,各方面工作都是熟手,但近一年来却不愿再当办公室里的“主心骨”,因为比他年轻的同事升了上去。在他看来,一些刚获得提拔的干部没有领导才能和经验,是为了年轻化而年轻化。另一名基层老干部反映:“如果片面强调年龄,会打击一批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业积极性。”
东部某省直部门干部唐夏去年换届中没能如愿升上处长,眼看晋升没了指望,过去一向干事积极也颇具能力的他索性称抑郁症要回家休养,半年没来单位上班。虽然长期病假不上班,工资却没少。
“基层干部年龄到一定程度想再往上走希望很小,比如说像我们这些普通干部,45岁临近还没提拔,基本上没了‘奔头’。”一名区县机关干部告诉记者,自己也是长期苦于“副科病”,随着年龄增长,慢慢退居到二线,主动或被动地让位于作为中坚力量的年轻干部,变成了办公室里可有可无的闲人。“即使不认真干事,领导也不好‘刁难’我们这样的‘老人’。”
又如,一名基層干部前几年主动报名下乡做第一书记,“本以为在乡下努力表现,回来至少能提拔。结果回到单位发现,下乡的人里除了我都晋升了。我就主动打报告去单位的图书室上班,成为边缘人,领导也二话没说让我去了。”
曾担任过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司法局局长的王学堂律师对于这些被动成为闲人的干部感到惋惜:“组织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要派他去党校和各地学习,花费时间和精力,多年的历练使一些干部更加成熟,他们正是担当重任的时候,闲置下来实在可惜。”
晋升无望选择逃避进而充当闲人是上述人群的共同特点,干部年轻化对优化干部队伍、补足人才梯队、增强创新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选任年轻干部是大势所趋。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只想着往上跳,要正确看待干部能上能下,不计较个人功名。
体制内忙闲不均的情况普遍存在,有的是因为任务分配不当的客观原因造成的,有的则是主动寻求“闲”。
“个别干部按部就班地上班,在上班时间也没干与工作无关的事,但最终做出来的东西就是达不到要求。”某机关政研室主任告诉记者。一地级市纪委监委党风室干部在日常监督中发现,像长期迟到早退、长期督查不在岗这样显性闲人很少被逮到,一旦有急难险重的工作,这些干部就以能力不足无法胜任推托。“他们在工作中没有触及底线的事情,但就是不能保质保量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
“任劳任怨的干部有时会被领导不断地压担子,以致造成机关里忙的忙死、闲的闲死的工作状态。”一名副厅级干部告诉记者,“个人能力的大小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勤快人和闲人懒人的分化。对于这部分人,就要自己主动加强业务学习,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组织负责。”
王学堂说:“许多机关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每当有重要的新工作就想尽办法增加人手,然而这些工作可能只是临时性的,完成后已经增加的人手就减不出去了,造成一些人无事可干。”例如,去年某市级机关按领导要求,需要筹办一份内刊,于是从下属单位抽调了几人来办刊。内刊顺利刊印后,这些被抽调的干部既没有新的任务,也没有被安排回到原单位,就这样每天无所事事到机关“打卡”。这种情况需要组织协调,重新分配相关人员的工作。但在等待新工作之前,这些人也可以利用“空窗期”好好充电,为下一段工作蓄积力量。
另一种主动求“闲”的情况也很普遍。某单位一名领导在提拔之前,曾干劲儿十足,担任领导后,工作节奏却慢了。起初下属们还以为领导是在思考、筹划工作,可一段时间过去了,并没有新的工作安排,原地不动。领导只是按时上下班,至于工作规划、制定方案、综合协调等方面都不见行动。当有下属去汇报工作和寻求工作支持时,这名领导回复:“我以前做这些工作时都是自己搞定,不要凡事都想着让领导出面帮忙,自己先想想办法。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做。”
任何工作都需忙闲有度,不能一味地忙,当然更不能一直闲。不少干部表示,“忙”是常态,事业是充满激情干出来的,偶尔的“闲”是为了蓄积力量,向更远处迈进,而不是原地不动,就此止步。如果真的闲下来了,那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履职尽责了?
某市级机关干部王宇9点来上班,中午11点半就去用餐,下午到了4点半常以“接孩子”等各种理由提前走了。她告诉记者:“我在事业上也没什么追求,领导交代给我的工作做完已经很好了,实在做不了就不做,我也不会因此丢掉工作,最多是调岗。”
“现在的公务员都是‘逢进必考’筛选出来的,不管能力还是心智相对来说都比较优秀。但个别优秀人才进入体制内后,就有一种‘上岸’心态,在工作中容易呈现出庸懒散浮拖的作风,缺乏务实的工作状态,这种现象需要警惕。可以说,这与我们选拔优秀人才的初衷是相背离的。”一名组织系统干部说。
同时,有一些干部做事讲条件,没有好处就不做,被迫做了还要寻求物质或精神补偿,组织若是不满足,便会不讲原则,消极工作,甚至故意找茬,破坏团结。
2021年某省环保督察期间,一市级部门明确要求,凡是参与环保督察工作的干部不得休假,结果五一劳动节期间大家都没休假。中秋国庆期间中央环保督察组到当地开展督察,该部门又没能休假。后来市领导在会议上说,要对因为工作原因没能休假的同事,在休假补贴的发放上予以优先考虑,但直到今年,还是没能兑现相关政策。结果造成一些干部在推进工作中没了干劲。该市纪委监委负责人认为,这固然和组织政策落实不及时有关,也和部分党政干部觉悟不高有关,中央环保督察等工作是重点工作,对于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体制内的人员本应配合支持,不应讲条件、谈待遇。
再如,某地一市级单位每个月都要接受主要领导不少签批件。一些专项工作相关的责任科室承担部分工作,但部门间却常出现推诿不担当的情况。其中一个科室的工作人员牺牲大量业余时间,换来突出的工作绩效。但最后评先评优时,单位领导完全根据部门职能职责分工和分管领导论资排辈来分配,打击了个别干部的积极性,他们也因此消极怠工。
一名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表示,必要的激励固然重要,但是干部不能为了得到物质或者精神奖励,才去务实工作,而是应该靠坚强的内驱力去务实工作,并干出成绩才有机会获得相应的激励,切勿本末倒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制内闲人现象由来已久,破解闲人困境,调动闲人积极性,既是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治理水平的应有之义。在这个过程中,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改正,正如一名厅级干部所说:“体制内工作者应当端正心态,在推动事业的过程中拿出拼劲、狠劲、韧劲,切莫成为温水中的青蛙。”(文中罗穆、唐夏、王宇均为化名)